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旨
於行政程序法 90 年 1 月 1 日施行前,公法上之請求權之時效期間,依實務通說類推適用民法第 125 條一般時效即 15 年之規定,惟此類推適用之時效期間,若自行政程序法施行日起算,其殘餘期間較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所定 5 年時效期間為長者,應如何適用?
法律問題
於行政程序法 90 年 1 月 1 日施行前,公法上之請求權之時效期間,依實務通說類推適用民法第 125 條一般時效即 15 年之規定,惟此類推適用之時效期間,若自行政程序法施行日起算,其殘餘期間較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所定 5 年時效期間為長者,應如何適用?
討論意見
甲說:應類推適用民法總則施行法第 18 條第 2 項及債編施行法第 3條第 2 項規定,自行政程序法施行日起,適用行政程序法第 131條第 1 項關於 5 年時效期間之規定。按行政程序法於 90 年 1月 1 日施行後,其第 31 條第 1 項規定:「公法上之請求權,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因 5 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該時效規定,係屬實體規定,依實體從舊原則,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施行前,關於公法上請求權之行使,並無上開規定之適用,依目前實務之通說【最高行政法院(89 年 7 月 1 日改制前為行政法院)52 年判字第 345 判例參照】應類推適用民法之規定固無疑義,但行政程序法施行前成立而可行使之公法上請求權,依民法規定之消滅時效期間,自行政程序法施行後,其殘餘期間長於 5 年者,應如何適用?民法總則施行法 18 條第 2 項規定:「民法總則施行前之法定消滅時效,其期間較民法總則所定為長者,適用舊法,但其殘餘期間,自民法總則施行日起算較民法總則所定時效期間為長者,應自施行日起,適用民法總則。」民法債編施行法第 3條第 2 項規定:「民法債編修正施行前之法定消滅時效,其期間較民法債編修正施行後所定為長者,適用修正施行前之規定。但其殘餘期間自民法債編修正施行日起算,較民法債編修正施行後所定期間為長者,應自施行日起,適用民法債編修正施行後之規定。」上述二條項之規定均傳達了同一立法原則,即適用舊法規定之時效之殘餘期間如長於新法之時效期,應適用修正後新法之較短時效期間之規定。蓋立法者對於時效期間已作縮短之立法選擇,舊法時期所成立之請求權於新法施行後存在之期間自不宜長於新法之規定,否則即有背於立法者之最新立法裁量。公法上之請求權在行政程序法施行前成立者,其時效期間應類推適用民法之規定,則民法總則施行法及債編施行法前述有關新舊法時效期間不同時應如何處理之規定,亦應一併類推適用。故公法上之請求權於行政程序法施行前成立而可行使者,自行政程序法施行後,其殘餘期間長於 5 年者,適用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關於 5 年時效期間之規定,自 95 年 1 月 1 日起即因時效屆滿而消滅(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 818 號判決、96 年度判字第 914 號判決參照)。乙說:應依行政程序法施行前有關類推適用民法消滅時效之規定,仍以公法上請求權可行使之日起算之 15 年時效進行,不因行政程序法第131 條第1項規定 5 年時效期間而縮短。 按行政程序法於 90 年 1 月 1 日施行後,並無類似民法總則施行法第 18 條第 2 項及債編施行法第 3 條第 2 項之過渡條文規定。行政程序法施行前已發生之公法上請求權,因消滅時效之規定本身,涉及實體上請求權法律效果之消滅或減損,性質上應屬實體規定,依實體從舊,並不適用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規定,應依行政程序法施行前有關法規之規定,無相關法規之規定者,得類推適用民法消滅時效之規定,縱使殘餘期間,自行政程序法施行日起算較 5 年為長者,仍依公法上請求權可行使之日起算之15 年時效進行,不因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規定 5 年時效期間而縮短。
研討結果
採甲說。
研討結果
多數採甲說。
提案機關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97 年高等行政法院法律座談會提案 法律問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