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旨
因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施行,檢討本院(改制前為行政法院)75 年 6 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決議等 6 則,決議不再援用 5 則、修正決議文 1則。
討論事項
壹、不再援用: 一、【行政法院 75 年 6 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 會議日期:75 年 6 月 18 日
決議文
按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不動產買賣契約係債權契約,其因買賣而取得不動產所有權者,須經登記,始生效力。妻於婚前訂立不動產買賣契約,僅生債權之效力,仍須於完成登記時,始取得該不動產之所有權。故妻既於結婚之後始完成登記取得該不動產之所有權,自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取得之財產,如夫妻未以契約訂立夫妻財產制者,依民法第 1016 條規定屬夫妻聯合財產。惟如經證明該項不動產價金確係妻所支付者,則依同法第 1017 條規定可認為係妻之原有財產。故贈與稅之應否繳納,應以此項事實決之。
決議
本則決議不再援用。 理 由:民法第 1016 條已刪除,同法第 1017 條亦已大幅修正,且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0 條第 1 項第 6 款已於 84 年 1 月 13 日修正增訂「配偶相互贈與之財產」不計入贈與總額。 二、【行政法院 76 年 4 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 會議日期:76 年 4 月 8 日
決議文
按財務罰鍰案件,經法院處罰確定後,除有誤寫誤算或類此之顯然錯誤,得依司法院釋字第 43 號解釋由原裁定法院裁定更正外,依財務案件處理辦法,並無救濟途徑之規定,故納稅義務人依普通法院刑事裁定確定遵繳財務罰鍰後,在該裁罰案之刑事裁定未經普通法院撤銷前,基於稅捐稽徵機關無法逕行撤銷法院刑事財務罰鍰裁定之理由,自無從准予退還其已遵照該刑事財務罰鍰裁定所已繳交之財務罰鍰。
決議
本則決議不再援用。 理 由:財務案件處理辦法業於 83 年 1 月 14 日廢止。 三、【行政法院 77 年 6 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 會議日期:77 年 6 月 15 日
決議文
被繼承人之農地於繼承發生前雖經依都市計畫法第 42條規定編定為公共設施保留地,惟同法第 51 條復規定,該公共設施保留地在同法第 50 條規定取得期限內,得繼續為原來之使用。是農地經編定為公共設施保留地後,繼續作為農地使用,雖與農業發展條例獎勵農地耕作之立法旨趣不符,但在都市計畫法第 50 條規定之取得期限內,繼續為原來之使用,既為法所許可,仍應有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5 款規定減免遺產稅之適用。
決議
本則決議不再援用。 理 由:都市計畫法於 77 年 7 月 15 日修正時增訂第 50 條之 1,直接明定系爭事實免徵遺產稅或贈與稅。 四、【行政法院 79 年 5 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 會議日期:79 年 5 月 9 日
決議文
納稅義務人於申請復查時,依當時之稅捐稽徵法第 35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既應繳納 2 分之 1 稅額而未繳納,依同法第 36 條第 1 款規定,已視為未申請復查。其提起行政訴訟違反同法第 38 條第 1 項規定,應依行政訴訟法第 14 條第 1 項裁定駁回之。 註:本則經本院 83 年 3 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決議修正文字。
決議
本則決議不再援用。 理 由:稅捐稽徵法第 36 條第 1 款視為未申請復查之規定,已於 79 年 1 月 24 日依司法院釋字第 224 號解釋意旨修正刪除,行政訴訟法亦已大幅修正。 五、【行政法院 85 年 9 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 會議日期:85 年 9 月 18 日
決議文
納稅義務人對於因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 5 年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還。逾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定有明文。本件原告申請退還 76 年至 78 年 6 月溢繳之營業稅款部分,其繳納該稅款日距申請退稅時均逾 5年,不符上開得申請退稅之規定,原告主張退稅之期限應延為 7 年,尚屬無據,自非可採。(本院 84 年度判字第 2770 號判決參照)
決議
本則決議不再援用。 理 由:因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業於 98 年 1 月 21 日大幅修正,與本則決議當時之規定內容已大相逕庭,且該條第4 項明定新法得溯及既往適用,顯見舊法已無適用之可能。
決議文
【最高行政法院 105 年 7 月份第 1 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 會議日期:105 年 7 月 12 日
決議文
民國 65 年 10 月 22 日制定公布之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規定:「納稅義務人對於因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 5 年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還;逾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其性質上為公法上不當得利規定(參見本院 86 年度 8 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決議)。該規定嗣於 98 年 1 月 21 日修正為兩項:「(第 1 項)納稅義務人自行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 5 年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還;屆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第 2 項)納稅義務人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稅款者,稅捐稽徵機關應自知有錯誤原因之日起 2 年內查明退還,其退還之稅款不以 5 年內溢繳者為限。」其修正係增列退稅原因,並就溢繳稅款發生之不同原因,規定不同之應退還稅款期間。其中第 2 項增列「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為退稅原因,且明定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稅款者,其退還之稅款不限於 5 年內溢繳部分,均係作有利於納稅義務人之修正。此部分退稅規定具公法上不當得利性質,自不因而受影響,納稅義務人得據以請求退還溢繳之稅款。 稅捐稽徵機關本於所認定之事實,適用法令作成課稅處分,其事實認定必須正確,法令適用始可能正確。事實認定錯誤,法令適用自必錯誤。因此,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2 項所稱之「適用法令錯誤」,法律文義包含因事實認定錯誤所致適用法令錯誤之情形。再司法實務就課稅處分之行政爭訟,係採所謂「爭點主義」(本院 62 年判字第 96 號判例參照),復因申請復查及提起訴願、行政訴訟,有法定期間之限制(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第 1 項、訴願法第 14 條第 1 項及行政訴訟法第 106 條第 1 項)。因此,納稅義務人於復查程序或訴願程序未主張之爭點,非但於訴願程序及行政訴訟不得主張,亦不得另行據以提起行政爭訟。然而稅捐稽徵機關於稅捐核課期間內,發現課稅處分所據事實以外之課稅事實者,卻得依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第 2 項規定,對納稅義務人另行補徵稅捐。兩者相較,顯失公平。為求平衡,應許納稅義務人以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請求退還溢繳之稅款。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之「適用法令錯誤」,即無予以限縮解釋,排除認定事實錯誤,致適用法令錯誤情形之理由。從而,稅捐稽徵機關之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時,納稅義務人得援引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退還溢繳之稅款。
決議
繼續援用,惟決議文第 2 段修正為: 稅捐稽徵機關本於所認定之事實,適用法令作成課稅處分,其事實認定必須正確,法令適用始可能正確。事實認定錯誤,法令適用自必錯誤。因此,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2 項所稱之「適用法令錯誤」,法律文義包含因事實認定錯誤所致適用法令錯誤之情形。復因申請復查及提起訴願、行政訴訟,有法定期間之限制(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第1 項、訴願法第 14 條第 1 項及行政訴訟法第 106 條第 1 項)。然而稅捐稽徵機關於稅捐核課期間內,發現課稅處分所據事實以外之課稅事實者,卻得依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第 2 項規定,對納稅義務人另行補徵稅捐。兩者相較,顯失公平。為求平衡,應許納稅義務人以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請求退還溢繳之稅款。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之「適用法令錯誤」,即無予以限縮解釋,排除認定事實錯誤,致適用法令錯誤情形之理由。從而,稅捐稽徵機關之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時,納稅義務人得援引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退還溢繳之稅款。 理 由:本則決議文第 2 段關於爭點主義之論述,與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 21 條第 1 項所採之總額主義精神未盡相符,爰予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