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旨
因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施行,決議本院 40 年判字第 4 號判例等 20 則不再援用。
討論事項
一、裁判字號:40 年判字第 4 號 裁判案由:沒收貨物 裁判日期:民國 40 年 3 月 30 日 裁判要旨:海關緝私條例第 22 條第 2 款所規定偽報貨物品質價值之等級,係指同一種類之貨物,其品質價值有高低等級,而偽報其品質或價值之等級者而言。例如該項貨物之品質價值,原有上中下三等,乃以上等品質價值之貨物,偽報為下等品質價值之貨物,意圖減低稅額是。 參考法條:海關緝私條例(23 年 6 月 19 日公布)第 22 條第 2款。 註:94 年 1 月 19 日修正為第 37 條第 1 項第 2 款。 不再援用理由:判例中所述「海關緝私條例第 22 條第 2 款所規定偽報貨物品質價值之等級……」,然現行海關緝私條例第 37 條第 1 項第 2 款之規定為:「虛報所運貨物之品質、價值或規格」,已無「等級」之規定,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二、裁判字號:42 年判字第 16 號 裁判案由:走私 裁判日期:民國 42 年 07 月 28 日 裁判要旨:懲治走私條例關於私運進口物品之處刑,係刑罰之制裁;海關緝私條例關於沒收貨物及罰金,乃行政上之處罰。而私運物品進口之行為,並無於受刑事制裁後,不再受行政處罰之限制。 參考法條:海關緝私條例(23 年 6 月 19 日公布)第 21 條。 註:72 年 12 月 28 日修正為第 36 條。 不再援用理由:判例中「……而私運物品進口之行為,並無於受刑事制裁後,不再受行政處罰之限制。」與現行行政罰法第 26 條第 1 項規定:「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依刑事法律處罰之。但其行為應處以其他種類行政罰或得沒入之物而未經法院宣告沒收者,亦得裁處之。」不符,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三、裁判字號:47 年判字第 55 號 裁判案由:匿報貨物數量 裁判日期:民國 47 年 11 月 29 日 裁判要旨:商民有匿報漏稅等行為時,海關人員並無指示其彌縫之義務。本件海關人員縱未詳細核對報關之各項證件即予收件辦理,亦無解於原告匿報貨物數量之責任。 參考法條:海關緝私條例(23 年 6 月 19 日公布)第 22 條第 1款。 註:94 年 1 月 19 日修正為第 37 條第 1 項第 1 款。 不再援用理由:判例中所述「商民有匿報漏稅等行為時,海關人員並無指示其彌縫之義務。」為當然之理,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四、裁判字號:48 年判字第 79 號 裁判案由:報運貨物進口被處罰金 裁判日期:民國 48 年 11 月 26 日 裁判要旨:報運貨物進口或出口,而偽報貨物品質、價值之等級者,處以匿報稅款 2 倍至 10 倍之罰金,並得沒收其貨物,固為海關緝私條例第 22 條第 2 款所明定。但必其實際進口出口貨物之品質、價值與其申報之貨物品質、價值,確有不相符合之情形,而生匿報稅款之結果者,始得依該條款之規定,予以處罰。 參考法條:海關緝私條例(23 年 6 月 19 日公布)第 22 條第 2款。 註:94 年 1 月 19 日修正為第 37 條第 1 項第 2 款。 不再援用理由:判例中所述「……報運貨物進口或出口,而偽報貨物品質、價值之等級者……」,然現行海關緝私條例第37 條第 1 項第 2 款之規定為:「虛報所運貨物之品質、價值或規格」,已無「等級」之規定,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五、裁判字號:49 年判字第 30 號 裁判案由:偽報貨物品質價值 裁判日期:民國 49 年 5 月 3 日 裁判要旨:原告自日本輸入磁器 121 箱,向臺北關申報進口貨物,其進口報單及自備外匯輸入品登記證明書,均載為半成品粗坏,列 44 年 1 月公布之進口稅則第 626 號甲(四)項,其稅率為百分之五十。實際進口貨物,則為已製成無花彩之素磁,應歸入進口稅則第 608 號,按稅率百分之八十課徵。且所報完稅價格,為普通進口日本磁器價格五分之一,顯有偽報進口貨物品質及價值之等級,企圖偷漏關稅之行為。被告官署科以匿報稅款兩倍之罰金,在扣貨物,由海關徵稅放行,揆之海關緝私條例第 22 條第 2款之規定,已屬從輕處罰。 參考法條:海關緝私條例(23 年 6 月 19 日公布)第 22 條第 2款。 註:94 年 1 月 19 日修正為第 37 條第 1 項第 2 款。 不再援用理由:判例中所述「……且所報完稅價格,為普通進口日本瓷器價格五分之一,顯有偽報進口貨物品質及價值之等級……」,然現行海關緝私條例第 37 條第 1 項第 2 款之規定為:「虛報所運貨物之品質、價值或規格」,已無「等級」之規定,故本判例不再援用。六、裁判字號:50 年判字第 37 號 裁判案由: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50 年 6 月 3 日 裁判要旨:開辦費亦屬成本之一部,被告官署以原告業務上所需之各項設施費用,作為開辦費,即以此等費用,計入成本,以計算原告 47 年度之營利事業所得額。其依原告營業年限,平均分攤此等開辦費,揆之 47 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查帳準則第 79 條第 3 款規定,殊非無據。 原告所引「省頒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查帳準則損益類之審核甲項第七項」內容,係就營建工程預收工程款,如何計算營業收入,所為規定,與原告採運林木所支出之設施費用,如何計入成本之情形,毫不相涉。被告官署之復查決定,依 47 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查帳準則第79 條第 3 款規定,計算原告 47 年度之營利所得額後,復從而算定所得稅額,於法並無不合。 參考法條: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查帳準則(48 年 1 月 26 日核准)第 79 條第 3 款。 註:93 年 1 月 2 日修正為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 96 條。不再援用理由:現行所得稅法第 64 條第 2 項規定:「營利事業創業期間發生之費用,應作為當期費用。所稱創業期間,指營利事業自開始籌備至所計劃之主要營業活動開始且產生重要收入前所涵蓋之期間。」及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 96 條第 4 款規定:「各項耗竭及攤折:營利事業於中華民國 98 年 5 月 28 日前已發生之開辦費尚有未攤提之餘額者,得依剩餘之攤提年限繼續攤提,或於 98 年度一次轉列為費用。」係將開辦費,作為當期費用。與判例中所引 48 年 1 月 26 日核准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查帳準則第79 條第 3 款規定:「各項攤提及攤折:開辦費之攤提,最低不得少於 5 年,但營利事業有預定之營業年限低於 5 年者,依其預訂之營業年限。」係將開辦費,計入成本而得於特定年限內作攤提。新舊法顯有不同,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七、裁判字號:50 年判字第 81 號 裁判案由: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50 年 11 月 2 日 裁判要旨:現行所得稅法第 79 條所稱之應納稅額,在通常情形,固係指稽徵機關調查核定之應納稅額而言。但因納稅義務人有違反規定之情事(如對於結算申報所得額為虛偽不實之申報),依法應由稽徵機關逕行決定其所得額者,其依逕行決定之所得額所核定之應納稅額,即與經調查核定之應納稅額,效力無異。納稅義務人如有不服,自同樣得依照規定,申請復查。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4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第 79 條、第 108條第 2 項。 註:所得稅法第 79 條有關復查之規定業已刪除,相關內容另規定於79 年 1 月 24 日公布之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 不再援用理由:判例中所引 4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之所得稅法第 80 條第 1 項之規定已刪除稽徵機關得逕行決定所得稅額之規定,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八、裁判字號:51 年判字第 162 號 裁判案由:沒收私運貨物 裁判日期:民國 51 年 5 月 3 日 裁判要旨:報運貨物進口出口,而有偽報貨物品質之等級者,依海關緝私條例第 22 條第 2 款規定,得沒收其貨物,本件原告所報進口貨單為 40 瓶注射木材防腐用木餾油,經臺南關查驗結果,發覺該貨實係櫸木製造之藥用木餾油,與其所報進口貨單不符。該關以原告偽報貨物品質等級企圖匿報稅款,依上開條款,予以沒收處分,自不得謂為不當。參考法條:海關緝私條例(23 年 6 月 19 日公布)第 22 條第 2款。 註:94 年 1 月 19 日修正為第 37 條第 1 項第 2 款。 不再援用理由:判例中所述「……報運貨物進口出口,而有偽報貨物品質之等級者……」,然現行海關緝私條例第 37 條第 1 項第 2 款之規定為:「虛報所運貨物之品質、價值或規格」,已無「等級」之規定,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九、裁判字號:51 年判字第 483 號 裁判案由: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51 年 12 月 22 日 裁判要旨:納稅義務人對於結算申報所得額為虛偽不實之申報,或經稽徵機關調查或復查時而拒不提示帳冊者,依所得稅法第108 條第 2 項及第 80 條第 1 項之規定,稽徵機關逕行決定其所得額,課徵所得稅。原告 44 年度未收未付餘額,業於 45 年度全數銀貨兩清,但未轉入 45 年度銷貨額內申報,自不能謂非於結算申報額為虛偽不實之申報,被告官署派員重查時,原告復拒不提示帳冊,迭次通知提示有關帳冊,亦迄不依限送核。被告官署經予逕行決定其短報所得額,補徵稅捐,顯非無據。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4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第 80 條第 1 項、第 108 條第 2 項。 註:第 80 條第 1 項於 78 年 12 月 30 日修正為第 83 條;第 108 條第 2 項於 88 年 2 月 9 日修正為第 110 條。 不再援用理由:現行所得稅法第 83 條第 1 項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人應提示有關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依查得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其所得額。」與判例中所引 4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之第 80 條第 1 項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人應提示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逕行決定其所得額。」前者稽徵機關核定所得額時,應依查得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為依據,而後者似有稽徵機關得主觀恣意核定所得額之意味。兩者顯有不同,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十、裁判字號:52 年判字第 90 號 裁判案由: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52 年 3 月 23 日 裁判要旨:被告官署於進行調查時,兩次通知原告於所定時間提示帳簿文據,原告迄未遵辦,被告官署因而逕行決定其所得額,並核定其應納所得稅額,於法既無不合。原告申請復查,被告官署於進行復查時,復兩次通知原告於所定時間提示帳簿文據,原告仍不遵辦,被告官署自無從斟酌其帳簿文據之資料,以為復查,其復查決定維持原逕行決定之所得額,按之所得稅法第 80 條之規定,殊無違誤。原告茲主張有特殊原因未能提示帳據,但既於被告官署進行調查及復查通知其提出時迄不聲明故障,實由其怠忽自誤,不容於被告官署依法復查決定維持逕行決定之所得額後,復請補提簿據,重行調查核課。本院 45 年度第 2 號判決,係指營業稅或所得稅之納稅義務人申請復查之程序如有欠缺,而稽徵機關未予拒絕而已就實體上予以復查決定時,納稅義務人如不服復查決定,仍得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並非謂稽徵機關依法復查決定維持原逕行決定之所得額後,納稅義務人復可隨時請求重行調查,以推翻該項依法所為維持原依法逕行決定之復查決定。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4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第 80 條。 註:78 年 12 月 30 日修正為第 83 條。 不再援用理由:現行所得稅法第 83 條第 1 項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人應提示有關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依查得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其所得額。」與判例中所引 4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之第 80 條第 1 項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人應提示有關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逕行決定其所得額。」顯不相同,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十一、裁判字號:52 年判字第 272 號 裁判案由: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52 年 9 月 19 日 裁判要旨:稽徵機關應依所得稅法第 78 條第 1 項規定填送核定稅額通知書,而乃填發繳款書,使納稅義務人不能明瞭各計算項目之核定數額是否有誤,即屬稽徵機關先已違背法定稽徵程序,納稅義務人對此自得不申請復查,而逕提起訴願,請求撤銷原處分,由原處分機關另行填送核定稅額通知書。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4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第 78 條、第 79 條。 註:所得稅法第 78 條於 52 年 1 月 29 日修正為第 81 條;第79 條有關復查規定業已刪除,相關內容另規定於 79 年 1 月 24 日公布之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 不再援用理由:納稅義務人對於核定稅捐之處分如有不服,依現行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規定,應先申請復查。若於期間屆滿後,稅捐稽徵機關對有關復查之申請仍未作成決定者,納稅義務人始得逕行提起訴願。判例中所述「……納稅義務人對此自得不申請復查,而逕提起訴願……」,顯與現行條文不符,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十二、裁判字號:52 年判字第 341 號 裁判案由:沒收貨物 裁判日期:民國 52 年 12 月 21 日 裁判要旨:按報運貨物進出口而偽報貨物品質價值之等級者,處以匿報稅款 2 倍至 10 倍之罰金,並得沒收其貨物,為海關緝私條例第 22 條第 2 款所明定。原告申報進口之廢舊輪胎中,雜有全新輪胎 688 條及翻新輪胎 4 條,其進口稅率與廢舊輪胎相差甚鉅,自堪認係偽報貨物品質價值之等級,矇混逃稅,原處分予以沒收,於法尚無不合。 參考法條:海關緝私條例(23 年 6 月 19 日公布)第 22 條第2 款。 註:94 年 1 月 19 日修正為第 37 條第 1 項第 2 款。 不再援用理由:判例中所述「……按報運貨物進出口而偽報貨物品質價值之等級者……」,然現行海關緝私條例第 37 條第 1 項第 2 款之規定為:「虛報所運貨物之品質、價值或規格」,已無「等級」之規定,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十三、裁判字號:53 年判字第 249 號 裁判案由: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53 年 12 月 12 日 裁判要旨:按臺灣省政府 50 年 2 月 13 日令頒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查帳準則第 21 條後段,固規定營造廠商在同一年度承包兩個以上工程者,其工程成本,應分別計算,如混淆不清,無法查核所得額時,得依所得稅法(舊)第 80 條之規定辦理。但依舊所得稅法第 80 條之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人不依稽徵機關規定時間,將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送交調查,或於稽徵機關派員就地調查時不提示該項帳簿文據者,稽徵機關始得逕行決定其所得額。是營造廠商在同一年度承包兩個以上工程,其工程成本如未分別記帳,亦須其於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不依規定時間將帳簿文據送交調查,或不於就地調查時提示帳簿文據,致各工程成本混淆不清,無法查核所得額時,稽徵機關始得逕行決定其所得額。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4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第 80 條,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查帳準則(50 年 2 月 7 日核准)第 21 條後段。 註:所得稅法第 80 條於 78 年 12 月 30 日修正為所得稅法第 83 條;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查帳準則第 21 條後段於 81 年 1 月 13 日修正為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 24 條。 不再援用理由:現行所得稅法第 83 條第 1 項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人應提示有關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依查得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其所得額。」與判例中所引 4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之第 80 條第 1 項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人應提示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逕行決定其所得額。」前者稽徵機關核定所得額時,應依查得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為依據,而後者似有稽徵機關得主觀恣意核定所得額之意味。兩者顯有不同,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十四、裁判字號:53 年判字第 263 號 裁判案由: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53 年 12 月 26 日 裁判要旨: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時,納稅義務人不於稽徵機關規定時間,提出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送交調查者,稽徵機關得逕行決定其所得額,此在舊所得稅法第 80 條定有明文。原告經被告官署調查時,既未於被告官署所定時間提示其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被告官署因而逕行決定其所得額,並核定其應納稅額,按之上開規定,即無不合。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4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第 80 條。 註:78 年 12 月 30 日修正為第 83 條。 不再援用理由:現行所得稅法第 83 條第 1 項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人應提示有關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依查得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其所得額。」與判例中所引 4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之第 80 條第 1 項規定:「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人應提示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逕行決定其所得額。」前者稽徵機關核定所得額時,應依查得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為依據,而後者似有稽徵機關得主觀恣意核定所得額之意味。兩者顯有不同,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十五、裁判字號:55 年判字第 31 號 裁判案由: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55 年 3 月 12 日 裁判要旨:所得稅法第 43 條第 1 項關於減徵營利事業所得稅稅額百分之十之規定,係為鼓勵股份有限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經營合於政府獎勵標準之事業之一般規定,而同條第 2 項關於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5 年之規定,則為鼓勵創立該項事業之新投資,或擴展該項事業之增加投資而設,二者目的不同,立法意旨,殊為明白。本件原告於 51 年 3 月間,產銷尿素膠當時,尿素膠既尚非屬政府公布之減免營利事業所得稅獎勵類目。迨 52 年5 月 10 日修正公布之獎勵類目內,雖增列有尿素膠一項,但已在原告於 51 年 3 月間開始產銷尿素膠一年餘以後,依法令效力不溯既往之原則,自難謂原告於51 年 3 月間開始產銷該項尿素膠,即係經營合於政府獎勵標準之事業之新投資。其情形既與所得稅法第43 條第 2 項之規定不合,自無從許其於開始產銷尿素膠之日起,連續 5 年內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52 年 1 月 29 日公布)第 43 條第 1 項、第 2 項。 註:所得稅法第 43 條於 59 年 12 月 31 日刪除。相關內容規定於 92 年 2 月 6 日公布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9 條、第9-2 條。 不再援用理由:判例中所引 52 年 1 月 29 日公布之所得稅法第43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股份有限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其屬於公用事業、工業、礦業、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運輸業及國際觀光旅館而合於政府獎勵標準者。得減徵稅額百分之十(第 1項)。前項事業屬於新投資創立之股份有限公司組織者。自其產品開始銷售之日或開始提供勞務之日起連續五年內。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其係增加增資擴展設備者。其新增使其生產能力大於增資擴展前百分之三十以上時。自該增資擴展部份之機器設備開始作業之日或創始提供勞務之日起就其事業全部所得核算新增之所得。同受免徵五年之待遇(第2 項)。」已於 59 年 12 月 31 日刪除,相關內容雖規定於 92 年月 6 日公布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9 條、第 9 條之 2,惟該條例亦於 99 年5 月 12 日廢止。雖 99 年 5 月 12 日公布「產業創新條例」(103 年 6 月 18 日修正),惟該條例第 10 條第 1 項亦僅規定「為促進產業創新,最近三年內未違反環境保護、勞工或食品安全衛生相關法律且情節重大之公司得在投資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百分之十五限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並以不超過該公司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百分之三十為限。」並無相關減徵或免徵規定,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十六、裁判字號:58 年判字第 172 號 裁判案由:違反海關緝私條例 裁判日期:民國 58 年 5 月 22 日 裁判要旨:海關查驗進口圓木,其材積超出進口人原報數額者,依進口圓木海關處理辦法第 10 條及第 11 條規定,超額容許限度百分之二十以內,准繳納稅捐放行,超過此項容許限額者,其超過數量依據海關緝私條例第 22 條之規定沒收,准由進口人備價購回,另繳稅捐結案,並無材積超額另處罰金之規定。 參考法條:海關緝私條例(23 年 6 月 19 日公布)第 22 條。註:94 年 1 月 19 日修正為第 37 條。 不再援用理由:判例中所引「進口圓木海關處理辦法」現已廢止,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十七、裁判字號:58 年判字第 458 號 裁判案由: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58 年 12 月 9 日 裁判要旨:財政部(51)臺財稅發第 7218 號令規定之計算公式,與同部(54)臺財稅發第 03716 號令規定之計算公式,其計算方法既有不同,自屬另一命令規定之事項,而不得視為前一公式之解釋。姑不問後一公式是否適當,但既係 54 年始行頒布,該命令又未規定開始生效之日期,自祇能於頒布後始生效力。原稽徵機關竟適用 54年頒行之後一公式以計算原告 53 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獎勵免稅之所得額,按之法令不溯既往之原則,自難認為適法。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52 年 1 月 29 日公布)第 43 條。 註:所得稅法第 43 條於 59 年 12 月 31 日刪除。相關內容規定於 92 年 2 月 6 公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9 條、第 9-2條。 不再援用理由:判例中所引 52 年 1 月 29 日公布之所得稅法第43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股份有限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其屬於公用事業、工業、礦業、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運輸業及國際觀光旅館而合於政府獎勵標準者。得減徵稅額百分之十(第 1項)。前項事業屬於新投資創立之股份有限公司組織者。自其產品開始銷售之日或開始提供勞務之日起連續五年內。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其係增加增資擴展設備者。其新增使其生產能力大於增資擴展前百分之三十以上時。自該增資擴展部份之機器設備開始作業之日或創始提供勞務之日起就其事業全部所得核算新增之所得。同受免徵五年之待遇(第2 項)。」已於 59 年 12 月 31 日刪除,相關內容雖規定於 92 年月 6 日公布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 9 條、第 9 條之 2,惟該條例亦於 99 年5 月 12 日廢止。雖 99 年 5 月 12 日公布「產業創新條例」(103 年 6 月 18 日修正),惟該條例第 10 條第 1 項亦僅規定「為促進產業創新,最近三年內未違反環境保護、勞工或食品安全衛生相關法律且情節重大之公司得在投資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百分之十五限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並以不超過該公司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百分之三十為限。」並無相關減徵或免徵規定,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十八、裁判字號:62 年判字第 96 號 裁判案由: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62 年 3 月 13 日 裁判要旨:行為時適用之所得稅法第 82 條第 1 項規定之申請復查,為提起訴願以前必先踐行之程序。若不經過復查而逕為行政爭訟,即非法之所許。本件原告 56 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經被告官署調查核定後,僅以原料耗用部分申請復查,對於折舊部分並無異議,是其就折舊部分,一併提起訴願,自非法之所許。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52 年 1 月 29 日公布)第 82 條第 1 項、第 3 項。 註:已於 66 年 1 月 30 日刪除,相關內容另規定於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第 38 條。 不再援用理由:依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 21 條第 1 項規定:「納稅者不服課稅處分,經復查決定後提起行政爭訟,於訴願審議委員會決議前或行政訴訟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得追加或變更主張課稅處分違法事由,受理訴願機關或行政法院應予審酌。其由受理訴願機關或行政法院依職權發現課稅處分違法者,亦同。」本判例中「原告…僅以原料耗用部分申請復查,對於折舊部分並無異議,是其就折舊部分,一併提起訴願,自非法之所許。」與上開規定意旨不符,故不再援用。 十九、裁判字號:62 年判字第 97 號 裁判案由:綜合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62 年 3 月 13 日 裁判要旨:原告主張養殖魚類遭寒流侵襲全部凍死一節,既未於災害發生後 15 日內檢具有關文件,報請該管稽徵機關派員勘查,事經兩年,始提出區公所證明書,請求免納所得稅,自屬無從准許。 參考法條:所得稅法施行細則(52 年 3 月 7 日發布)第 24條。 註:本條已於 75 年 5 月 16 日刪除,相關內容另規定於 93 年1 月 2 日公布之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 102 條。 不再援用理由:98 年 9 月 14 日修正之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 102 條,已將 15 日改為 30 日,故本判例不再援用。 二十、裁判字號:63 年判字第 260 號 裁判案由: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63 年 5 月 28 日 裁判要旨:查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查核準則第 22 條第 2 項所謂:「按當年度當地同時期同業帳載或新聞紙刊載或其他可資參證之該項貨品之最高價格,核定其銷貨價格」,其間既有「或」字,則主管稽徵機關即得自由裁量擇一適用,被告官署顧及當時電器業產品供銷之情況,而按某某徵信通訊社調查公布之價格 9 折計算,並無不合。 參考法條: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查核準則(59 年 3 月 5 日核准)第 22 條第 1 項第 2 款、第 2 項。 註: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查帳準則於 79 年 2 月 21 日修正名稱為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 不再援用理由:本判例與現行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 22 條規定意旨未盡相符,故不再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