要旨
有關借款債權約定按遲延期間之經過而衍生之違約金債權(例如:甲向銀行借款,約定若甲遲延在 6 個月內者,須給付遲延日數乘以約定利率10%之違約金,若遲延給付超過 6 個月部分,則給付按遲延日數乘以利率 20% 之違約金或約定違約金以每逾一日給付某某元或每萬元每日 10元),其請求權時效為 5 年或 15 年?
法律問題
有關借款債權約定按遲延期間之經過而衍生之違約金債權(例如:甲向銀行借款,約定若甲遲延在 6 個月內者,須給付遲延日數乘以約定利率 10%之違約金,若遲延給付超過 6 個月部分,則給付按遲延日數乘以利率20%之違約金或約定違約金以每逾一日給付某某元或每萬元每日 10 元),其請求權時效為 5 年或 15 年?
討論意見
甲說:15 年。 違約金之約定,為賠償給付遲延所生之損害,於債務人給付遲延時,債權人始得請求,既非定期給付之債務,與民法第 126 條所規定之性質不同,其時效為 15 年而非 5 年(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39 號、98 年度台上字第 1652 號、98 年度台上字第911 號、96 年度台簡上字第 25 號、95 年度台上字第 633 號、72 年度台上字第 1221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2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第 3 號提案採之)。 乙說:5 年。 遲延利息之請求權,因 5 年間不行使而消滅,金錢借款債務之債務人給付遲延所應付之違約金,係按一定利率及遲延日數計算者,名稱雖與遲延利息異,然實質上仍為賠償債權人因遲延所受損害,債權人應同樣按時收取,不因其名稱有異而謂其時效之計算應有不同(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651 號、70 年度台上字第 3511 號判決採之)。
研討結果
採甲說 3 人,採乙說 8 人。
審查意見
採甲說(甲說 14 票,乙說 2 票)。
研討結果
採甲說(經付表決結果:實到 72 人,採甲說 64 票,採乙說 5 票)。相關法條:民法第 125 條、第 126 條、第 250 條。
參考資料
資料 1 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911 號判決要旨: 違約金之約定,為賠償給付遲延所生之損害,於債務人給付遲延時,債權人始得請求,既非定期給付之債務,與民法第 126 條所規定之性質不同,其時效為 15 年而非5 年,亦無民法第 145 條第 2 項規定之適用。 資料 2 最高法院 96 年度台簡上字第 25 號判決要旨: 按違約金之約定,為賠償給付遲延所生之損害,於債務人給付遲延時,債權人始得請求,既非定期給付之債務,其時效為 15 年而非 5 年,原審認違約金,係按一定利率及遲延日數計算,應適用 5 年之時效,所持法律見解殊有未洽。 資料 3 最高法院 95 年度台上字第 633 號判決要旨: 違約金係因債務人給付遲延時,債權人始得請求,既非定期給付之債,與民法第 126條所規定之性質不同,其時效期間應為 15 年。 資料 4 最高法院 72 年度台上字第 1221 號判決要旨: 違約金之約定,為賠償給付遲延所生之損害,於債務人給付遲延時,債權人始得請求,既非定期給付之債務,其時效為 15 年而非 5 年,亦無民法第 145 條第 2 項規定之適用。 資料 5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2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 3 號:
法律問題
因給付遲延所應付之違約金,其請求權消滅時效之期間應為若干年?
討論意見
甲說:按遲延利息之請求權,因 5 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參照最高法院66 年度第 7 次民事庭庭推總會決議),違約金其名稱雖與遲 延利息不同,然實質上仍為賠償債權人因遲延所受損害,自不因 其名稱有異而謂其時效之計算應有不同,是因給付遲延所應付之 違約金,其請求權消滅時效之期間應為 5 年(最高法院 70 年 度台上字第 3511 號判決參照)。 乙說:按因給付遲延所應付之違約金,乃賠償給付遲延所生之損害,於 債務人給付遲延時,債權人始得請求,其既非定期給付之債務, 其時效自應為 15 年而非 5 年(最高法院 72 年度台上字第 1221 號判決參照)。
研討結果
採乙說。
審查意見
採乙說,惟性質上如屬遲延利息者採甲說。
研討結果
採乙說,惟性質上如屬遲延利息者,則屬另一問題。
提案機關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0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1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