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旨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十二條第二款所稱「再任有給之公職」,依再審被告函釋係指再任職務屬「公職」,並支領「俸給」者而言。至領受月退休金後另基於私法上契約為政府機關服一定之勞務,而受領一定之報酬者,其報酬係履行私法上契約義務之代價,即非屬服「公職」而支領「俸給」 參考法條:公務人員退休法 第 12 條(84.01.28) 《行政法院裁判要旨彙編第 14 輯之裁判內容》 一、按當事人對於行政法院之判決認所適用之法規顯有錯誤或發見未經斟酌之重要證物者,得提起再審之訴,為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十款所明定。又此之所謂「發見未經斟酌之重要證物」,係指該項證物在前訴訟程序中即已存在,而當事人不知其存在或不能予以使用,現始發見或得使用者而言。並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之裁判,且在判決前未主張其事由亦未提出其證物者為限(本院六十二年判字第五七九號判例參照)。本件再審原告在前訴訟程序中,僅言及其自七十六年七月十七日起任國父紀念館聘僱警務員,每年辦理續約一次,至八十一年八月一日離職等情。因遺失原約聘僱人員契約書,初不知主張其受僱係基於私法僱傭契約。嗣於本院八十三年度判字第三三號判決後,始於八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查悉原聘僱機關存有八十一年續簽之聘僱人員契約書底本,乃取得影印本發現所載內容純為私法僱傭關係,遂據以提起本件再審之訴,上開約聘僱人員契約書,可視為未經斟酌之新證物,合先敘明。 二、本院八十二年度判字第二一九二號及八十三年度判字第三三號判決遞予維持一再訴願決定、原處分,係以本件再審原告原任臺灣省政府警務處直屬警察大隊組員,其命令退休案,經前臺灣省委任職公務員銓敘委託審查委員會依其任職年資二十四年二個月之標準,核定給與百分之八十四之月退休金,並自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十六日生效,嗣再審原告於同年八月一日再任國立國父紀念館約聘警務員職務,每月支領固定報酬,並繼續計領月退休金,且自七十九年一月起至八十一年八月一日離職止,改由再審被告繼續發給,再審原告共計支領再審被告發給之月退休金為新台幣(下同)五四九、一二○‧五元,後因再審原告電詢再審被告其退休再任國父紀念館年資,能否併計增發月退休金百分比,經再審被告調查發現再審原告係退休再任有給公職,未依法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乃函請再審原告繳回其再任期間支領由再審被告發放之月退休金,再審原告未予置理,再審被告經派員瞭解再審原告生活狀況後,決定自再審原告每期領受之月退休金中以三分之一之比例計算逐期追扣所支領之月退休金,至扣抵滿額為止,要非無據。再審原告訴稱其不知有首開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規定,且其係自行向再審被告說明其有於再任公職後領受月退休金之事實,並無矇混冒領故意,如國立國父紀念館人事人員未將其再任有給之公職事實通知再審被告,亦與其無關,不應認其有矇混冒領之情事,並據以追扣其所支領之月退休金云云。惟查再審原告於七十六年七月十六日退休後,即於同年八月一日受聘為國立國父紀念館警務員,至八十一年八月一日離職止每月支領固定報酬,乃再任有給之公職,有再審原告所提出之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證書及支領薪點通知單影本與國父紀念館81.08.21國館人字第一六五八號、81.09.08國館人字第一七四○號函在原處分卷內可稽,自堪認定。是再審原告所領受月退休金應於再任有給之公職後予以停止,至其原因消滅時恢復,殊無可疑。至再審原告雖主張不知有上開規定及無矇混冒領之故意,惟法律一經公布,即有拘束全體國民之效力,再審原告暨再任有給之公職,依法即應停止受領月退休金,如已受領自應退還,殊不因再審原告是否知有該條規定或有意矇混冒領而有不同之結果,遂依公務人員退休法第十二條第二款及銓敘部(72)台楷特三字第四六五七八號函之規定,將再審原告提起之行政訴訟及再審之訴遞予駁回,固非無據。惟查(一)公務人員退休法第十二條第二款所稱「有給之公職」,其所謂「有給」,究何所指,經被告以七十二年十月二日(72)台楷特三字第四六五七八號函釋:「係指由公庫支給俸薪、或待遇、公費之職務而言」。其範圍不限於公務人員俸給法上之「俸給」,凡由公庫支給之待遇均包括在內。惟嗣其七十三年一月十九日(73)台楷特三字第○○六二號函釋則縮小其範圍,謂:「公務人員退休法第十二條第二款‥‥‥所稱『有給之公職』,係指所任職務屬『公職』,並支領『俸給』者而言」。既謂「俸給」,自係僅限於公務人員俸給法第三條所定之俸給,即專任公務人員所支領之本俸、年功俸及加給。是所謂有給,並非以是否由公庫支付為認定之依據。專任公務人員以外,受僱為政府機關服勞務而所受領之報酬,即非「俸給」,則其因契約而履行服勞務之義務,自亦非此之所謂「有給之公職」。被告前後兩函釋示「有給」之範圍不同,自應以後者為有優先適用之效力。(二)再審原告與國父紀念館簽訂之約聘僱人員契約書,其履行勞務義務之期間,報酬之支付及其他工作上應行注意之事項,均係依雙方當事人之意思合致而簽訂,毫無公法上之拘束效力。核其性質,純屬民法上一方為他方服勞務,他方支付報酬之僱傭契約。其契約書第二條約定為「聘僱用報酬」,而不稱「俸給」,其第十二條更明白訂定:「乙方(即再審原告)在受聘僱期間,不適用公務人員俸給法、考績法、退休法、撫卹法之規定」。則再審原告因服勞務所受領之給付非屬「俸給」。自甚明顯。從而其履行服勞務之義務,自亦非「公職」。(三)依上開契約書第十三條約定,再審原告僅能辦理參加勞工保險,而非公務人員保險。而依勞工保險條例第六條第一項第四款規定,在政府機關服務之人員,須「依法不得參加公務人員保險」者,始有其適用。該契約既明定再審原告僅得參加勞工保險,而不符合公務人員保險之條件,是就該契約之訂定,根本即否認再審原告具公職之身分。再依公務人員保險條例第二條規定,得參加公務人員保險者,限於法定機關編制內之有給人員。依契約書再審原告不能參加公務人員保險,其不具「有給之公職」人員身分,更為顯然,充其量僅屬機關之技工、工友資格,依再審被告(73)台楷特三字第○○六二號函釋,自無公務人員退休法第十二條第二款之適用。(四)政府機關與人民間所為私法上行為,應受私法規定之規範。而所為是否為私法上行為,應就其行為本身之內容觀察。依本件聘僱人員契約書訂定,再審原告關於公務人員之俸給、考績、退休、撫卹,概不受保障,僅單純提供服勞務而受領報酬,純屬私法上之勞務供給契約,至所受報酬,縱係用人機關由公庫款項支付,亦僅為用人機關運用公款之內部事項,與再審原告無涉,不因用人機關以公款支付勞務之代價即得改變其原來私法契約關係。此與政府機關不因以公款支付招標工程之報酬而改變其為私法上工程承攬契約之情形類似。再審被告以凡其職務係由公庫支付報酬,即為再任「有給之公職」,自嫌率斷。(五)政府機關與人民間所訂契約是否為私法上契約,應以該契約本身之內容以為斷。不因其契約係機關依有關法律之規定得為訂立者而有異。再審被告以依聘用人員聘用條例及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五十一年九月一日修正公布),政府機關因業務需要,得定期聘用人員,遂認再審原告受僱為國父紀念館警務員,即屬再任公職,而不詳究其聘僱契約之內容,亦有疏略。(六)再審被告依其(72)台楷特三字第四六五七八號函釋,一方面以再審原告受僱國父紀念館,係再任由公庫支領薪給之公職,而依公務人員退休法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停止其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一方面卻又不認為再審原告再任國父紀念館警務員之年資合於改任機關編制內人員之資格,認不得與其退休前之年資併計而增計月退休金百分比。就同一受聘僱事實,為相反效果之認定,有失公允。綜上各節,公務人員退休法第十二條第二款所稱「再任有給之公職」,依再審被告函釋係指再任職務屬「公職」,並支領「俸給」者而言。至領受月退休金後另基於私法上契約為政府機關服一定之勞務,而受領一定之報酬者,其報酬係履行私法上契約義務之代價,即非屬服「公職」而支領「俸給」。再審被告謂屬「再任有給之公職」,殊與其所函釋補充規定相違背。本院八十三年度判字第三三號及八十二年度判字第二一九二號判決,疏未參酌再審被告七十三年一月十九日(73)台楷特三字第○○六二號函釋,致仍適用公務人員退休法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而停止再審原告受領之月退休金之權利,難謂無不應適用而適用之錯誤。此與單純法律之見解歧異之情形有別。又再審原告所提出新證物約聘人員契約書,經加以斟酌後,可見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適用法規,尚有可議之處。是再審原告所主張再審事由及證物,均合於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及第十款之再審要件,本件有重新審酌之必要。其求為廢棄原判決及撤銷原決定及原處分之判決,揆諸首揭說明,非無理由。爰將本院八十二年度判字第二一九二號及八十三年度判字第三三號判決併予廢棄,並將一再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予撤銷。由再審被告另為適法之處分,以保再審原告權益。又本件一再訴願決定及原處分既經撤銷,認宜由再審被告重新審酌,本案尚未確定,再審原告附帶請求退還退休金並賠償遲延利息乙節,無從審究,併予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