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旨
(一) 刑法之行使變造有價證券或行使偽造私文書必須提出變造之有價證券或偽造之私文書,本於該有價證券或私文書之內容有所主張,方克成立,原判決既認上訴人係自執票人處借回支票或利用執票人持票向其討索票款時,盜蓋蔡某、枝○行之印章或偽造蔡某、枝○行之署押於支票發票人欄或支票背面後,交還各執票人,以便利各執票人向蔡某行使追索權,足見上訴人在交還支票與各執票人時,並未就各支票之內容有所主張,與行使之要件,顯不相符。 (二) 刑法第五十五條後段係規定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上訴人在簽發完成後之支票上,同時盜蓋印章及偽造署押於發票人欄及其背面,使蔡某就各支票負發票人及背書人之責任,既未行使,有如前述,兩即無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可言,應係基於一個陷害蔡某之行為,而同時觸犯變造有價證券及偽造私文書兩個罪名,應屬想像競合犯。
案由
上訴人即被告 蔡吳金蓮 右上訴人因偽造有價證券案件,不服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七十二年度上更五字第七四四號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第二審更審判決(台灣台南地方法院檢察處六十六年度偵字第○○六九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左:
主文
原判決關於罪刑部分撤銷。 蔡吳金蓮連續意圖供行使之用,而變造有價證券,處有期徒刑一年六月,緩刑三年。附表一、三所列部分支票上偽造之蔡朱強及枝山行之署押與附表二、三所列各支票上偽造蔡朱強為發票人部分,均沒收。
理由
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蔡吳金蓮為蔡朱強之妻,蔡朱強以經營枝山水電工程行(下稱枝山行)為業,而以上訴人名義分別在台南市第五信用合作總社及台南市第六信用合作社儲蓄部開設甲存帳戶,簽發支票供枝山行使用,至民國六十五年間,生意週轉發生困難,先後由上訴人簽發附表一、二、三所列支票,分別向人調借現款濟急,由於蔡朱強早年納妾,夫妻感情原本不睦,又因各支票均將到期,無款存入帳戶以供兌領,勢必使上訴人觸犯違反票據法罪,以致夫妻為此時起爭執,反目成仇,上訴人乃憤而離家出走,並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將其持有之蔡朱強所有之私章及枝山行之店章,予以侵占,隨身攜走,嗣各支票除附表一所列第一七四一六七號及第一七四一六一號兩張支票未經執票人提示外,餘均提示不獲支付,而遭退票,違反票據法部分經另案判處上訴人罪刑確定後,益增上訴人之怨恨,乃萌陷害蔡朱強之念,先後向各執票人借回支票或利用執票人持票向其討索票款時,在附表一、二所列大部分支票背面分別偽造蔡朱強、枝山行之署押或盜蓋蔡朱強或枝山行之印章,或偽造上開署押並盜蓋上開印章(詳如各該附表偽造情形欄所記載),另在附表二、三所列支票發票人欄盜蓋蔡朱強之印章為共同發票人後,再將支票交還各執票人,使蔡朱強或枝山行就各支票負背書或發票人之責任,以便利各執票人可向蔡朱強行使追索權,足生損害於蔡朱強等情,係以上訴人已坦承各支票上蔡朱強及枝山行之署押與印文,均為其所書寫或蓋用。而其於六十五年七月離家出走時,確有將其持有之蔡朱強所有之私章及枝山行店章隨身攜走,然後在其早已簽發並經執票人提示不獲支付而遭退票(僅兩張支票未經提示已如前述)之支票背面及發票人欄偽造蔡朱強及枝山行之署押或盜蓋蔡朱強或枝山行之印章後,交還各執票人以便利各執票人向蔡朱強行使追索權之事實,亦據證人即上訴人之女婿蘇宗龍證述綦詳。又附表二所列第七二七三八七號、第七二七三七三號、第七三七八五五號、第七三七八六二號及第七三七八六三號支票五張與附表三所列第七二七三七六號、第七三七八六四號、第六九七七九五號、第七三七八五四號、第六七九九九一號及第六九七七八六號支票六張,提示時其發票人欄均無蔡朱強之印文之情形,復經證人即台南市第六信用合作社儲蓄部甲存帳戶承辦人劉素芬於六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原審民事案件現場履勘時,結證明確。即台南市票據交換所就全部支票(以上兩張未提示者除外)退票案移送偵查時,所附退票紀錄單均僅列上訴人為發票人,一、二審亦僅判處上訴人違反票據法罪刑,而未及於蔡朱強,並於判決內說明上訴人其後在各該支票上所為上開偽造署押盜蓋印章之行為,乃屬另行起意,有判決書存案足據。附表一所列第七三七八六五號面額新台幣二萬元之支票一張,係上訴人調款後,執票人陳明甫之弟陳俊拔持票向上訴人催討票款時,始由上訴人在支票背面加蓋蔡朱強印章之情節,又經陳俊拔與蔡朱強談話時,證實其事,經錄音在案,該錄音帶業經前司法行政部調查局鑑定結果,確為陳俊拔與蔡朱強之談話,有該局鑑定函在卷可按,各該支票上確有蔡朱強、枝山行之署押及印文為發票人或背書各情,更據蔡朱強指訴歷歷,而經執票人余吳阿金、林陳月嬌、陳林木枝、王周月華、孫振瑞、杜盡、王楊水超、方蕭婧、許鳳枝、吳王火塗、陳明甫證明無異,上訴人謂各署押及印文均係蔡朱強授權為之,既為蔡朱強所否認,上訴人又不能舉證以實其言,各該署押及印文確為上訴人所偽造或盜蓋,故其確有上開犯罪行為,已至堪以認定為其所憑之證據及認定之理由,而以上訴人所辯:各該支票上蔡朱強、枝山行之署押及印文,均為蔡朱強委託上訴人書寫或蓋用,且係發票時同時為之,並非退票後所偽造或盜蓋,此可由上訴人之女蔡朱瑛之成績簿上所蓋蔡朱強之印文與各支票上蔡朱強之印文相同可得證明,上訴人於六十五年七月離家,係依蔡朱強之囑離家避債,上訴人絕無偽造有價證券及偽造背書之行為云云為不足採,證人王周月華、余吳阿金、孫振瑞、杜盡、王楊水超、陳林木枝、方蕭婧、林陳月嬌、許鳳枝、吳王火塗所為上訴人有利之證言及上訴人之子蔡朱晉之言,或非可信,或不足為上訴人有利之證明,分別予以指駁。因認上訴人將其持有之蔡朱強之私章及枝山行店章,於離家時一併攜走,顯係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而予侵占,應已構成侵占罪,以侵占之印章盜蓋於支票發票人欄或支票背面或偽造署押於支票背面,使蔡朱強成為支票共同發票人或背書人再交與各執票人,以便利其行使追索權,自足生損害於蔡朱強,應已構成偽造有價證券及偽造私文書二罪,以各支票交還執票人之行為,已達行使階段,行使偽造有價證券之低度行為應為偽造之高度行為所吸收,從偽造論擬,偽造私文書之低度行為應為行使之高度行為所吸收,應從行使處斷。偽造署押及盜用印章以為背書,為偽造私文書之部分行為,不足論罪,所犯三罪,均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應從較重之偽造有價證券罪論處,先後多次犯行,以其情節衡之,顯係基於概括之犯意反覆為之,應依連續犯論以一罪,戡亂時期罰金罰鍰裁判費執行費公證費提高標準條例已修正為戡亂時期罰金罰鍰提高標準條例,且經主管院依新條例第一條前段及第三條規定就刑法定有罰金各條之罰金數額提高為十倍,並定自七十二年八月一日起施行,上訴人犯罪後,法律已有變更,惟比較新舊條例之結果,以舊條例最有利於上訴人,依刑法第二條第一項但書規定,仍應適用舊條例,爰將第一審判決撤銷,適用刑法第五十六條、第二百零一條第一項、第二百十六條、第二百十條、第三百三十五條第一項、第五十五條、第五十九條、第二百十九條、第二百零五條、第二條第一項但書,戡亂時期罰金罰鍰裁判費執行費公證費提高標準條例第一條前段規定,審酌上訴人係因其夫蔡朱強生意週轉不靈,而簽發支票調現供其應用,支票到期,其夫不為存款供人兌領,以致上訴人遭受違反票據法罪刑之處罰,兼之蔡朱強納妾,置上訴人於不顧,使上訴人陷於絕境,新仇舊恨,益增憤懣,致觸重典,情殊可憫,乃予酌減其刑,處以有期徒刑一年六月,在支票上偽造之署押及偽造蔡朱強為發票人之部分,均予依法宣告沒收,固非無見,上訴意旨,仍執陳詞,否認犯罪,亦無可取。惟查(一)上訴人在已簽發完成並經提示之支票上盜蓋蔡朱強印章為共同發票人,已就支票應記載之事項即發票人為誰有所變更,應屬變造有價證券,而非偽造,原判決依偽造論擬,已欠允洽。(二)按刑法之行使變造有價證券或行使偽造私文書必須提出變造之有價證券或偽造之私文書,本於該有價證券或私文書之內容有所主張,方克成立,原判決既認上訴人係自執票人處借回支票或利用執票人持票向其討索票款時,盜蓋蔡朱強、枝山行之印章或偽造蔡朱強、枝山行之署押於支票發票人欄或支票背面後,交還各執票人,以便利各執票人向蔡朱強行使追索權,足見上訴人在交還支票與各執票人時,並未就各支票之內容有所主張,與行使之要件,顯不相符,原判決併認上訴人交還支票之行為,應成立偽造有價證券或偽造私文書之行使罪,亦屬可議。(三)刑法第五十五條後段係規定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從一重處斷,上訴人在簽發完成後之支票上,同時盜蓋印章及偽造署押於發票人欄及其背面,使蔡朱強就各支票負發票人及背書人之責任,既未行使,有如前述,兩者即無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可言,應係基於一個陷害蔡朱強之行為,而同時觸犯變造有價證券及偽造私文書兩個罪名,應屬想像競合犯,原判決依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從一重處斷,自有未合。(四)盜用印章或偽造署押於支票背面,在票據法上係表示對支票負擔保責任之意思,為法律規定之偽造私文書,一有此項行為,罪即成立,與一般偽造私文書必先有文書之內容而後盜蓋印章或偽造署押於文書之尾,以示其為文書之制作人之情形,迥然有間,雖在支票背面之署押應依刑法第二百十九條規定宣告沒收,仍不發生偽造署押或盜蓋印章為偽造私文書之部分行為之問題,原判決理由內認上訴人盜蓋印章或偽造署押於支票背面為偽造私文書之部分行為,不另論罪,又難謂無誤會。但以上各項違法,均不影響事實之確定,可據以為裁判,應由本院將原判決關於罪刑部分撤銷,仍處以原判決之刑期有期徒刑一年六月,以資糾正。姑念上訴人為一婦女,此項犯罪,纏訟多年,精神上已受夠折磨,並經宣告以上刑期,應足警戒,要無再犯之虞,且其前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本院認其所宣告之徒刑,以暫不執行為適,乃併宣告緩刑三年,以勵自新。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第三百九十八條第一款,刑法第五十六條,第二百零一條第一項,第二百十六條,第二百十條,第三百三十五條第一項,第五十五條,第五十九條,第二百十九條,第二百零五條,第二條第一項但書,第七十四條第一款,戡亂時期罰金罰鍰裁判費執行費公證費提高標準條例第一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七十三 年 三 月 三十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