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旨
刑法傷害罪業於民國 108 年 5 月 29 日經修正公布,並於同年 5 月31 日生效,被告於上開修正條文生效前犯傷害罪,下列情形,法院組織是否合法? 問題(一):案件於上開條文修正生效前繫屬於地方法院,地方法院於上開修正條文生效後,由法官一人獨任審判。 問題(二):案件於上開條文修正生效後繫屬於地方法院,由法官一人獨任審判。
法律問題
刑法傷害罪業於民國 108 年 5 月 29 日經修正公布,並於同年 5 月31 日生效,被告於上開修正條文生效前犯傷害罪,下列情形,法院組織是否合法? 問題(一):案件於上開條文修正生效前繫屬於地方法院,地方法院於上開修正條文生效後,由法官一人獨任審判。 問題(二):案件於上開條文修正生效後繫屬於地方法院,由法官一人獨任審判。
討論意見
問題(一): 甲說:肯定說。 (一)刑法第 277 條於 108 年 5 月 29 日修正公布,於同年月 31 日生效,新法將舊法第 277 條第 1 項傷害罪之刑度自修正前「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1 千元以下罰金」,提高為「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50 萬元以下罰金」,經比較新舊法,修正後之規定未較有利於被告,依刑法第 2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自應適用修正前刑法第 277 條第 1 項之規定,其法定本刑既為「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1 千元以下罰金,即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第 1 款之案件,依同法第 284 條之 1 規定,地方法院由法官一人獨任審判,並無法院組織不合法之情形(最高法院 103 年度第 17 次刑事庭會議(一)決議參照)。 (二)案件繫屬於地方法院時,刑法第 277 條尚未修正,地方法院依刑事訴訟法第 284 條之 1 規定,由法官一人獨任審判,於法並無不合(臺灣高等法院 103 年度上訴字第 2619 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有關地方法院刑事案件之法院組織型態,當以罪名或法定刑度為依據。而罪名及法定刑度乃來自於檢察官(或自訴人)之起訴事實與法條,從而,地方法院刑事案件之法院組織型態應以起訴事實及法條為斷,僅於法院認有應將起訴之輕罪變更為重罪之情形,始需適用對被告程序保障較為周延之重罪程序規定進行。本案檢察官起訴罪名係修正前刑法第 277 條第 1 項之傷害罪,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規定最重本刑為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則由法官一人獨任審判,其法院組織應屬合法(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103 年度易字第 500 號判決意旨參照)。 乙說:否定說。 (一)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雖依刑法第 2 條第 1 項規定,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但得否上訴於第三審法院,則以裁判時法律所規定之最重本刑或罪名,定其可否上訴於第三審法院。被告所犯傷害案件,經新舊法比較結果,雖應適用對其較有利之行為時舊法處斷,然依裁判時之新法,傷害罪之最重本刑已提高為有期徒刑 5 年,已非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所規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最高法院 103 年度第 17 次刑事庭會議(一)討論意見乙說(肯定說)意旨參照)。 (二)刑事訴訟法第 379 條第 1 款所謂法院之組織不合法,係指參與審判之人員,不依法律所定之人數組織者而言。刑法修正後,傷害罪既已非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定最重本刑為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亦非屬同條第 2 款所定之罪名,則依刑事訴訟法第 284 條之 1 規定,除依簡式審判或簡易審判程序外,應行合議審判,是地方法院於上開刑法修正施行後,仍以法官一人獨任審判,其法院組織自不合法。 問題(二): 甲說:肯定說。 被告犯罪時刑法尚未修正生效,檢察官亦以被告係犯修正前刑法第277 條第 1 項之傷害罪起訴,且法院經比較新舊法之結果,亦依修正前刑法第 277 條第 1 項之規定予以論罪科刑,則由獨任法官進行審理程序且依修正前刑法第 277 條第 1 項規定予以判決,其法院組織均無違法之處。是縱令該案係在刑法修正後繫屬於法院,仍得由法官一人獨任審理,其法院組織合法。 乙說:否定說。 (一)刑事訴訟法第 379 條第 1 款所謂法院之組織不合法,係指參與審判之人員,不依法律所定之人數組織者而言。刑法修正後,傷害罪既已非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定最重本刑為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亦非屬同條第 2 款所定之罪名,則依刑事訴訟法第 284 條之 1 規定,除依簡式審判或簡易審判程序外,應行合議審判。 (二)且依臺灣高等法院 103 年度上訴字第 2619 號判決意旨觀之,係以案件繫屬於地方法院時,法律是否已修正,作為判斷法院應行合議審判或獨任審判之依據。是被告雖於上開修正條文生效前犯傷害罪,惟案件既係在上開條文修正生效後繫屬於地方法院,即應行合議審判,竟仍由法官一人獨任審判,其法院組織不合法。
研討結果
問題(一):採甲說。 問題(二):採甲說。
審查意見
問題(一):採甲說(實到:17 人、甲說:12 票、乙說:0 票)。 問題(二):採甲說(實到:17 人、甲說:11 票、乙說:1 票)。
研討結果
問題(一):照審查意見通過(經付表決結果:實到 76 人,採甲說 62票,採乙說 0 票)。 問題(二):多數採乙說(經付表決結果:實到 76 人,採甲說 29 票,採乙說 30 票)。
相關法條
修正前(後)刑法第 277 條第 1 項,刑事訴訟法第 284 條之 1、第376 條。
參考資料
資料 1(甲、乙說) 最高法院 103 年度第 17 次刑事庭會議(一): 決議日期:民國 103 年 10 月 21 日
決議
採甲說(否定說)。 經比較修正前後刑法第 349 條之規定,修正後規定已將贓物罪之法定刑度提高,依刑法第 2 條第 1 項規定比較新舊法結果,應適用舊法規定,而修正前刑法第 349條第 1 項收受贓物罪,及同條第 2 項搬運、寄藏、故買、牙保贓物罪,分別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款、第 7 款所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某甲自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討論意見
乙說:肯定說。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雖依刑法第 2 條第 1 項規定,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但得否上訴於第三審法院,則以裁判時法律所規定之最重本刑或罪名,定其可否上訴於第三審法院。某甲所犯贓物罪案件,經新舊法比較結果,雖應適用對其較有利之行為時舊法處理,然依裁判時之新法,收受贓物罪之最重本刑已提高為有期徒刑 5 年,搬運、故買贓物等罪,則已移列至刑法第349條第1項,均已非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所規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某甲自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資料 2(甲說) 臺灣高等法院 103 年度上訴字第 2619 號判決要旨: 本案繫屬於原審法院時,刑法第 349 條尚未修正,原審法院依刑事訴訟法第 284 條之 1 規定,由法官一人獨任審判,並無不合。又刑法第 349 條雖經修正公布施行,然如前述,被告行為後法律既有變更,經比較新舊法,以行為時即修正前刑法有利於被告,自應適用修正前刑法第 349 條第 1 項規定,其法定本刑既為「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500 元以下罰金」,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款之案件,依同法第 284 條之 1 規定,原審法院未行合議審判,仍由法官一人獨任審判,並無法院組織不合法情形。 資料 3(甲說)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103 年度易字第 500 號判決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 284 條之 1:「除簡式審判程序、簡易程序及第 376 條第 1 款、第 2 款所列之罪之案件外,第一審應行合議審判。」查本案起訴罪名係修正前刑法第 349 條第 1 項收受贓物罪嫌,核與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款之規定相符,是依前開規定,本案法院組織應為獨任審判無誤。 資料 4 最高法院 47 年台上字第 1531 號判例要旨: 第一審雖變更起訴法條,論上訴人以竊盜及傷害罪,但經檢察官以上訴人應構成刑法第 329 條、第 330 條第 1 項之罪為理由,提起上訴,該條之罪其最輕本刑為 5年以上有期徒刑,自屬應用辯護人之案件,既未經選任辯護人,原審亦未指定公設辯護人為其辯護而逕行判決,按之刑事訴訟法第 371 條第 7 款之規定,其判決當然為違背法令。
提案機關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8 年法律座談會刑事類提案 第 26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