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9年度消債更字第190號
關鍵資訊
- 裁判案由更生
- 案件類型民事
- 審判法院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 裁判日期109 年 07 月 10 日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09年度消債更字第190號聲 請 人 即債務人 江麗玲 上列當事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聲請更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債務人江麗玲自民國一○九年七月十日下午五時起開始更生程序。 二、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更生程序。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債務人江麗玲積欠金融機構及非金融機構債務而無法清償,曾於民國95年間與債權人中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前置協商程序而協商成立,惟嗣後因不可歸責於自己之原因而毀諾,復於109 年3 月11日調解期日與債權人間未達成還款協議,致調解不成立。又聲請人於5 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其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總額未逾新臺幣(下同)1,200 萬元,復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爰請求鈞院裁定准予更生等語。 二、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本條例所定更生程序,清理其債務。債務人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總額未逾新臺幣(下同)1,200 萬元者,於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更生。本條例所稱消費者,指5 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或從事小規模營業活動之自然人,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3 條、第42條第1 項、第2 條第1 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債務人為前項請求或聲請,應以書面為之,並提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債權人及債務人清冊,及按債權人之人數提出繕本或影本。協商或調解成立者,債務人不得聲請更生或清算。但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履行有困難者,不在此限;本條例施行前,債務人依金融主管機關協調成立之中華民國銀行公會會員,辦理消費金融案件無擔保債務協商機制與金融機構成立之協商,準用前2 項之規定,消債條例第151 條第1 項、第2 項、第7 項、第9 項分別定有明文。即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有不能清償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於消債條例施行前,曾依金融主管機關協調成立之中華民國銀行公會會員,辦理消費金融案件無擔保債務協商機制與金融機構成立協商者,不得依該條例聲請更生或清算程序,惟如有消債條例第151 條第7 項但書所列之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履行有困難之情形者,始例外得依消債條例聲請更生或清算程序。再按前開法律規定之「但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履行有困難者,不在此限」,其立法意旨係基於債務清償方案成立後,應由債務人誠實遵守信用履行協商還款條件,惟於例外情形下發生情事變更,在清償期間收入或收益不如預期,致該方案履行困難甚或履行不能,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始能聲請更生或清算。此規範意旨在避免債務人任意毀諾已成立之協商,濫用更生或清算之裁判上債務清理程序。蓋以債務清償方案係經當事人行使程序選擇權所為之債務清理契約,債務人應受該成立之協議所拘束。債務人既已與金融機構協商成立,如認該協商方案履行有其他不適當情形,自仍應再循協商途徑謀求解決。又所謂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並不以債務人「不可預見」為必要,消債條例第151 條第7 項但書規定情形,僅須於法院就更生或清算之聲請為裁判時存在即可,不以協商成立後始發生者為限,並與債務人於協商時能否預見無關。債務人於協商時縱未詳加思考、正確判斷,或可預見將來履行可能有重大困難而仍冒然簽約成立協商,亦不能據此即認其履行顯有重大困難係可歸責於債務人(司法院98年第1 期民事業務研究會第24號司法院民事廳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法律問題研審小組意見參照)。 三、又按法院開始更生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時發生效力;法院裁定開始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必要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其他適當之自然人或法人1 人為監督人或管理人;法院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未選任監督人或管理人者,除別有規定或法院另有限制外,有關法院及監督人、管理人所應進行之程序,由司法事務官為之,消債條例第45條第1 項、第16條第1 項、第5 項亦有規定。 四、經查,聲請人提出本件更生聲請前,曾於95年8 月間與當時最大債權金融機構中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債務協商並成立債務清償方案,約定自95年9 月起,分80期、年利率3 %、每月清償21,448元,嗣於96年3 月毀諾,復於109 年2 月7 日向本院聲請債務清理前置調解,經本院以109 年度司消債調字第78號調解事件受理在案,雖經最大債權銀行元大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元大銀行)提出「簽約金額720,000 元,分180 期、零利率,每月清償4,000 元」之分期還款方案,惟因聲請人無力負擔,致調解不成立,聲請人同時聲請更生等情,有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當事人綜合信用報告、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信託銀行)民事陳報狀、協議書、無擔保債務還款計畫在卷可稽(見調解卷第23頁、本院卷第28至30頁、第52至54頁),並經本院依職權調取109 年度司消債調字第78號調解卷核閱無訛。是本件聲請人聲請更生,依首開規定,須有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之情事存在外,尚須具有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履行有困難之要件存在。 五、次查,依本院函詢全體債權人陳報債權結果,萬榮行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榮公司)陳報債權額為1,227,519 元(見本院卷第22頁);中國信託銀行陳報債權額為693,175 元(見本院卷第28頁);聯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債權額為500,057 元(見本院卷第42頁);滙誠第一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滙誠第一資產管理公司)陳報債權額為1,405,964 元(見本院卷第56頁);新加坡商艾星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下稱艾星公司)陳報債權額為1,757 元(見本院卷第80頁);滙誠第二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滙誠第二資產管理公司)陳報債權額為500,533 元(見本院卷第92頁);元大銀行陳報不含劣後債權之債權額為890,141 元(見本院卷第106 頁);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債權額為176,943 元(見本院卷第114 頁)。是聲請人之債務總額應為5,396,089 元(計算式:1,227,519 元+693,175 元+500,057 元+1,405,964 元+1,757 元+500,533 元+890,141 元+176,943 元=5,396,089 元)。 六、再查: (一)按債務人可處分所得扣除自己及依法應受其扶養者所必要生活費用之餘額,連續三個月低於協商方案應清償之金額者,推定有因不可歸責於己致履行有困難之事由,消債條例第151 條第8 項準用同條例第75條第2 項規定甚明。觀諸聲請人之勞工保險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明細)所載,聲請人於毀諾時之投保薪資為24,000元(見調解卷第20頁),扣除每月必要生活費後,已不足清償原協商方案所約定之21,448元,實難期待聲請人仍能依約繼續履行上開還款協議,堪認聲請人係有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履行協商方案有困難之情事,其更生之聲請,應合乎協商後毀諾、例外得聲請更生之程序要件。 (二)依聲請人於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及於調解期日所稱,其名下財產有土地2 筆、未辦保存登記之建物1 間、汽車2 輛(分別為西元2003年、西元1991年出廠)。收入來源部分,目前係任職華天食品有限公司,每月薪資約24,000元等語(見調解卷第86頁反面),是本院暫以24,000元為其每月可處分所得。 (三)按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一年衛生福利部或直轄市政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 倍定之;前二項情形,債務人釋明更生期間無須負擔必要生活費用一部或全部者,於該範圍內,不受最低數額限制;債務人證明確有必要支出者,不受最高數額及應負擔比例之限制,消債條例第64條之2 第1 項、第3 項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聲請人每月生活必要支出則提列有生活雜支2,000 元、手機費1,000 元、交通費2,000 元、三餐費用8,000 元、水電瓦斯費2,674 元、地價稅202 元、汽車燃料稅及牌照稅1,443 元,共計17,319元。而衡諸衛生福利部所公布109 年度桃園市平均每人每月生活之最低生活費15,281元之1.2 倍為18,337元,由此可認聲請人主張其個人生活必要支出為每月17,319元,未逾上開標準,應認屬當。準此,聲請人每月必要支出金額為17,319元。 七、從而,聲請人每月可處分所得為24,000元,用以支應上開所列必要生活支出17,319元後,餘額為6,681 元(計算式:24,000元-17,319元=6,681 元),此數額雖足繳納元大銀行所提月付4,000 元之還款方案,惟償還後,聲請人每月僅剩餘2,681元(計算式:6,681元-4,000元=2,681元),然聲請人尚有負欠萬榮公司、滙誠第一資產管理公司、艾星公司、滙誠第二資產管理公司等非金融機構債權人之債務,已如前所述,若依上開公司之陳報狀所載均願比照最大債權銀行所提期數及利率之還款方案(見調解卷第41頁、第50頁、第56頁、第63頁),聲請人每月應繳金額至少為17,113元(計算式:(1,203,453 元+1,735 元+492,371 元+1,382,864 元)180 =17,113元,元以下四捨五入),顯不足以繳納。更遑論聲請人現積欠之債務,其利息或違約金仍在增加中,堪認聲請人客觀上經濟狀況已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形,而有藉助更生制度調整其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而重建其經濟生活之必要。 八、綜上所陳,本件聲請人為一般消費者,目前未從事營業活動,依其全部收支及財產狀況,因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等情事,而其所負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總額未逾1,200 萬元,且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復查無聲請人有消債條例第6 條第3 項、第8 條或第46條各款所定應駁回更生聲請之事由存在,從而聲請人聲請更生,依法尚無不符,應予准許,並依同條例第16條第1 項之規定,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更生程序。至於聲請人於更生程序開始後,應另行提出足以為債權人會議可決或經法院認為公允之更生方案以供採擇,俾免更生程序進行至依消債條例第61條規定應行清算之程度,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10 日民事第五庭 法 官 林常智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裁定業已於109年7月10日下午5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10 日書記官 李韋樺 附記:本件業已裁定開始更生程序,債權人不論有無執行名義,非依更生程序,不得行使其權利;債務人亦不得對有優先權以外之債權人再為任何清償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