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旨
申復書係監察院公告再審被告機關處理再審原告頂讓紡織品出口配額涉 嫌違規案後,經濟部對監察院之糾正案所為之申復,是該申復書顯非本件前訴訟程序中即已存在而再審原告不知其存在或不能使用,現始發現或得使用之證物 參考法條:行政訴訟法 第 28 條 (64.12.12) 《行政法院裁判要旨彙編第 7 輯之裁判內容》 按當事人對於本院判決提起再審之訴,必須原判決具有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八條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始得為之,而該條第十款所謂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重要證物者,係指該證物在前訴訟程序中即已存在。而當事人不知其存在或不能予以使用,現始發現或得使用者而言。并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者為限。但在判決前如已主張其事由或已提出其證物者,則不得更據以提起再審之訴,迭經本院著有判例。本件再審原告塗改紡織品配額事件,循序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七十一年度判字第九二五號判決將再訴願決定、訴願決定及原處分撤銷後,再審被告機關不服,對之提起再審之訴。經本院七十二年度判字第一六九九號判決「原判決廢棄,再審被告在前訴訟程序之訴駁回」後,再審原告不服,認該再審判決有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之情形,對之提起再審之訴,經本院七十三年度判字第六一三號判決將其再審之訴駁回各在案。茲再審原告以發現經濟部對監察院七十四年度正字第八號糾正案申復書對於本件紡織品出口文件認定非再審原告自行塗改,而該申復書係未經斟酌之重要證物,乃據以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十款規定,對本院七十三年度判字第六一三號判決,提起再審之訴。惟查該申復書係監察院七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74)監台院機字第三二四三號公告再審被告機關處理再審原告頂讓紡織品出口配額涉嫌違規案後,經濟部對監察院之糾正案所為之申復,是該申復書顯非本件前訴訟程序中即已存在而再審原告不知其存在或不能使用,現始發現或得使用之證物。按諸首開說明已不能據以再審。何況,再審原告於再審被告機關對本院七十一年度判字第九二五號判決提起再審之訴之訴訟程序中,業已主張該輸出許可證有關塗改配額行為係新○公司代表人蔣○昭所為,不應由其負責,且其發現蔣○昭涉嫌塗改後,乃向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提起自訴各等語有案,而本院七十二年度判字第一六九九號判決就其上開主張已詳予論列:「惟查該系爭輸出許可證,既係以再審被告為申請人,且於私自轉讓紡織品出口配額後,任由該新○公司將蓋用再審被告印章之輸出許可證、押匯申請書等持向有關機關辦理各項輸出手續及向銀行辦理押匯,亦即在紡織品出口前,該輸出許可證全套七聯,須加蓋再審被告公司及其負責人印章向紡拓會辦理配額簽章,再持往台灣銀行辦理簽證後,出口廠商向海關辦理通關手續,海關核驗貨證相符准予通關後,方將輸出許可證第二聯A 、第五聯、第六聯發還,供廠商分別持向紡拓會申請簽發特種海關發票,向銀行申請押匯及向海關申請退稅,在貨物向海關申請通關出口後,出口廠商須申請紡拓會在特種海關發票簽章,寄與美國進口廠商憑以提貨,嗣辦理信用狀 L/C押匯手續,出口廠商又須填具出口押匯申請書加蓋廠商及其負責人印章,向受理銀行申請,銀行審核應檢附之文件與海關驗印之輸出許可證必須相符,所附文件包括商業發票、裝貨單、產地證明書、提單、特種海關發票等,該項文件均須經出口廠商簽章確認,此為輸美設限紡織品辦理出口簽證押匯之必須經過程序,屬於進出口貿易眾所共知之事實,則再審被告自繕具設限紡織品輸出許可證向紡拓會辦理簽章,迄其向銀行申請辦理押匯,並同意將押匯款付與蔣○昭指定之鑫○公司,在每一層次階段其中有關文件,均應經由出口名義人即再審被告公司及其負責人蓋章簽認與具名申請,否則無法辦理,而再審被告係向再審原告機關登記合格之出口商及貿易商,並有紡織品輸出配額之廠商,對於辦理此項輸出紡織品之手續,具有認識與經驗,自應對所轉讓出口之人,是否合法辦理加以監督查封,且依再審被告自認向紡拓會申請之輸出許可證及向銀行辦理之押匯申請書確由其簽蓋,其餘諉係蔣○昭所塗改或偽造。但再審被告對於所轉讓本件輸出許可證,就前述必須具備每一辦理層次之各種文件所載以其名義輸出貨品之類別及數量,與其所轉讓者既有不同或經塗改偽造,竟任由該新○公司蔣○昭違法進行,不予過問,顯係隨時可注意防止而不加注意防止,對此種違法行為,豈能謂為不相關涉。足見該蔣○昭如未得再審被告之允許或協力,何能有如此之結果,而受讓人新○公司蔣○昭確有偽造塗改出口配額之事實,既經判處罪刑,再審被告所辯,其為不知情之被害人,自不足採。且紡拓會查獲再審被告涉嫌塗改配額,函知再審原告機關,即已以副本轉送法務部調查局偵辦在先,再審被告事後對蔣○昭提起自訴其目的無非意圖諉卸,不因此而解免應負之責任,則其轉讓出口配額行為,與受讓人偽造塗改之行為,顯有因果牽連之關係,再審被告難辭行政上違章之責任。是其不法移轉設限紡織品出口配額於先,復縱容頂名出口之行為人新○公司蔣○昭塗改輸出許可證與辦理押匯文件於後,其間具有直接因果關係,足以構成破壞政府對於輸美紡織品之管理,侵害正當廠商之權益,影響國家整個經濟政策與國際貿易之聲譽,顯非單純將配額供他人出口,而不影響於原有各類設限紡織品輸出配額之情形可比,依再審原告機關六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貿 (六九) 二發字第二七九九七號函所稱『三、又類似案件之量處,其情節之輕重,在於廠商配額出口後是否進而涉及偽造塗改配額案件,如單純係屬配額出口案件經查獲者,均一律停止其一定期間之出口簽證處分,其涉及偽造配額案件者……本局從嚴議處,絕無寬貸‥‥』之處理標準,而當時偽造及塗改配額之風氣猖獗,再審原告機關遵照行政院六十八年五月所頒『經濟犯罪防制方案』將此項事件列為重大經濟犯罪,並以偽造配額與頂名出口之行為相結合,因對飾詞頂名出口者,依行為時紡織品出口配額處理辦法第二十四條及出進口商管理辦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第十款規定,從嚴處分,於法並非無據,按司法權與行政權之行使,各有其獨立之分際,行政行為或行政處分,如無違反法令或逾越權限、濫用權力之情形者,即屬在行政權行使之範圍,縱有不當,除由其上級行政機關審查予以糾正救濟外,不在司法權審查裁判之內,此觀訴願法第一條前段及行政訴訟法第一條第一項之規定自明,原判決認為本件再審原告機關所為之行政處分,其行政裁量權之行使,有行政訴訟法第一條第二項之情事,按該條第二項所謂『逾越權限或濫用權力之行政處分,以違法論』者,必其處分有逾越權限或濫用權力之情形,始克當之。本件再審原告機關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審議委員會之決議,並以再審被告之行為,情節重大,乃依首開規定處分範圍內,從嚴予以處分,殊難認有行政訴訟法第一條第二項所定逾越權限或濫用權力之情形。再審原告機關就再審被告擅行轉讓配額,並導致塗改配額結果之行為所為處分,縱令較為嚴厲,亦難認係權力之濫用。再審原告機關為遏止猖獗之塗改配額風氣,維護國家對外貿易聲譽,對違章之再審被告,予以嚴厲處分,其於行政裁量之平等原則或比例原則,亦難認有違背,尤無違背法令,誤認事實或違反目的之可言,顯經本院七十二年度判字第一六九九號判決予以斟酌而摒棄不採,自不能就同一原因事實復據以再審。復按當事人對於本院就同一事件,先後所為之數次裁判,提起再審之訴或聲請再審,必須最近一次之原裁判,先有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八條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始得進而審究其以前之裁判有無再審原因。否則,其再審之訴或再審之聲請於法即有未合。本件再審原告以發現經濟部對監察院七十四年度正字第八號糾正案申請書為未經斟酌之重要證物,執以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十款規定對本院最近一次即七十三年度判字第六一三號判決提起再審之訴,依上開說明,既非有再審理由,則其以前之裁判,有無再審之理由,本院自無從審究。綜上所述,再審原告提起本件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由,應逕予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