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法院 高雄分院95年度上易字第865號
關鍵資訊
- 裁判案由詐欺
- 案件類型刑事
- 審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高雄分院
- 裁判日期95 年 12 月 29 日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判決 95年度上易字第865號上 訴 人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乙○○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5年度易字第1233號中華民國95年9 月29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5年度偵字第8822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乙○○可預見將自己金融帳戶提供他人使用,可能幫助他人遂行詐欺取財之犯罪目的,竟仍以縱有人以其金融帳戶實施詐欺取財犯行,亦不違背其本意之幫助犯意,於民國95年3 月上旬某日,將其所有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華南商銀)高雄苓雅分行開立之帳號:000000000000000 號帳戶存摺、金融卡及密碼郵寄提供予姓名、年籍均不詳之成年人,供該人及其所屬詐騙集團使用,而容任他人使用上開帳戶遂行犯罪。嗣該詐騙集團成員共同基於意圖為渠等不法所有之詐欺犯意聯絡,推由某姓名、年籍均不詳之成年人,於95年3 月15日某時許,以電話向甲○○佯稱係前同事而急需借款,致甲○○不疑有他而陷於錯誤,經由網路銀行轉帳新台幣3 萬元至上開乙○○之華南銀行帳戶內,嗣甲○○發覺受騙報警查獲,始知上情,因認被告乙○○涉有刑法第30條第1 項、第339 條第1 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嫌。 二、公訴人認被告乙○○涉有幫助詐欺取財犯行,無非以:⑴證人甲○○之證述;⑵華南銀行戶名:乙○○,帳號000000000000號開戶基本資料及存款往來明細表;⑶被告乙○○對取得其帳戶之代辦貸款人員相關資料皆不熟悉,竟輕易同意交付自己金融機構帳戶,顯見被告乙○○早已預見所交付之帳戶,將提供他人掩飾或隱匿重大犯罪所得財物;⑷犯罪集團若非確定該帳戶所有人不會報警或掛失止付,以確定渠等能自由使用該帳戶提款、轉帳,當不至於以該帳戶從事犯罪,該詐騙集團,於向告訴人詐騙時,確有把握該帳戶不會被帳戶所有人掛失止付。而此等確信,在該帳戶係騙自他人之情形,實無發生之可能;⑸被告乙○○對代辦貸款之人既無任何信任基礎,卻甘冒貸款遭人盜領風險而交付存摺、提款卡與密碼,自係清楚知悉根本沒有委託代辦貸款之事,其所辯顯不可採等語,為其論據。 三、訊據堅決被告乙○○否認有何幫助詐欺取財犯行,辯稱:我係因看報紙刊登有辦理信用卡、信貸之廣告,於是撥打電話查詢,對方告知須交付身分證、健保卡影本、金融機構帳戶存摺及提款卡等物,我於95年3 月13日依指示攜帶該等物品前往高雄後火車站旁之空軍壹號客運,以包裹方式署名寄給「蔡美雪」代書,囑託該客運站之某位櫃檯小姐以拖運方式寄出,嗣後伊又撥打電話給「蔡美雪」,「蔡美雪」稱翌日下午可完成現金卡核卡手續,額度為10萬元,並要求我提供提款卡密碼,以便將現金卡款項匯入,我之後多次與「蔡美雪」聯繫,「蔡美雪」先稱資料不夠,嗣又找來自稱係「荷蘭銀行經理」之人與被告聯繫,竟要求我匯款800 元,因「蔡美雪」事前聲稱核卡前無須繳交認核費用,我懷疑可能受騙,於是前往華南銀行辦理掛失手續,不料竟於華南銀行遭到逮捕才知受騙等語。經查: (一)証人甲○○於95年3 月15日某時許,接獲電話,對方自稱係前同事而急需借款,甲○○不疑有他而陷於錯誤,經由網路銀行轉帳新台幣3 萬元至華南銀行戶名:乙○○,帳號000000000000000 號帳戶內之事實,雖有證人甲○○於警詢中證述綦詳,並有華南銀行存款往來明細表附卷可稽。被告所有之華南銀行帳述,已遭不知名之詐欺集團用作詐騙他人所得之匯款帳戶之事實,固堪認定,然本件尚應審究者,係被告乙○○是否知情而基於幫助詐欺之故意而交付上開銀行帳戶存摺及提款卡等物供他人使用。 (二)觀之被告乙○○提出95年3 月8 日之自由時報分類廣告新聞紙1張 ,其上確有「現金卡、信貸,3 小時核卡,信用瑕疵可辦,急可先借過件收費,0000000000」之廣告無誤(見偵卷第28頁)。又依被告乙○○提出之和信電訊通話明細所載,被告所有之0000000000號行動電話通話明細,被告自95年3 月12日起即有以其行動電話撥打廣告所刊載之0000000000行動電話之紀錄(通話時間詳如附表所示)。衡情被告乙○○若非基於申辦現金卡、信貸之目的而交付其所有之帳戶存摺等物,實無須如此頻繁與對方聯繫,足徵被告乙○○所辯尚非全屬子虛。 (三)申辦現金卡、信用貸款固以直接向銀行提出申請最為快速便捷,然購物中心、人潮聚集處,處處可見現金卡、信貸之代辦業者,代辦業者透過報紙分類廣告傳達代辦訊息者,亦不在少數,一般民眾透過代辦業者申請者,亦所在多有。而申請現金卡或信用貸款,一般申請者,多半僅關心是否順利核卡、核貸,亦甚少對於代辦業者仔細詢問了解代辦業者背景。犯罪集團常利用他人帳戶充作詐欺所得之人頭帳戶,以掩飾其犯罪所得,並規避檢警機關之查緝,亦經坊間報章雜誌及其他新聞媒體一再報導,被告乙○○雖難推說不知,然縱知悉此情,吾人日常生活,實無可能將任何經濟活動都想像可能有遭人不法利用,而終日提心吊膽,尤其倘有心人士故意設局,更屬防不勝防,況且 本件被告乙○○申請現金卡、信貸乃一般社會正常之經濟活動,要難因此而遽推論被告乙○○確係基於幫助詐欺之未必故意而交付其所有帳戶存摺等物。 (四)被告乙○○雖自承,以前曾有申請過信用卡,並無須交付帳戶存摺等物,與本件申請之流程雖不甚相同,然倘非經常與金融機構往來之人,對於此種流程有何異同,敏感度本來就比較低,況被告乙○○僅有高職肄業學歷,多年來均從事麵包師父工作,業據其自承在卷,足見被告乙○○生活單純,其未能察覺本次申請是否有不法情事,與常理尚無相違。再者,詐騙集團係利用申辦信用卡、信貸須有一段核卡、核貸期間,申請者在短時間內不易察覺,不會在此段期間內將帳戶辦理掛失手續之機會,利用帳戶作為詐騙他人匯款使用,實不無可能,要不能因此排除被告乙○○係在申辦現金卡及信貸之情況下而交付之可能。 綜上所述,因被告乙○○已提出95年3 月8 日之自由時報分類廣告新聞紙1 張,其上確有「現金卡、信貸,3 小時核卡,信用瑕疵可辦,急可先借過件收費,0000000000」之廣告無誤,又被告提出之和信電訊通話明細所載,被告所有之0000000000號行動電話通話明細,顯示乙○○被告自95年3 月12日起即有以其行動電話撥打廣告所刊載之0000000000行動電話之紀錄(通話時間詳如附表所示),且被告乙○○僅有高職肄業,學歷知識程度不高,被告乙○○所辯是因看報紙刊登有辦理信用卡、信貸之廣告,對方告知須交付身分證、健保卡影本、金融機構帳戶存摺及提款卡等情,尚屬可信,此外復查無其他確切証据証明被告乙○○有幫助詐欺犯罪情事,不能証明被告乙○○犯罪。 四、原審以不能証明被告乙○○犯罪,依法諭知無罪,核無不合,檢察官上訴指摘原判決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据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 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林應華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95 年 12 月 29 日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王憲義 法 官 李璧君 法 官 張盛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95 年 12 月 29 日書記官 林明威 附表 行動電話0000000000號之通聯記錄 編號 起 始 時 間 通話量 受 話 號 碼 0 0000 00:27:43 00:01:00 00000000000000 0 0003 08:52:32 00:06:00 00000000000000 0 0003 09:00:17 00:04:00 00000000000000 0 0003 09:07:13 00:01:00 00000000000000 0 0003 09:31:30 00:01:00 00000000000000 0 0003 10:21:50 00:03:00 00000000000000 0 0003 10:33:48 00:03:00 00000000000000 0 0003 10:37:20 00:01:00 00000000000000 0 0003 10:59:28 00:01:00 00000000000000 00 0013 11:02:19 00:00:00 00000000000000 00 0013 11:11:51 00:00:00 00000000000000 00 0013 13:49:54 00:00:00 00000000000000 00 0014 13:56:55 00:00:00 00000000000000 00 0015 09:23:27 00:00:00 00000000000000 00 0015 10:25:25 00:01:00 00000000000000 00 0016 11:14:52 00:00:00 00000000000000 00 0017 09:10:58 00:00:00 00000000000000 00 0017 11:57:44 00:00:00 00000000000000 00 0017 12:11:23 00:00:00 00000000000000 00 0017 13:33:42 00:01:00 00000000000000 00 0017 13:38:41 00:00:00 00000000000000 00 0017 13:47:28 00:01:00 00000000000000 00 0017 14:23:49 00:00:00 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