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立法院下修《選罷法》門檻,期待落實選罷法賦予人民的罷免權。自《選罷法》下修後,迎來黃國昌、韓國瑜、王浩宇、黃捷與陳柏惟罷免案,並在 2020 年接連成功罷免韓國瑜與王浩宇,黃捷罷免則告失利。
2020年立委選舉,代表台灣基進黨出征台中第二選區的陳柏惟,以5,073票的差距驚險擊退地方實力雄厚、尋求連任的國民黨籍立委顏寬恒,並終結顏家30年來參選不敗的紀錄,陳柏惟成為基進黨史上第一位立委。
上任僅1年多,陳柏惟就遭罷免團體「刪Q總部」發起罷免連署,罷免方指出陳柏惟在政策上跳票、服務上無心地方,人格上更屢採暴力及恐嚇言行,認為其種種跡象不適任立委職務。
藉「三反」上台,遭「三反」反噬
觀察刪Q總部指控的4點罷免理由,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峻豪以書面向《公視新聞網》表示,陳柏維身為「空降」政治素人當時藉著「反地方派系」、「反顏家」、「反中」,以及「反韓」等對立性訴求勝選,「但打著反對的旗幟獲得選票,絕不能推論為對自己的支持,」他認為也不代表顏寬恒的支持度可被忽視。
張峻豪分析,顏寬恒在2020年選舉的得票率甚至比2016年當選時還高,從46.65%來到48.85%,對比韓國瑜在2020年的得票率,在中二選區僅得37%,2016年朱立倫僅得29%來看,顏家在地方上的確有著相當實力。
事實上,在性質上屬「負面投票」的罷免案,如何化解對方的討厭,創造更多有利自己的支持本是攻防焦點之一。張峻豪觀察,陳柏惟在選後對反顏家、反中、反地方派系的表態未停止,卻也沒有創造出「認同自己」的支持,因此這場罷免投票在一開始時便對他十分不利。
「罷免的理由並不是真正來自陳柏惟的問政表現,」張峻豪指出,實質原因來自陳柏惟上任後持續緊咬對手所帶來的一種「惡性循環」,罷免方的策略就是要民眾討厭陳柏惟「更多一些」而已。
張峻豪分析,在罷免案進行中,陳柏惟仍持續著反顏家、反中的策略,加上諸多負面新聞纏身,反而催出來自對手陣營與不喜歡陳柏惟選民的罷免票。直到罷免案後期,陳柏惟才轉向放低姿態、且展開苦行100小時之行,是否來得及翻轉,開票結果顯示一切。
陳柏惟罷免案背後的中國身影
陳柏惟與其所屬的基進黨以鮮明的反中立場為標幟,本次的罷免案也引起中國的高度關注,早在今年2月,中國官媒《央視》的政論節目《海峽兩岸》便稱陳柏惟因「深綠」、「極端政治」面臨罷免,更評論陳柏惟的罷免案是「終局之戰」。10月初,央視連4天點名陳柏惟罷免,引起台灣輿論側目。
張峻豪表示,對中國來說,陳柏惟罷免成功是絕佳的大內宣機會,而國共在台灣反中情緒暫歇下,原本只能在檯面下、或被擱置的諸多交流能否重啟,他認為將牽動兩岸關係的走向,值得關注。
此外,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選前於媒體上刊文指出,在他近年研究中一直在關注一種新型態的假新聞,這類假新聞出現在YouTube上,以一名「像主播的人」播報新聞,從外觀上觀察,有麥克風、新聞檯、新聞畫面也有字幕。王宏恩觀察到,這些主播的嘴巴都被一個超大麥克風遮住,衣服、動作、手勢每間隔一兩分鐘就會重複一次,此外,動作與嘴形也對不起來,他認為這些跡象顯示,是頻道先找了一些人拍攝說話影片,接著透過後製複製貼上。
至於發言內容,王宏恩書面回覆《公視新聞網》表示,都是念一些親中媒體,或是將中國內容農場的文章,透過Google翻譯或其他閱讀軟體「念出來」,並搭配上述剪接的假主播,並把播報內容上字幕,以此編造一則則的假新聞。王宏恩分析,他們所研究的頻道在8月時密集討論高端、9月是張亞中,10月則是陳柏惟,至於如何判定這些頻道是有組織的行動?王宏恩指出,這些頻道發布影片的時間都雷同,均落在每日上午11點、下午4點,以及晚上8點各一篇,他直指這是「協同作戰」的一部分。
王宏恩表示,由於此類製作成本低廉,且有固定的章法,有可能透過程序自動化製作。他提及,在他們所追蹤的8個頻道中,今年年初每週大概發布30則影音,但今年10月開始,每週發布影片數已來到90則,「而且這些影片加起來總計有2千多萬點擊,」王宏恩觀察到每支影片均有數千人點擊,十分驚人。
王宏恩補充,這些頻道已於21日被Youtube以散布不實資訊遭到刪除,他說感謝Youtube針對罷免不實資訊的快速反應,這對台灣的民主討論整體來說是有幫助的,「無論對哪一邊來說。」
陳柏惟遭罷後,顏朱互動牽涉藍營發展
23日開票結果,陳柏惟遭罷免成功,張峻豪分析此役之後在政治上將有三個層面的影響。對顏家來說,張峻豪認為除收復失土,更可能在後續邁出更大一步。張峻豪表示,地方甚至傳出由顏家女兒、台中市議會副議長顏莉敏參與立委補選,顏寬恒直攻議長大位,藉此掌握更多政治資源不無可能。
從地方派系與國民黨的互動觀察,張峻豪提及國民黨在中二選區的支持度遠不及顏家在當地的支持度,他認為罷免陳柏惟的成功,是顏家間接為新任黨主席朱立倫打了第一場勝仗,甚至是近年來唯一一場勝戰。
他分析,顏家和朱立倫在黨內的地位將大為提升,加上明(2022)年、2024年的選舉國民黨勢必得依賴顏家在當地的實力相助,因此他認為顏朱之間會因此進行那些政治交易,將實質牽動國民黨的未來發展。
罷免案後續效應
2016年《選罷法》下修罷免門檻,迄今已有韓國瑜與王浩宇遭罷免成功,陳柏惟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遭罷免的立法委員。而自韓國瑜遭罷免後,支持者喊出「報復性罷免」的口號進而烽火四起。值得關注的是,下一位遭劍指的「候選人」,為現處於連署階段的無黨籍立委林昶佐。
面對罷免蔚為風潮的此刻,張峻豪則認為,罷免權是1946年憲法制定時便賦予人民的權利,應從正面角度看待,即便罷免權確實因為成案通過門檻的降低,容易成為政治運作上的「報復性工具」,但張峻豪仍認為,與其關注其對台灣未來民主政治有何影響,不如思考如何提升選民的民主素養,使罷免權不被無限上綱。
張峻豪表示,罷免是該區選民對於民代或首長的意見表示,並不必然會產生「外溢」效果,即便罷免案因著熱議在當下成為「風潮」,但他認為在選民素質大幅提升下,此風潮應不至於擴大形成「風暴」。
但張峻豪也提醒,由於罷免是一種負向投票,是「討厭度」的檢驗,他認為無法否認罷免在政治對立與議題對立上所發生的效果。例如,張峻豪指出從政者是否會因為不想被討厭,降低問政上的監督力道,或是在較爭議的議題,像是地方開發或鄰避設施上選擇沈默,甚至處處討好選民,「這才是影響台灣未來民主發展的關鍵。」
至於外界關心的罷免成案票數低於陳柏惟2020勝選票數的正當性,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沈有忠以書面回覆《公視新聞網》說明,一般來說,罷免投票率會低於正常選舉,若再以「高於當初得票數」作為罷免門檻,會大幅提高罷免的門檻。
沈有忠表示,現行的投票率不得低於定額,同意罷免高於不同意罷免的雙門檻設計尚屬合理,但投票率25%是否過低,他認為的確有值得調整的空間。沈有忠認為,為了避免罷免案過度頻繁、耗費社會成本,是否提高連署門檻,以降低「情緒性」(報復性)罷免的機率是未來可思考的方向。
此外,在王浩宇罷免案之際,有論者提及「單一選區」與「複數選區」採同一罷免標準,卻未顧及單複數選區的選制精神,沈有忠回覆,議員屬於複數選區,本具有「少數代表」的多元特性,以相同標準作為複數選區的罷免標準,難免存有「多數霸凌少數」的疑慮。
沈有忠認為,在複數選區中,本來就是讓少數意見有機會取得議會席次,但罷免只看相對多數,且罷免案僅有一位候選人,他說應該依選舉制度設計罷免辦法,將單一選區相對多數,與複數選區相對多數兩種選舉制度,以不同門檻的罷免辦法對應之,保障少數與多元的精神被破壞。
而對如基進黨等議題性小黨來說,陳柏惟的罷免案是否會令這些小黨因擔心「報復性罷免」、未能提出更進步的主張?王宏恩認為,台灣的單一選區制本就不利小黨,陳柏惟2020當選也是與民進黨協調的結果,議題性小黨若要推動議題主要來是靠不分區的選票,甚至是靠民眾得知道政黨票的作用,才可能獲得夠多選票當選。
至於小黨是否擔心遭報復罷免造成「血流成河」?王宏恩認為,要現行制度下,兩大黨都有足夠動員力量這樣做,但若小黨能在立院取得關鍵少數的位置,兩大黨或許會傾向拉攏小黨。
面對近5年陸續發動的罷免案,沈有忠表示,不同陣營頻頻發動報復性罷免,成為選民情緒出口,而持續進行社會動員,將不利民主社會所需的對話與包容。
沈有忠認為,民主特性在於讓社會存有自我修復的機制,適度調整罷免門檻,「讓政黨、政治人物因避免罷免而降低情緒對立是預期效果。」對是否調整罷免門檻,沈有忠認為若因為陣痛期取消罷免制度、或恢復太高門檻,反而因噎廢食。
「各政黨應該要謹慎評估對罷免的使用,」沈有忠提醒,發動罷免勞民傷財,又不易達成的政治動員,若無政黨在背後操盤,要成功的機率很低,因此政黨的態度就很重要。
沈有忠說,罷免是雙面刃,會製造社會的對立,是否一定要在選舉期間外用罷免的方式進行動員,對民主政治的長期影響是否有利?他認為發起罷免的政黨都必須對此負責。
最新修法、憲法法庭、大法庭任你搜
AI 白話文讓你看懂法條,秒懂條文不再死記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