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書 100 年度鑑字第 11989 號被付懲戒人 林承宏 上列被付懲戒人因違法失職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送請審議本會議決如下
主文
林承宏休職,期間陸月。 事 實 臺灣高等法院移送意旨: 一、被付懲戒人林承宏係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地院)執達員,前任職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院)總務科贓證物管理業務期間,未依規定將 113 件贓證物(金飾)移送國庫保管,致市價不斐之贓證物於清點時短少 109 件,且工作移交不清,其失職廢弛職務情節,已違反公務員懲戒法第 2 條第 2 款規定,應予懲戒。 二、被付懲戒人違失情節臚列如下: (一)公務員服務法第 7 條:「公務員執行職務,應力求切實,不得…或無故稽延。」 (二)公務人員交代條例第 6 條:「經管人員應移交之事項,按其經管財物或事務分別造冊,其種類名稱,由各機關依各經管人員職掌範圍及其經管情形,分別規定之。」第 11 條:「經管人員移交,應於交卸十日內,將本條例第6 條規定之事項,移交完畢,…。」第 17 條:「各級人員逾期不移或移交不清者,…應以至多不過一個月之限期,責令交待清楚,如再逾限,應即移送懲戒,…。」 (三)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贓物庫辦事細則第 7 點第 2 款:「貴重物品:如金銀、外幣、有價證券等應送國庫保管。」(四)有關被付懲戒人違失事實略述如下: 1.80 年 2 月 9 日新竹市警局第一分局偵辦陳哲仁違反銀行法扣得聯信貴金屬公司所有之系爭金飾 113 件,並將系爭金飾 113 件移送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新竹地檢署),由該署以 80 年度保管字第 384號扣押物品清單收受在案,並於 80 年 2 月 12 日委託臺灣銀行新竹分行保管。 2.88 年 3 月 8 日由新竹地檢署贓物庫承辦人廖自偉簽請該署檢察官核准會同相關人員將系爭金飾自臺灣銀行新竹分行領出,並於同年 3 月 12 日連同另 80 年度保管字第 253 號之帳冊憑證 4 箱移送臺北地院併案審理,該院並以 88 年度保管字第 22 號扣押物品清單收受;惟當日適逢被付懲戒人休假,遂由總務科執達員高雲龍代理收受。翌(13)日,高執達員即將上開贓證物交付予被付懲戒人處理。被付懲戒人於收受上開贓證物後,並未造列清冊登錄其所管理贓證物之名稱及數量,對系爭贓證物之金飾亦未依「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贓物庫辦事細則」第 7 點第 2 款規定,將系爭金飾送至國庫,而僅將之置放於該院贓物庫簡易保險櫃中。 3.嗣臺北地院於 91 年 8 月 22 日晚間 8 時,贓物庫發生火災後,贓物庫管理員即變更為余明偉。被付懲戒人則調至非訟中心,並於 91 年 10 月 25 日前交接完畢。被付懲戒人於交接時雖有製作移交清冊(刑保、少保各 1 冊);惟移交人與接交人均未於移交清冊簽名確認,亦無監交人,未確實辦理移交。 4.93 年 1 月 30 日因前揭案件之追訴權時效業已完成,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署)檢察官 94 年 5 月 10 日核發北檢大退字第 8370 號扣押(沒收)物品處分命令予臺北地院贓物庫,命將該系爭金飾及帳冊憑證 4 箱發回陳哲仁具領;惟臺北地院於95 年 8 月 18 日以北院錦刑 95 總贓字第 0950004048 號函復將上開贓物移由臺北地檢署收受執行。 5.97 年 11 月 20 日臺北地檢署與臺北地院贓物庫就上開贓證物開箱清點結果,發現系爭金飾短少 109 件,該證物共原封 5 箱(金飾 1 箱、帳冊憑證 4 箱),其中金飾 113 件(原封 1 箱)與附件一覽表明細不符,缺編號 1-109 號扣押物。嗣經臺北地檢署於 98 年 1 月 12 日北檢玲總紅字第 0980900053 號函檢還臺北地院,上開贓證物,迄今去向不明。 6.臺北地院 98 年 4 月 8 日以北院隆政字第 0980002578 號函將全案函送臺北地檢署調查偵辦(98年度他字第 3637 號),經該署於 100 年 1 月 27日以北檢治敬 98 他 3637 字第 06096 號函函復該案業經簽結。 (五)查被付懲戒人於 82 年 2 月 17 日至 91 年 1 月 21日期間任臺北地院雇員,91 年 1 月 22 日調升委任執達員,98 年 1 月 1 日調派桃園地院委任執達員迄今。按前揭事實,被付懲戒人違失情形分述如下: 1.前開贓證物(金飾)自 88 年 3 月 13 日交由被付懲戒人處理起,即未依「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贓物庫辦事細則」第 7 點第 2 款規定,將系爭金飾送國庫保管,迄 91 年 10 月 25 日交接該贓證物管理業務給余明偉接辦時仍不作為(其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身分為委任執達員),核其行為已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第 7 條公務員不得無故稽延之規定。 2.至於被付懲戒人 91 年 10 月 25 日交接贓物庫管理業務,尚有逾期移交不清情事。按公務人員交代條例第 11 條、第 15 條、第 17 條及司法院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交代條例施行細則第 13 條規定,各級卸任人員,應遵照公務人員交代條例規定之辦理移交日期,將任內經管事項移交完畢,逾期移交不清者,依法令規定移付懲戒。 三、綜上所述,被付懲戒人原任臺北地院贓物庫之管理員,就其職掌業務,理應力求切實,卻未依規定將贓證物送國庫保管、無故稽延、逾期移交及移交不清等,致贓證物(金飾)短少,損及當事人權益,有違公務員懲戒法第 2 條第 2 款規定,爰依法移送懲戒。 四、證據(均影本在卷): (一)臺北地院 100 年 3 月 23 日北院木人字第 1000001102 號函 1 份。 (二)臺北地院 100 年考績委員會第 3 次會議紀錄節本 1份。 (三)臺北地院政風室 100 年 2 月 16 日簽呈 1 份。 (四)臺北地檢署 100 年 1 月 27 日北檢治敬 98 他 3637字第 06096 號函 1 份。 (五)聯信貴金屬公司保險櫃財物一覽表 1 份。 (六)臺北地院 98 年 4 月 8 日北院隆政字第 0980002578號函 1 份。 (七)監察院 98 年 4 月 24 日(98)院台業貳字第 0980705426 號函 1 份。 (八)臺北地院總務科贓物庫 98 年 4 月 3 日簽呈 1 份。(九)臺北地院政風室 98 年 4 月 3 日及 5 月 5 日訪談紀錄各 1 份。 (十)臺北地檢署 98 年 1 月 12 日北檢玲總紅字第 0980900053 號函 1 份。 (十一)臺北地院 91 年被付懲戒人贓證物移交清冊 1 份(刑保、少保各 1 冊)。 (十二)臺北地院 95 年 8 月 18 日北院錦刑 95 總贓字第 0950004048 號函 1 份。 (十三)臺北地檢署 95 年保管字第 22 號贓證物品清單 1 份。 (十四)新竹地檢署 88 年 3 月 8 日贓物庫簽呈 1 份。 (十五)臺北地院 88 年保管字第 22 號押扣物品清單 1 份。(十六)臺北地院 91 年 10 月 18 日院令 1 份。 (十七)臺灣板橋地方法院 83 年 12 月編印扣押贓證物品之處理「十九、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贓物庫辦事細則」1 份。(十八)被付懲戒人 91 年 1 月 17 日原職僱用執達員調升委任職審定函 1 份。 被付懲戒人林承宏申辯意旨: 申辯人於 82 年任職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資料科,迄 85 年調至該院贓物庫擔任管理員,於接任時,交接同事大概告知移送機關(包括法院、檢察署)移送贓證物如何收受,若贓證物清單註明原封,請勿拆封,亦沒有移交贓證物品處理手冊等重要資料。 嗣申辯人於 88 年 3 月 12 日可能休假或出差,請總務科同事高雲龍代理職務,是日新竹地檢署移送贓證物金飾 1 批,帳冊4 箱。翌日,申辯人上班時,即向高雲龍拿取,見贓物清單上寫金飾共 113 件,申辯人回贓物庫,即撥打電話給臺北地檢署及臺灣高等法院贓物庫管理員,問如何處理金飾問題,但未獲明確答覆。申辯人即按照新竹地檢署移送之贓證物清單登入該院贓證物保存簿內。然後,將金飾放入贓物庫保險櫃內,因申辯人擔任之贓物庫管理員,只有一人,須負責收、調取贓證物、移轉管轄、移送鑑定等各項工作,繁忙之下,忘記此事,故忘了通報上級長官。 關於移交一事,因贓物庫發生火災,現存贓證物移交完,移交清冊也交給接辦同事余明偉。火災過後,贓物庫重新整理,余明偉是新手,該院贓物庫亦從新店簡易庭頂樓遷移到地下室,申辯人一面幫忙整理打包,一面因本身調至非訟中心,亦須學習新工作,因工作繁重,致交接手續尚未完備,移交清冊亦漏蓋章。
理由
一、被付懲戒人林承宏係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地院)執達員。前於 82 年 2 月 17 日至 91 年 1 月 21 日期間,任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院)雇員,91 年 1月 22 日調任該院委任執達員,於 98 年 1 月 1 日調派桃園地院委任執達員迄今。被付懲戒人於臺北地院服務期間,負責辦理該院總務科贓證物管理業務。 1.緣 80 年 2 月 9 日新竹市警察局第一分局偵辦陳哲仁違反銀行法扣得聯信貴金屬公司所有之金飾(下稱系爭金飾)113 件,並將系爭金飾 113 件移送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新竹地檢署),由該署以 80 年度保管字第 384 號扣押物品清單收受在案,並於 80 年 2 月 12 日委託臺灣銀行新竹分行保管。 2.88 年 3 月 8 日由新竹地檢署贓物庫承辦人廖自偉簽請該署檢察長核准,會同相關人員將系爭金飾自臺灣銀行新竹分行領出,並於同年 3 月 12 日連同另 80 年度保管字第 253 號之帳冊憑證 4 箱移送臺北地院併案審理,該院並以 88 年度保管字第 22 號扣押物品清單收受;惟當日適逢被付懲戒人休假,遂由總務科執達員高雲龍代理收受。翌(13)日,高執達員即將上開贓證物交付被付懲戒人處理。被付懲戒人於收受上開贓證物後,並未造列清冊登錄其所管理贓證物之名稱及數量,且對贓證物之系爭金飾,亦未依「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贓物庫辦事細則」第7 點第 2 款規定,送至國庫,而僅將之置放於該院贓物庫簡易保險櫃中。 3.嗣臺北地院於 91 年 8 月 22 日晚間 8 時,贓物庫發生火災後,贓物庫管理員即變更為余明偉。被付懲戒人則調至非訟中心,並於 91 年 10 月 25 日前交接完畢。被付懲戒人交接時雖有製作移交清冊(刑保、少保各 1 冊);惟移交人與接交人均未於移交清冊簽名確認,亦無監交人,未切實辦理移交。 4.93 年 1 月 30 日因前揭案件之追訴權時效業已完成,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署)檢察官 94 年 5 月 10 日核發北檢大退字第 8370 號扣押(沒收)物品處分命令予臺北地院贓物庫,命將該系爭金飾及帳冊憑證 4 箱發回陳哲仁具領;惟臺北地院於 95 年 8月 18 日以北院錦刑 95 總贓字第 0950004048 號函復將上開贓物移由臺北地檢署收受執行。97 年 11 月 20 日臺北地檢署與臺北地院贓物庫就上開贓證物開箱清點結果,發現系爭金飾短少 109 件,該證物共原封 5 箱(金飾 1 箱、帳冊憑證 4 箱),其中金飾 113 件(原封1 箱)與附件一覽表明細不符,缺編號 1-109 號扣押物。嗣經臺北地檢署於 98 年 1 月 12 日北檢玲總紅字第0980900053 號函檢還臺北地院,上開贓證物,迄今去向不明。臺北地院於 98 年 4 月 8 日以北院隆政字第 0980002578 號函將全案函送臺北地檢署調查偵辦(98 年度他字第 3637 號),經該署於 100 年 1 月 27 日以北檢治敬 98 他 3637 字第 06096 號函函復該案業經簽結。 以上事實,業據移送機關檢送附件(一)至(十八)項證據(詳如事實欄四、證據記載,均影本)在卷可稽;參以被付懲戒人提出申辯書,亦坦承其收受之贓物清單上載明 113 件之金飾 1 批,僅自行放入該院贓物庫保險櫃,其後(91年)贓物庫發生火災,其贓證物管理業務移交接辦之余明偉,有關交接手續確未完備,移交清冊亦漏蓋章等情不諱。 二、查被付懲戒人原任臺北地院雇員,負責該院贓證物管理業務,於 88 年 3 月 13 日交由其處理上開贓證物系爭金飾起,即未依「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贓物庫辦事細則」第 7 點第2 款規定,將金飾 113 件送至國庫保管(見卷附該院贓物庫辦事細則影本),而僅將之置放該院贓物庫簡易保險櫃內保管,至 91 年 1 月 22 日調派委任執達員,已具公務員身分,就其承辦贓證物管理業務,仍無故稽延,不予作為,迄同年 10 月 25 日奉派交接該贓證物管理業務予執達員余明偉接辦時,依然未依規定送國庫保管,致事後(97 年 11 月 20 日)清點,上開金飾短少 109 件,顯見其此部分違失行為終了之日,已具委任執達員之身分無疑,自應就其任職執達員期間之上揭違失行為負違失責任。復按公務人員交代條例第 11 條、第 15 條、第 17 條及司法院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交代條例施行細則第 13 條規定,各級卸任人員,應遵照公務人員交代條例規定之辦理移交日期,將任內經管事項移交完畢,逾期移交不清者,應依法令規定移付懲戒。然被付懲戒人任臺北地院執達員,竟就經管贓證物管理業務,未切實辦理移交,不惟移交清冊上未經移交人與接交人簽名確認,亦無監交人,亦有被付懲戒人製作之移交清冊(刑保、少保各 1 冊)影本足按,致因移交不清,且贓證物金飾 1 批,計 113 件,亦未送國庫保管,事後清點,短少金飾達 109 件,已見前述,嚴重損及當事人權益,自難辭其此節違失之責。所辯因工作繁重所致,無非卸責之詞,並不足採,至其餘申辯各節,經核僅供懲戒處分輕重之參酌,並不能執為解免其咎責之論據。 綜上所述,被付懲戒人上開違失事證已明,洵堪認定。核其所為,有違公務員服務法第 7 條所定,公務員執行職務,應力求切實,不得無故稽延之旨,應依法酌情議處。 據上論結,被付懲戒人林承宏有公務員懲戒法第 2 條各款情事,應受懲戒,爰依同法第 24 條前段、第 9 條第 1 項第 2款及第 12 條議決如主文。
其他資訊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6 月 17 日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主席委員長 謝 文 定 委 員 朱 瓊 華 委 員 林 開 任 委 員 許 國 宏 委 員 張 連 財 委 員 林 堭 儀 委 員 楊 隆 順 委 員 黃 水 通 委 員 沈 守 敬 委 員 彭 鳳 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6 月 20 日書記官 黃 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