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旨
甲前因觸犯刑法第 224 條強制猥褻罪,經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為緩起訴處分,緩起訴期間 1 年,並應於期間內賠償被害人新臺幣 6 萬元,該緩起訴處分於 108 年 6 月 14 日確定。經臺南市政府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 條第 3 項、第 20 條第 1 項規定,通知甲於指定時間、地點報到接受晤談及評估。甲無正當理由未於指定時間、地點報到,臺南市政府據以作成罰鍰處分。甲不服,試問此處分是否適法?
法律問題
甲前因觸犯刑法第 224 條強制猥褻罪,經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為緩起訴處分,緩起訴期間 1 年,並應於期間內賠償被害人新臺幣 6 萬元,該緩起訴處分於 108 年 6 月 14 日確定。經臺南市政府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 條第 3 項、第 20 條第 1 項規定,通知甲於指定時間、地點報到接受晤談及評估。甲無正當理由未於指定時間、地點報到,臺南市政府據以作成罰鍰處分。甲不服,試問此處分是否適法?
討論意見
甲說:否定說。 (一)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0 條第 1 項所列各款情形,並未包括緩起訴處分確定之情形在內,則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 條第 1項所定各罪經緩起訴處分確定者,既無從符合同法第 20 條第 1項第 1 至 6 款所列情形,主管機關即無從依該條規定命其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更無從依同法第 21 條第 1 項之規定,對其裁處罰鍰並命其限期履行;更仍無從依同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對未依限履行之被告課以刑罰制裁,此乃基於法律文義及邏輯上應有之解釋。 (二)100 年 11 月 9 日公布施行之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0 條第 1項第 6 款有規定緩起訴處分的情況,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命加害人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104 年 12 月 23 日修正第 20 條把第 6 款之緩起訴處分刪掉,此部分應該是立法者的誤刪,然此種因立法者疏忽所生之法律漏洞,司法機關若要填補該漏洞,需利用「類推適用」之法學方法;若此項漏洞發生在民事法領域,基於平等原則,自得以「類推適用」之法學方法填補之,然因本件之法律漏洞發生在刑法領域,因刑事法基於罪刑法定主義精神而禁止「類推適用」,即無從以「類推適用」之法學方法填補本案之法律漏洞,而僅能由立法者以修法方式消除該漏洞,司法機關尚不得以所謂「類推適用」填補立法者所遺留之法律漏洞。 (三)修正前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 條原規定:「本法所稱性侵害犯罪,係指觸犯刑法第 221 條至第 227 條、第 228 條、第229 條、第 332 條第 2 項第 2 款、第 334 條第 2 款、第 348 條第 2 項第 1 款及其特別法之罪(第 1 項)。本法所稱加害人,係指觸犯前項各罪經判決有罪確定之人(第 2 項)」;而修正前同法第 20 條第 1 項則規定:「加害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經評估認有施以治療、輔導之必要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命其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一、有期徒刑或保安處分執行完畢。但有期徒刑經易服社會勞動者,於准易服社會勞動時起執行之。二、假釋。三、緩刑。四、免刑。五、赦免。六、緩起訴處分。七、經法院、軍事法院依第二十二條之一第三項裁定停止強制治療。」是依修正前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條之規定,犯該條第 1 項所列各罪,經檢察官為緩起訴處分確定之人並不符合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 條第 2 項所定「加害人」之定義,本無從依同法第 20 條第 1 項之規定,由主管機關評估後命其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更無從以其未遵期前往,經主管機關裁處罰鍰並命其依限履行而仍未履行為由,對其課以刑事責任。縱現行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已就加害人定義部分,增定「犯第 1 項各罪經緩起訴處分確定者及犯性騷擾防治法第25 條判決有罪確定者,除第 9 條、第 22 條、第 22 條之 1及第 23 條規定外,適用本法關於加害人之規定」,而將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 條第 1 項所列之罪經檢察官緩起訴處分確定者納入同法關於「加害人」之定義範圍,然修正後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0 條第 1 項既將修正前同條第 1 項第 6 款關於緩起訴處分之規定刪除,以致法條文義不明,本諸罪刑法定原則,自無從由審判機關自行以類推適用方式,擴張現行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0 條第 1 項之適用範圍,而對行為人為不利之類推適用。 乙說:肯定說。 (一)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於 86 年 1 月 22 日公布全文 20 條,其時該法第 2 條並未對加害人作定義性解釋。嗣該法於 104 年12 月 23 日修正公布全文 12 條,該法第 2 條增列第 3 項規定,將本法所稱之加害人之定義為:「犯第 1 項各罪經緩起訴處分確定者及犯性騷擾防治法第 25 條判決有罪確定者,除第9 條、第 22 條、第 22 條之 1 及第 23 條規定外,適用本法關於加害人之規定。」而就性侵害防治法中所稱之「加害人」為定義明確,該法中有關加害人之適用範圍即應受此限制,亦即除該法第 9 條、第 22 條、第 22 條之 1 及第 23 條規定外,其餘條文均適用於「經緩起訴處分確定」之加害人,此為文義上之當然解釋。另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於 104 年 12 月 8 日修正前,該法第 20 條第 1 項規定:「加害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經評估認有施以治療輔導之必要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命其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一有期徒刑或保安處分執行完畢。二假釋。三緩刑。四免刑。五赦免。『六緩起訴處分』。」於修正後則刪除該條項第 6 款「緩起訴處分」文字,現行規定為:「加害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經評估認有施以治療、輔導之必要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命其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一、有期徒刑或保安處分執行完畢。但有期徒刑經易服社會勞動者,於准易服社會勞動時起執行之。二、假釋。三、緩刑。四、免刑。五、赦免。六、經法院、軍事法院依第 22 條之 1 第3 項裁定停止強制治療。」立法理由雖未見說明刪除緩起訴處分之緣由,然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 條對加害人之定義係總則、文義性之規範,而立法者既於刪除緩起訴處分之同時,於第 2 條第 3 項明文規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之加害人包括「經緩起訴處分確定者」,且除第 9 條、第 22 條、第 22 條之 1 及第23 條規定外,適用該法關於加害人之規定,顯然有意透過立法將受緩起訴處分之行為人納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之適用,不再侷限於「經有罪判決確定之人」,考其立法意旨應係為對擴大對加害人產生約制力量,落實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之實施。 (二)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0 條第 1 項本非同法第 2 條第 3 項所列舉之例外不適用條文,且該法第 21 條第 3 項、第 4 項已明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於「受緩起訴處分」之加害人為第 1 項之處分後(即第 21 條第 1 項加害人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拒絕接受評估、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等,得處以罰鍰),應即通知該管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軍事法院檢察署檢察官,檢察官接獲前項通知後,得依職權撤銷緩起訴處分。前揭規範課予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受緩起訴處分之加害人為罰鍰或限期命履行之處分後,應即通知該管檢察官之權責,益徵立法者於 104 年 12 月 8 日刪除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0 條第 1項第 6 款「緩起訴處分」文字,係欲使該處置規定回歸同法第2 條第 3 項「經緩起訴處分確定者」有性侵害犯罪防治法適用之本意,使「經緩起訴處分確定」之加害人直接適用該法第 20條第 1 項,否則若認為縣(市)主管機關在行為人受緩起訴處分的情況下,不能命其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之處分的話,何以同法第 21 條第 3 項猶課予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違反命令之受緩起訴處分加害人為罰鍰或限期命履行之處分後,應即通知該管檢察官之義務? (三)按制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及歷次修法之目的,無非為加強防治性侵害犯罪,強化保護被害人權益,以及落實對加害人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以避免其再犯。104 年 12 月 23 日亦同此脈絡為修正,並就原規定之相關事項,調整其條次,使法條文義更為明確,修正前其中第 20 條第 1 項第 6 款:「緩起訴處分」及同條第 6 項:「犯性騷擾防治法第 25 條之罪之加害人,準用第一項之規定。」均予刪除,將該構成要件改於修正後同法第 2 條第 3 項規定:「犯第一項各罪經緩起訴處分確定者及犯性騷擾防治法第 25 條判決有罪確定者,除第 9 條、第 22 條、第22 條之 1 及第 23 條規定外,適用本法關於加害人之規定。」即除上開所列舉之 4 個條文外,其餘均應適用本法關於加害人之規定,法條文義周詳明確,亦無疏漏。是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於 104 年 12 月 8 日第 2 條、第 20 條第 1 項及第21 條之立法文義、目的、沿革、體系、法意等解釋方法,自應認「受緩起訴處分」之加害人有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0 條第 1項規定之適用。 (四)本國司法體系採二元制,即行政訴訟體系及司法訴訟體系(包含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兩者互不拘束,縱於刑事訴訟判決認定原告無須接受相關晤談評估處遇措施,亦不拘束本案違規事實之認定。我國於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設有不同之裁判系統,刑事法院與行政法院,各有其權限,關於事實之認定得各本其調查所得之訴訟資料,分別作不同之認定。故行政法院對繫屬案件事實之認定,固可參考相關刑事判決所認定之事實,惟並不受拘束,仍應依法自行認定事實。
研討結果
採乙說。
研究意見
(一)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採乙說。 為使設題明確,建議提案機關將設題:「經臺南市政府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0 條第 1 項規定,通知甲於指定時間、地點報到接受晤談及評估。甲不服,試問此處分是否適法?」部分修正為:「經臺南市政府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 條第 3 項、第 20 條第1 項規定,通知甲於指定時間、地點報到接受晤談及評估。甲無正當理由未於指定時間、地點報到,臺南市政府據以作成罰鍰處分。甲不服,試問此處分是否適法?」 (二)臺中高等行政法院:採乙說。 (三)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採乙說。
研討結果
(一)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表決結果:實到 18 人,採甲說 2 人,採乙說 15 人。 (二)高等行政法院表決結果:實到 44 人,採甲說 5 人,採乙說 33人。 (三)決議採乙說。
相關法條
(一)行為時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即現行法 104 年 12 月 23 日修正後) 1.第 2 條第 1 項 2.第 20 條第 1 項 3.第 21 條第 1 項第 1 款 4.第 21 條第 2 項 5.第 21 條第 3 項 6.第 21 條第 4 項 (二)104 年 12 月 23 日修正前,即 100 年 11 月 9 日修正之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1.第 2 條第 1 項 2.第 20 條第 1 項
參考資料
(一)甲說參考判決: 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108 年度上易字第 419 號刑事判決 2.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108 年度易字第 274 號刑事判決 3.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105 年度簡字第 163 號行政訴訟判決 (二)乙說參考判決: 1.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108 年度簡字第 115 號行政訴訟判決 2.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6 年度簡上字第 30 號行政訴訟判決
提案機關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109 年高等行政法院及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業務交流提案 第 1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