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彰化地方法院99年度撤緩字第45號
關鍵資訊
- 裁判案由聲請撤銷緩刑
- 案件類型刑事
- 審判法院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 裁判日期99 年 05 月 27 日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99年度撤緩字第45號聲 請 人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甲○○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犯賭博罪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99年度執聲字第40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甲○○因犯賭博罪,前經貴院於民國(下同)98年5月20日,以98年度簡字第1034號判決判處有 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下同)1千元折算1日 、緩刑2年,並於98年6月8日確定。因該受刑人於緩刑期內 之98年12月21日更犯公共危險罪(酒後駕車),經貴院於99年4月8日,以99年度交簡字第195號判決判處拘役50日,如 易科罰金,以1千元折算1日,並於99年4月26日確定。足認 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之效果,爰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刑事訴訟法第476條等規定,聲請撤銷對受刑人之緩刑宣告等語。 二、按受緩刑之宣告而於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者,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定有明文。再按緩刑制 度,係在藉由宣告刑之暫緩執行,讓受刑人有自新之機會,以免因一次之過錯,即受刑罰之處罰。亦即期待受刑人在緩刑期間,能記取教訓,知所悔悟,不再犯罪,以達刑期無刑之目的。但倘受刑人不能珍惜、體會法院宣告緩刑之用心,反而將緩刑棄如敝屣,將犯罪視為家常便飯,則對受刑人所宣告之緩刑,顯難收預期其能自我警惕之效果,而有將原宣告之緩刑撤銷,改執行刑罰之必要。 三、經查,受刑人前因犯賭博罪,前經本院於98年5月20日,以 98年度簡字第103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 以1千元折算1日、緩刑2年,並於98年6月8日確定一節,有 該判決之電腦列印本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件 在卷可參,亦即受刑人上開罪刑之緩刑期間,自98年6月8日起,算至100年6月7日始屆滿。又受刑人於上開緩刑期內, 故意於98年12月21日更犯公共危險罪(酒後駕車),經本院於99年4月8日,以99年度交簡字第195號判決判處拘役50日 ,如易科罰金,以1千元折算1日,並於99年4月26日確定一 節,亦有該判決正本1份及前揭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 表在卷可按,是受刑人於上開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拘役之宣告確定一情,可以認定。本院經審核上情,認受刑人於緩刑期內所犯之公共危險罪,雖與原受宣告緩刑之賭博罪,罪名有異,但其犯罪之反社會性本質則無不同;何況,政府對於禁止酒後駕車一事,三申五令一再宣導,已為社會大眾所共知,受刑人亦不例外,其明知於緩刑期內應檢點行徑,避免觸法,然其卻無視法紀,不能珍惜緩刑宣告給予之自新機會,竟故意再犯前述之公共危險罪,顯見其並未因該緩刑之寬典,而有所醒悟、警惕,堪認其法治觀念薄弱,自省能力不足。按此,前案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效果,有予以撤銷,改執行刑罰之必要,以建立受刑人之法治觀念,並希其經由刑罰之執行,知所警惕,俾免日後再犯。是聲請人本件聲請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99 年 5 月 27 日刑事第三庭 法 官 陳銘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中 華 民 國 99 年 5 月 27 日書記官 楊筱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