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in全國法規

最高法院民事上訴抗告等事件初步審查參考資料 第 3 條

  • 原始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立法院法學系統

參、得抗告之裁定: 一、得為抗告: (一)駁回聲請法官迴避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六條)(二)必要共同訴訟追加原告及撤銷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之一第一、三、四項) (三)駁回參加訴訟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 (四)對訴訟標的價額之核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之一) (五)書記官、執達員、法定代理人或訴訟代理人故意重大過失致生無益之訴訟費用,命該官員或代理人負擔者;及暫為訴訟行為之人,不補正其欠缺者,因其訴訟行為所生之費用,命其負擔時,對於此種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 (六)命供訴訟費用之擔保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一○○條)(七)關於擔保物返還聲請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一○四條) (八)法院許可變換供擔保之提存物或保證書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一○五條第二項) (九)有關訴訟救助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一一五條) (十)有關承受訴訟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一七九條) (十一)關於停止訴訟程序之裁定及關於撤銷停止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一八七條) (十二)對於更正或駁回更正聲請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二三二條第三項) (十三)對於訴訟文書之利用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二四二條) (十四)對原告處以罰鍰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二四九條)(十五)科證人罰鍰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三○三條第四項)(十六)拒絕證言之當否,法院所為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三一○條第二項) (十七)因拒絕證言科以罰鍰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三一一條第二項) (十八)證人因拒絕具結而科以罰鍰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三一五條) (十九)拒卻鑑定人之聲明經裁定為不當者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三三三條) (二十)第三人無正當理由,不從法院提出文書之命,而科以罰鍰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三四九條第三項) (二十一)因勘驗,法院對於第三人所為科罰鍰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三六七條準用第三四九條) (二十二)當事人具結後虛偽陳述之處罰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三六七條之二第一、二項) (二十三)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於調解期日到場,所受科罰鍰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四○九條第二項) (二十四)對不當上訴之處罰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四四九條之一) (二十五)裁定除別有規定外,均得抗告。(民事訴訟法第四八二條) (二十六)第三人撤銷之訴,於其聲明之範圍內,停止原確定判決效力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五○七條之三) (二十七)關於假扣押假處分聲請之裁定,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五二十八、五三三條) (二十八)對於判決所附之限制或保留,得為抗告。(民事訴訟法第五五四條) (二十九)法院之通知,其內容如足認係法院對於有關訴訟事件或非訟事件之意思表示者,其性質即與裁定無異,當事人得對之提起抗告。(六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第十一次民庭總會決定事項二)(三十)提起抗告,除別有規定外,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民事訴訟法第四八七條) (三十一)婚姻事件,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僅就附帶請求部分之裁判聲明不服者,適用關於抗告程序之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五八二條之一第三項),其所遵守之不變期間仍為民事訴訟法第四百四十條所定之二十日。(八十九年度第二次民事庭會議決議) 二、得再為抗告 (一)抗告法院於民國九十八年一月二十三日後之裁定,以抗告為無理由而駁回之,或以抗告為有理由而廢棄或變更原裁定者,對於該裁定再為抗告,僅得以其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民事訴訟法第四八六條) (二)抗告法院之裁定,既將原裁定所命供擔保之金額提高,其外表上雖為全部抗告駁回之裁定,實際上已將原裁定一部變更。且抗告法院之該部分裁定,對於再抗告人不利益,再抗告人就此變更部分提起再抗告,當為舊民事訴訟法第四百八十六條第二項規定之所許。(六十二年十月三十日民庭總會第三次會議決定) 三、視為抗告: 應為抗告而誤為異議者,視為已提起抗告;應提出異議而誤為抗告者,視為已提出異議。(民事訴訟法第四九五條) 四、書狀以到達法院之日為準: 十九年上字第一九二一號判例,係就當時適用之民事訴訟律而為說明。現在法律已有變更,應以五十年台抗字第三一一號判例為準。(五十年台抗字第三一一號判例:「上訴狀以到達法院之日為提出期日,其何時付託郵局代遞書狀,自可不問。」)(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第一次民庭總會決議)

共同筆記
AI 白話文
立法理由
相關法條

這條法條還沒有人寫下共筆

寫些筆記,幫助學習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