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九十一年度易字第一六七六號
關鍵資訊
- 裁判案由
- 案件類型刑事
- 審判法院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 裁判日期92 年 10 月 01 日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九十一年度易字第一六七六號 公 訴 人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壬○○ 右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九十一年度偵字第五七一七號),本院判 決如左: 主 文 壬○○無罪。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壬○○與案外人張評盛(於民國八十九年九月二十九日死亡 )基於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之概括犯意聯絡,於八十八年十月十九日,以南亞 消防安全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亞公司)之名義,在南亞公司所設桃園縣中 壢市○○路一五八號,與光特有限公司(下稱光特公司)第一次訂立買賣契約書 ,交貨地點在馬祖醫院,總價金為新臺幣(下同)九十五萬五千五百元之消防安 全器材乙批之不實詐術,致光特公司信以為真,因之陷於錯誤,將上開貨物依約 送至馬祖醫院交付,惟屆期壬○○及張評盛二人卻均不依約給付上開款項,光特 公司至此始知受騙。壬○○與張評盛二人承上開同一犯意,明知張評盛所經營台 灣中森消防器材有限公司(下稱台灣中森公司)因先前已積欠國際消防器材有限 公司(下稱國際公司)計八百萬元之款項未還,張評盛之財務狀況陷於困頓,若 續以張評盛之名義與國際公司交易,必遭國際公司所拒,竟以負責人為壬○○之 南亞公司名義,在南亞公司向國際公司首次訂購價值七千元之消防安全設備,並 簽發同額支票予國際公司,而故予兌現之不實詐術,致國際公司誤認南亞公司財 力健全,並有正常交易之真意,因而陷於錯誤,嗣南亞公司即先後於八十九年六 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份,再向國際公司訂貨達五十多次之多,訂購總計 達一百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十七元之消防安全設備,並簽發三紙支票,分別於訂貨 後二個月到期,面額共八十九萬八千四百零六元,惟屆期經國際公司提示上開支 票三紙請求付款時,均遭退票,國際公司始知受騙,因認被告壬○○涉犯刑法第 三百三十九條第一項之詐欺取財罪嫌云云。 二、按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又不能證明被告犯罪者 ,應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第二項、第三百零一條第一項 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所謂證據,係指直接間接足以證明犯罪行為之一切證人 、證物而言;且事實之認定,應憑證據,如未能發現相當證據,或證據不足以證 明,自不能以推測或擬制之方法,以為裁判基礎,最高法院三十年上字第一二八 號、四十年台上字第八六號判例均可資參考。復按認定不利於被告之事實,須依 積極證據,苟積極證據不足為不利於被告事實之認定時,即應為有利於被告之認 定,更不必有何有利之證據,最高法院三十年上字第八一六號判例意旨可資參照 。再告訴人之告訴,係以使被告受刑事訴追為目的,是其陳述是否與事實相符, 仍應調查其他證據以資審認,最高法院五十二年台上字第一三00號判例意旨亦 可參照。另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一項詐欺取財罪之成立,以意圖為自己或第三 人不法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為要件,所謂以詐術使人交付 ,必須被詐欺人因其詐術而陷於錯誤,若其所用方法,不能認為詐術,亦不致使 人陷於錯誤,即不構成該罪,最高法院四十六年台上字第二六0號判例足資參考 。又民事債務當事人間,若有未依債務本旨履行給付之情形,依一般社會經驗而 言,原因非一,其因不可歸責之事由致無法給付,或因合法主張抗辯事由而拒絕 給付,甚至債之關係成立後,始行惡意遲延給付,皆有可能,非必出於自始無意 給付之詐欺犯罪一端,故於別無積極證據之情形下,尚難僅以單純債務不履行之 客觀狀態,即推定被告自始即有不法所有之意圖而逕以詐欺罪責相繩。而民事法 律行為成立債之關係者,在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根據一般交易常態,恆不待對 造當事人另為表示,當然期待他方依誠信原則履行,此觀諸民法第二百十九條規 定意旨自明,不生因他方表示必將履約而陷於錯誤之問題,故以債務不履行之客 觀結果,推斷違約當事人是否同時涉嫌詐欺犯罪之情形,除非被告已自白具有犯 意,或依其他積極證據足認被告確係假藉民事違約手段從事刑事詐欺行為外,尚 不得以債務人曾經申明依約履行,遽指其施行欺罔而謀取不法利益。又,刑事訴 訟上證明之資料,無論其為直接或間接證據,均須達於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 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始得據為有罪之認定,若其關於被告是否犯罪 之證明未能達此程度,而有合理懷疑之存在,致使無從形成有罪之確信,根據「 罪證有疑,利於被告」之證據法則,即不得遽為不利被告之認定,亦有最高法院 七十六年度臺上字第四九八六號判例可資參照。 三、本件公訴人認被告壬○○涉犯前開詐欺取財犯行,無非係以告訴人光特公司、國 際公司指訴被告壬○○於告訴人依約將貨物交付後,並未給付告訴人貨款,且被 告壬○○係南亞公司負責人,對於南亞公司之財務狀況自難諉為不知等情為其主 要論據。訊據被告壬○○堅決否認有何不法詐欺取財犯行,辯稱:伊僅係南亞公 司登記之名義負責人,實際負責人係張評盛,南亞公司業務均由張評盛主導,伊 在南亞公司僅係領薪水之會計,張評盛於八十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因財務壓力自殺 身亡後,南亞公司未能繼續營業,方未能給付告訴人貨款,伊並未詐欺告訴人等 語。 四、經查被告壬○○原係亞士消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亞士公司)會計,亞士公司名 義負責人為戊○○,實際負責人則為其夫張評盛,亞士公司結束營業後,張評盛 復經營台灣中森公司,被告壬○○即追隨張評盛至台灣中森公司任職,隨後張評 盛復離開台灣中森公司,成立南亞公司,惟因本身票信不佳,遂先徵詢案外人丙 ○○是否有擔任南亞公司名義負責人之意願,經丙○○回絕後,張評盛復委請被 告壬○○擔任南亞公司之名義負責人,惟南亞公司實際負責人仍係張評盛,有關 南亞公司業務之經營及決策之主導均係由張評盛一人負責,被告壬○○僅係沿襲 先前在亞士公司任職之模式,擔任南亞公司會計,月薪三萬八千元,後並調高至 四萬五千元等情,業據被告壬○○於偵查中及本院審理時均到庭陳明在卷,核與 證人張評盛之妻戊○○到庭證述情節相符(參見本院九十二年三月三十一日訊問 筆錄),並經證人即南亞公司課長丙○○於本院審理時,及證人即南亞公司工務 部副理丁○○於偵查中及本院審理時均到庭證述在卷(詳後述),復有被告壬○ ○於八十八、八十九年間在南亞公司任職時經案外人即南亞公司總經理張評盛核 定後發放之南亞公司薪資表及壬○○薪資轉帳紀錄明細等影本共十七紙附卷足稽 。觀諸證人丙○○於本院審理時到庭證稱:「我本身在南亞公司成立時是公司股 東,當時是張評盛找我們幾個股東各出二萬元入股,我本身預計要出十萬元,但 後來集體交給張評盛,我只出二萬元,後來我有在南亞公司上班,我是擔任課長 ,底薪五萬元,公司都是將薪水匯入我的帳戶,被告當時在南亞公司擔任會計, 我好像有聽說當時被告是公司的登記負責人」、「八十八年至八十九年間,我本 身是在南亞公司擔任課長,公司實際負責人是張評盛」、「張評盛當時也有找我 擔任公司負責人,因為他自己有不良紀錄所以無法用票,我告訴他說並不方便而 回絕他,我不知道被告為何要擔任公司登記負責人」、「主要是由張評盛負責公 司決策,被告在公司是負責會計工作,所以並無決策能力,我們股東都只是掛名 而已」等語(參見本院九十二年七月十四日訊問筆錄第三、四頁),及證人丁○ ○於偵查中證稱:「(問:張評盛在南亞任何職?)決策者,壬○○是會計,以 張評盛為主」、「(問:公司實際經營者何人?)張評盛」(參見臺灣桃園地方 法院檢察署八十九年度偵字第一五六四九號偵查卷第七十六頁反面、第一五三頁 )及本院審理時到庭所證述:「八十八年至八十九年間,我是南亞公司工務部副 理,我知道被告是南亞公司登記負責人,我、被告、丙○○、張建民都是張評盛 從台灣中森拉過來的,我也是公司股東,我不知道被告為何擔任南亞公司登記負 責人,但是我的認知上,我的老闆是張評盛,所以我是對張評盛負責,張評盛並 未找我做掛名負責人,當時出資分二次,一次二萬,一次八萬元,都是張評盛向 我們收錢,我們只有交了一次二萬元,被告當時在南亞公司擔任會計,公司的決 策是經過張評盛,被告並無決策能力,我本身月薪四萬五千元,公司先是將薪資 匯入我的帳戶,後來公司是開票給我,票上面是被告的章,也是被告將票交給我 的」、「(問:公司平日開會由何人主持?)由張評盛主持,會議中,所有員工 包括被告都在場」「(問:被告在會議進行中之地位?)被告都是就會計部分的 業務作陳述報告,我們也各自就所負責的業務作說明,最後再由張評盛對會議作 總結」之情節(參見本院九十二年七月十四日訊問筆錄),堪認被告壬○○斯時 在南亞公司確僅係單純擔任公司會計工作,並未參與南亞公司之決策與經營,南 亞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確係案外人張評盛,係因張評盛本身債信不佳,無法申請支 票使用,方委請被告壬○○出面擔任南亞公司之名義負責人,以利申請支票使用 ,被告壬○○為求工作謀生,在斯時經濟不景氣之環境下,跟隨先前老闆至南亞 公司繼續任職會計,並基於人情等因素同意擔任南亞公司名義負責人,尚難以此 遽認被告壬○○對於南亞公司之經營及管理負有實際決策之責。 五、次查,細閱卷附相關南亞公司內部文件資料,其中有關南亞公司八十八年十月六 日庫存燈具短少處理案,被告壬○○所擬自請懲戒之簽呈(參見前開偵查卷第八 十一頁),以及八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南亞公司員工制服採購案,被告壬○○所 擬建請暫緩採購之簽呈(參見前開偵查卷第八十五頁),均係由案外人張評盛所 核示,另二份於八十八年十一月二日、同年十二月十四日有關南亞公司人事調整 及薪資追補之簽呈,亦係由張評盛所核示(參見前開偵查卷第八十六頁、第八十 七頁);另觀諸南亞公司八十九年間採購明細日報表,被告壬○○均係製表、覆 核之人,最後決策者均係南亞公司總經理張評盛(參見前開偵查卷第九十四頁至 第一0一頁),揆諸前開文件內容,被告壬○○尚須先行擬好簽呈或製作完成日 報表,再交由張評盛核示認可,倘謂被告壬○○方為南亞公司實際負責人,顯與 常理有違,亦與經驗法則不符;又在南亞公司於八十九年三月十五日與立總電器 工程有限公司(下稱立總公司)所簽訂由南亞公司承包消防工程之合約書上,案 外人張評盛於契約當事人欄亦有簽名而以負責人自居(參見前開偵查卷第二一七 頁資料),甚且在八十九年八月十九日南亞公司因為未作好消防檢查清圖動作導 致消防核准文件延遲取得之自請處分書上,案外人張評盛即明白直接以南亞公司 負責人名義出具該自請處分書(參見前開偵查卷第二一六頁),凡此種種,均足 證南亞公司實際負責人確係案外人張評盛無疑。 六、再佐以證人即南亞公司幕後出資股東辛○○於本院審理時到庭證稱:「南亞公司 蔡鄭麗珠是我的太太,當時南亞公司股東出資額是我所出資,張評盛與我是扶輪 社的社員,當時我們在社團裡面認識,張評盛跟我說要成立公司,因為朋友關係 ,所以我就以我太太名義入股,因為是張評盛找我的,所以公司的營運應該全部 由他負責,被告是以公司會計名義進來,我知道南亞公司登記負責人是被告,是 張評盛說要找被告當負責人,我不知道為何找被告當負責人,公司決策在我感覺 上完全都是張評盛在決定,被告是公司會計」、「(問:南亞公司的擺設?)當 時南亞公司的擺設就如同被告提出證一到證六明細裡面,證二的配置圖,這個辦 公室是我借給張評盛使用,當初是張評盛跟我借的,被告當時的辦公室是在張評 盛辦公室外面,她沒有自己的房間」、「當初是張評盛邀我們二人入股,他說他 要開公司」、「我們入股的時候完全都是張評盛處理,我是等到股東名單下來時 才知道被告是公司登記負責人」等語,及同為南亞公司幕後出資股東之證人己○ ○到庭所證述:「我的二個兒子都是南亞公司的股東,我與張評盛是在社團裡面 認識,當時張評盛邀我入股,因為我的兒子行動不便,我希望投資可以有個保障 ,所以我就以二個兒子名義入股,我對南亞公司營運狀況不清楚,我是後來才知 道被告是公司登記負責人,我去過公司幾次,都是張評盛負責公司業務,被告當 時是會計,被告的辦公室是在張評盛辦公室外面,她沒有自己的房間」、「當初 是張評盛邀我們二人入股,他說他要開公司」之情節(參見本院九十二年八月二 十八日審判筆錄),衡諸證人辛○○、己○○二人係實際投資南亞公司之股東, 與本件被告壬○○並非熟識,亦無恩怨,且南亞公司結束營運反對其等造成損失 ,是該二證人其證詞應無迴護被告之情,自堪採信。準此,益徵被告壬○○前開 所辯其並非南亞公司實際負責人等情為真。 七、復查,觀諸本件告訴人光特公司其代表人庚○○於本院審理時到庭所述:「這份 契約(指南亞公司與光特公司於八十八年十月十九日所簽訂之買賣契約書,參見 前開偵查卷第一一0頁)是我們公司與張評盛簽立的,我們公司也是與張評盛談 契約的事情,被告的印章是他們公司自己蓋的,張評盛拿契約來時,被告的印章 已經蓋好了,我們公司是拿空白的約給被告公司,至於付款方式訂金部分降為百 分之十,是在張評盛要求之後更正的,支票部分從六十天改為九十天也是張評盛 要求的,這二個部分都得到我的同意,我們兩家公司是第一次往來,金額是九十 五萬五千五百元,後來我們是將這批消防器材送到馬祖醫院,這批貨物的尾款百 分之九十並未兌現,因為被告是公司負責人,我們認為她有共同詐欺,所以才對 被告提出告訴,當初是南亞公司張評盛主動與我們接洽購買從日本進口的消防救 助袋,我們從頭到尾只跟張評盛接觸,並未與被告或是丁○○接觸,但我認為被 告應該對公司業務很清楚,我不知道被告公司是否是從中森公司出來,我們公司 並不知道南亞公司的過去,我們公司只與南亞公司交易」之情(參見本院九十二 年六月十六日訊問筆錄第三、四頁),已明確指認南亞公司實際負責人確係案外 人張評盛,且與光特公司進行本件貨物買賣交易時,均係案外人張評盛出面洽商 簽訂,有關契約內容之洽談、簽訂及嗣後付款方式之修改等事項,被告壬○○自 始至終均未參與,即難僅以被告壬○○係南亞公司登記之名義負責人,遽認其有 共同詐騙光特公司之犯意聯絡或行為分擔。 八、又查,本件告訴人國際公司與案外人張評盛先前所經營之台灣中森公司,於本件 國際公司與南亞公司交易之前,已有約八百萬元之債務糾紛,本次交易仍係由國 際公司與案外人張評盛洽商細節並談妥後方簽訂買賣契約等情,此業據證人乙○ ○於本院審理時到庭證述在卷,觀諸證人乙○○於本院所證述:「是我跟張評盛 談的。張評盛原本是中森公司的負責人,中森公司原本積欠我們八百多萬,後來 張評盛說要跟我們買貨。我們當時說中森公司尚有欠我們錢,不可能跟他們做生 意。張評盛跟我說南亞公司的負責人是壬○○。他也有請被告壬○○進辦公室, 介紹我們認識。所以我們才同意跟他繼續往來。接洽的事是我跟張評盛談妥後, 之後陸陸續續的訂貨,則是由被告壬○○傳真訂貨單過來。」之情節(參見本院 九十一年十月七日訊問筆錄第六頁),足認本件告訴人國際公司與南亞公司交易 時,實際上仍係與案外人張評盛接洽商談,然揆諸案外人張評盛斯時復係擔任南 亞公司總經理,且張評盛在南亞公司有一人一間之獨立辦公室(此業據證人辛○ ○到庭證述屬實,參前開辛○○於本院九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審判筆錄之證詞及 被告壬○○所庭呈之南亞公司辦公室配置圖),被告壬○○在南亞公司之辦公位 置僅係位於總經理張評盛辦公室外一角等情,若謂告訴人國際公司業務乙○○與 南亞公司進行交易時,不知案外人張評盛在南亞公司仍有主要決策地位,反主張 不知與國際公司進行交易之對象南亞公司中,案外人張評盛尚未脫離關係,國際 公司係與一與張評盛毫不相干之新公司進行交易,因而陷於錯誤方與之交易,實 與常情有悖,是告訴人國際公司所稱當時以為係張評盛要介紹新客戶給國際公司 ,如告訴人國際公司明知南亞公司之實際負責人係張評盛即不願與之交易云云, 亦嫌無據。 九、另告訴人國際公司雖指訴南亞公司於張評盛死亡後,仍於八十九年九月三十日向 國際公司訂貨,身為南亞公司負責人之被告壬○○顯有不法詐騙意圖云云,惟查 證人即南亞公司工務部副理丁○○於本院審理時已到庭證稱:「八十九年九月二 十九日張評盛死亡後,八十九年九月三十日南亞公司還有向國際消防訂貨,本件 訂購單是我寫的,因為當時另二位大股東蔡鄭麗珠的先生(辛○○)及黃百成、 黃柏蒼二兄弟的父親(即己○○)認為公司還沒有要結束營業,所以我才繼續下 訂單給國際公司,下訂單之後才決定公司不要繼續營業,因此我才帶國際公司的 乙○○到理想國的工地去要他們將貨拿回去」等情(參見本院九十二年七月十四 日訊問筆錄第六頁),核與被告壬○○所辯情節相符,並有南亞公司採購單影本 一紙附卷足稽(參前開偵查卷第四十一頁),堪信為真,該次訂貨既非被告壬○ ○所為,倘僅係因被告壬○○係南亞公司會計兼名義負責人,即認該次訂貨係被 告壬○○詐騙告訴人國際公司之不法事證,殊嫌率斷,且依前開證人丁○○之證 詞,更足見被告壬○○對於南亞公司對外訂貨與否及業務處理方式並無決策能力 ,此益徵被告壬○○前開所辯尚非子虛。況且,南亞公司前向告訴人國際公司訂 貨後,國際公司已依約將貨物送至南亞公司所承包之伽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伽 晟公司)天晟醫院附設立體停車場水電消防工程工地,嗣後係因該停車場消防工 程有瑕疵,經伽晟公司主張抵銷,拒付尾款,致南亞公司有三、四百萬元之尾款 未能收取乙節,亦據證人即伽晟公司業務人員甲○○於偵查中證述明確(參見前 開偵查卷第一六七頁反面),並有工程合約一份在卷可參,此情與被告壬○○所 辯情節互核一致,準此,南亞公司向告訴人國際公司訂貨後,該批貨物確係供伽 晟公司之天晟醫院附設停車場消防工程所用,該工程既確有施作,並非虛偽不實 ,即難以嗣後伽晟公司因主張南亞公司承包其消防工程有瑕疵,拒付三、四百萬 元之尾款,連帶影響南亞公司資金周轉,致南亞公司未能如期清償告訴人國際公 司貨款之糾紛,遽認身為南亞公司名義負責人之被告壬○○有何不法詐欺犯行; 矧南亞公司向告訴人國際公司自八十九年六月間起訂購消防器材,均係以世華聯 合商業銀行中壢分行為付款人之支票以為貨款之支付,此有南亞公司所開立之支 票影本三紙在卷足憑(參前開偵查卷第二十三頁、第二十四頁),並為告訴人國 際公司所是認,惟南亞公司於世華聯合商業銀行中壢分行所開立之支票存款戶, 乃於八十八年十月七日開戶,嗣八十九年十月七日方開始退票,後於八十九年十 一月三日始列為拒絕往來戶乙節,有世華聯合商業銀行中壢分行九十年八月八日 (九十)世中壢字第00九二號函及所附存款明細分戶帳資料附卷可參,是南亞 公司向告訴人國際公司訂購貨物而交付世華聯合商業銀行中壢分行之支票以為貨 款支付時,該支票交易情形既尚屬正常,能否以該支票帳戶嗣後因資金週轉困難 而遭拒絕往來,即認南亞公司其實際負責人先前於訂貨之初即有心存不法之詐欺 犯意?尚屬有疑,自難以該支付告訴人貨款支票嗣後跳票乙事,遽認身為南亞公 司會計兼名義負責人之被告壬○○有何不法詐欺犯行。 十、綜上所述,本件被告壬○○既僅係於南亞公司支領固定薪水、協助南亞公司實際 負責人張評盛處理業務之會計,有關南亞公司財務規劃、資金調度與業務經營均 係由案外人張評盛一人主導並實際負責,尚難單純以被告壬○○因同意案外人張 評盛擔任南亞公司名義負責人,即認被告壬○○於南亞公司與告訴人光特公司、 國際公司交易之初,主觀上有何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之詐欺犯意,亦難認被告壬 ○○客觀上有何施用詐術使告訴人陷於錯誤方為財物交付之不法詐欺犯行,自難 僅憑告訴人之指訴及南亞公司嗣後單純債務不履行之客觀狀態,推定被告壬○○ 自始即有詐欺犯意而遽入被告於罪。被告壬○○前開所辯應堪採信。本件訴訟上 證明之證據資料,尚未達於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被告確曾犯 罪之程度,即尚有有合理懷疑之存在,依「罪證有疑,利於被告」之證據法則, 即不得遽為被告有罪之認定。本件應純屬債務不履行之民事糾葛,告訴人應循民 事途徑以求解決。此外,本案復查無其他積極證據或具體事證足認被告確有公訴 意旨所指之不法詐欺犯行,揆諸前開法條及判例意旨,本件尚不能證明被告犯罪 ,自應依法為被告無罪之諭知,以資審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零一條第一項,判決如主文。本案經檢察官林俊峰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二 年 十 月 一 日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刑事第二庭 法 官 高 奕 驤 右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應附繕本) ,上訴於 臺灣高等法院。 書 記 官 廖 舜 宜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二 年 十 月 一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