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

第 14 次修法(114.07.21)

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內政部台內國字第 1140809354 號令修正發布全文 51 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立法總說明

《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修正總說明(114.07.22 修正)》 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以下簡稱本辦法)自六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發布施行後,歷經十二次修正施行,最近一次修正為一百零六年四月十八日。因應未來高齡化、少子化、環境氣候變遷、低碳節能城市等新興問題,強化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研擬策略更朝永續發展,並增訂有關社會福利、滯洪所需之公共設施用地檢討基準;復依據國土計畫對都市計畫之指導及參酌各地方政府實務執行經驗,修正通盤檢討時應檢討事項及基準;另修正通盤檢討作業時,加強規劃階段之民眾參與及機關間協調溝通規定,明確區分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分別應辦理之都市設計與容積總量檢討事項;同時依據都市計畫法檢討調整統一用語及條次順序。爰修正本辦法,其修正要點如下:一、修正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檢討各級國土計畫之指導事項。(修正條文第五條、第六條、第十四條) 二、調整修正都市計畫研擬相關策略或計畫之規劃方向,更朝向永續發展;明確區分都市設計於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層級之規範事項。(修正條文第七條至第九條)三、參酌地方政府實務執行經驗,修正有關公共設施用地及土地使用分區之檢討基準。(修正條文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六條) 四、因應未來高齡化、少子化之人口發展趨勢,檢討修正第三章公共設施用地之檢討基準規定,增訂社會福利設施用地之檢討規定。(修正條文第二十三條及第二十四條) 五、為因應環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所引發之豪大雨威脅,爰配合雨水下水道系統規劃,增訂滯洪設施用地之檢討規定。(修正條文第二十八條) 六、強化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前之民眾參與機制,及辦理通盤檢討時相關機關間之協調溝通。(修正條文第四十六條及第四十七條) 七、統一本辦法用語,並調整本辦法第三章及第四章條文次序。

異動條文 新舊條文對照詳細解說

第 2 條

  1. 都市計畫每三年內或五年內通盤檢討時,應視實際情形分期分區就本法第十五條或第二十二條規定之事項全部或部分辦理。但都市計畫發布實施已屆滿計畫年限或二十五年者,應予全面通盤檢討。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視實際情形分期分區就本法第十五條或第二十二條規定之事項全部或部分辦理。但都市計畫發布實施已屆滿計畫年限或二十五年者,應予全面通盤檢討。

第 5 條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前應先進行計畫地區之基本調查及分析推計,作為通盤檢討之基礎,其內容至少應包括下列各款: 一、全國國土計畫、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以下簡稱各級國土計畫)及區域計畫之指導事項。 二、自然生態環境、自然及人文景觀資源、可供再生利用資源。 、災害發生歷史及特性、災害潛勢情形。 、人口規模、成長及組成、人口密度分布。 、建築密度分布、產業結構及發展、土地利用、住宅供需。 、公共設施容受力。 、交通運輸。
  2.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依據前項基本調查及分析推計,研擬發展課題、對策及願景,作為檢討之依據。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前應先進行計畫地區之基本調查及分析推計,作為通盤檢討之基礎,其內容至少應包括下列各款: 一、自然生態環境、自然及人文景觀資源、可供再生利用資源。 、災害發生歷史及特性、災害潛勢情形。 、人口規模、成長及組成、人口密度分布。 、建築密度分布、產業結構及發展、土地利用、住宅供需。 、公共設施容受力。 、交通運輸。
  2.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依據前項基本調查及分析推計,研擬發展課題、對策及願景,作為檢討之依據。

第 6 條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依據國土功能分區、國土復育促進地區之劃設情形,與都市災害發生歷史、特性災害潛勢情形及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之土地使用應配合事項,就都市防災避難場所及設施、流域型蓄洪及滯洪設施、救災路線、火災延燒防止地帶等事項進行規劃及檢討,並調整土地使用分區或使用管制,提升防災韌性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依據都市災害發生歷史、特性災害潛勢情形,就都市防災避難場所及設施、流域型蓄洪及滯洪設施、救災路線、火災延燒防止地帶等事項進行規劃及檢討,並調整土地使用分區或使用管制

第 7 條

  1. 辦理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時,應視地方發展特性及實際需要擬定下列各款都市永續發展策略: 一、自然及景觀資源之管理維護策略。 二、公共設施用地及其他開放空間之水與綠網絡發展策略。 三、都市發展歷史之空間紋理、名勝、古蹟及具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建築之風貌發展策略。 四、大眾運輸導向、人本交通環境及綠色運輸之都市發展模式土地使用配置策略。 五、都市水資源及其他各種資源之再利用土地使用發展策略
  1. 辦理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時,應視實際需要擬定下列各款生態都市發展策略: 一、自然及景觀資源之管理維護策略或計畫。 二、公共設施用地及其他開放空間之水與綠網絡發展策略或計畫。 三、都市發展歷史之空間紋理、名勝、古蹟及具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建築之風貌發展策略或計畫。 四、大眾運輸導向、人本交通環境及綠色運輸之都市發展模式土地使用配置策略或計畫。 五、都市水資源及其他各種資源之再利用土地使用發展策略或計畫

第 8 條

  1. 辦理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時,應視地方發展特性及實際需要擬定下列各款都市永續發展規劃原則: 一、水與綠網絡系統串聯規劃設計原則。 二、雨水下滲貯留之規劃設計原則。 三、計畫區內既有重要水資源及綠色資源管理維護原則。 四、地區風貌發展及管制原則。 五、地區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之建置原則。
  1. 辦理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時,應視實際需要擬定下列各款生態都市規劃原則: 一、水與綠網絡系統串聯規劃設計原則。 二、雨水下滲貯留之規劃設計原則。 三、計畫區內既有重要水資源及綠色資源管理維護原則。 四、地區風貌發展及管制原則。 五、地區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之建置原則。

第 9 條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於主要計畫視實際需要指定下列地區辦理都市設計: 一、新市鎮。 二、新市區建設地區:都市中心、副都市中心、實施大規模整體開發之新市區。 三、舊市區更新地區。 四、名勝、古蹟及具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建築物之周圍地區。 五、位於重要共設施之周地區。 六、其他經指定應辦理都市設計之地區。
  2. 都市設計之內容視實際需要,表明下列事項,納入細部計畫: 一、公共開放空間系統配置及其綠化、保水事項。 二、人行空間、步道或自行車道系統動線配置事項。 三、交通運輸系統、汽車、機車與自行車之停車空間及出入動線配置事項。 四、建築基地細分規模及地下室開挖之限制事項。 五、建築量體配置、高度、造型、色彩風格事項。 六、景觀計畫。 其他應加表明事項。
  3. 本辦法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修正施行前,細部計畫已發布實施指定辦理都市設計地區,應於主要計畫辦理通盤檢討時,將指定辦理都市設計地區納入主要計畫。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下列地區辦理都市設計,納入細部計畫: 一、新市鎮。 二、新市區建設地區:都市中心、副都市中心、實施大規模整體開發之新市區。 三、舊市區更新地區。 四、名勝、古蹟及具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建築物之周圍地區。 五、位於高速鐵路、高速路及區域計畫指定景觀道路二側一公里範內之地區。 六、其他經主要計畫指定應辦理都市設計之地區。
  2. 都市設計之內容視實際需要,表明下列事項: 一、公共開放空間系統配置及其綠化、保水事項。 二、人行空間、步道或自行車道系統動線配置事項。 三、交通運輸系統、汽車、機車與自行車之停車空間及出入動線配置事項。 四、建築基地細分規模及地下室開挖之限制事項。 五、建築量體配置、高度、造型、色彩風格、綠建材及水資源回收再利用之事項。 六、環境保護設施及資源再利用設施配置事項。 七、景觀計畫。 防災、救災空間及設施配置事項。 九、管理維護計畫。

第 12 條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針對舊有建築物密集、畸零破舊有礙觀瞻影響公共安全,必須拆除重建就地整建或特別加以維護之地區,進行全面調查分析,劃定都市更新地區範圍,研訂更新基本方針,納入計畫書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針對舊有建築物密集、畸零破舊有礙觀瞻影響公共安全,必須拆除重建就地整建或特別加以維護之地區,進行全面調查分析,劃定都市更新地區範圍,研訂更新基本方針,納入計畫書規定

第 13 條

  1. 都市計畫經通盤檢討必須變更者,應即依照本法所定程序辦理變更;無須變更者,應將檢討結果連同團體或人建議於提經該管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層報核定機關提該管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及核定後,公告知。
  1. 都市計畫經通盤檢討必須變更者,應即依照本法所定程序辦理變更;無須變更者,應將檢討結果連同眾陳情意見於提經該管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層報核定機關備查後,公告知。

第 14 條

  1. 都市計畫發布實施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即辦理通盤檢討: 一、都市計畫依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辦理變更致原計畫無法配合者。 二、各級國土計畫或區域計畫公告實施後,原已發布實施之都市計畫不能配合者。 三、都市計畫實施地區之行政界線重新調整,而原計畫無法配合者。 四、經內政部指示為配合都市計畫地區實際發展需要應即辦理通盤檢討者。 五、依第三條規定,合併辦理通盤檢討者。 六、依第四條規定,辦理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時,涉及主要計畫部分需一併檢討者。
  1. 都市計畫發布實施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即辦理通盤檢討: 一、都市計畫依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辦理變更致原計畫無法配合者。 二、區域計畫公告實施後,原已發布實施之都市計畫不能配合者。 三、都市計畫實施地區之行政界線重新調整,而原計畫無法配合者。 四、經內政部指示為配合都市計畫地區實際發展需要應即辦理通盤檢討者。 五、依第三條規定,合併辦理通盤檢討者。 六、依第四條規定,辦理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時,涉及主要計畫部分需一併檢討者。

第 16 條

  1. 都市計畫發布實施後,團體或人民申請變更都市計畫或建議,除有本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之情事外,應彙集作為通盤檢討之參考,不得個案辦理,零星變更。
  1. 都市計畫發布實施後,人民申請變更都市計畫或建議,除有本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之情事外,應彙集作為通盤檢討之參考,不得個案辦理,零星變更。

第 17 條

  1. 道路用地交通量道路相關規定檢討應考量人行及自行車動線之需要,留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
  1. 遊憩設施用地之檢討,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兒童遊樂場:閭鄰單位設置,每處最小面積不得小於零點一公頃為原則。 二、公園:包括閭鄰公園社區公園。閭鄰公園按閭鄰單位置,每一畫處所最小面積不得小於零點五公頃為原則;社區公園每一計畫處所最少設置一處,人口在十萬人口以上計畫處所最小面積不得小於四公頃為原則在一萬人以下,且其外圍為空曠之山林或農地得免設置。 三、體育場所:應考量實際需要置,其面積之二分之一,可併入公園面積計算
  2. 通盤檢討後之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所、兒童遊樂場用地計畫面積,不得低於通盤檢討前計畫劃設之面積。但情形特殊經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者,不在此限。

第 18 條

  1. 整體開發計畫道路配合街廓規檢討
  2. 計畫道路以外之既成道路,應衡酌計畫道路之規劃情形、開闢可行性、空間紋理、通行及周圍建築情形等,按實際需求檢討之。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變更土使用分規模達一公頃以上地區、新市區建設地區或舊市區更新地區,設不低於該等地區總面積百分之十之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所、兒童遊樂場用地整體開發方式興闢之

第 19 條

  1. 停車場用地面積各都市社會經濟發展、城鄉發展特性、交通運輸狀況、大眾運輸建、車輛持率預測、該物停車空間供情況、多元方式提供停車空間及土地使用種類,檢討規劃
  2. 市場、機關、醫療、公園、體育場所,及商業區、特定專用區等停車需求較高之用地或使用分區,應依實際需要檢討留設停車空間。
  3. 前二項留設之停車場及停車空間,應配合汽車、機車、自行車之預估數及貨物停車裝卸需求,規劃留設所需之停車空間。
  1. 學校用地之檢討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國民中小學: (一)會同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據學齡人口數占總人口數之比例或出生率之人口發展趨勢,推目標年學童人數,參照國民教育法第八條之一授權訂定之規定檢討學校用需求。 (二)檢討原則: 1.有增學校用地之必要時,應優先利用適當之公,並訂定設進度與經費來源。 2.已設立之學校足敷求者,應將其餘尚無設立需求之學校用地檢討變更,並儘量彌補其他公共設施用地之不足。 3.已設立之學校用地有剩餘或閒置空間者,應考量多目標使用。 (三)國民中小學校用地得合併規劃為中小學用地 二、高級中學及高級職校:由教育主管機關研訂整體配置計畫及需求面積。

第 20 條

  1. 共汽車及長途客運場站除依第三十七條規定劃設專區外,按其實際需求並考量轉運需檢討規劃
  2. 遊覽車之停車用地應考量各地區之實際需求檢討劃設之,或選擇適當公共設施用地規劃供其停放。
  1. 機關、事業機構及學校於主出入口處,規劃設置深度三公尺以上、適當長度緩衝車道

第 21 條

  1. 公園、體育所、兒童遊樂場用地之檢討,下列規定辦理: 一、公園:包括閭鄰公園及社公園。閭鄰公園按計畫書規定閭鄰單位設置每一計畫處所最小面積不得小於零點五公頃為原則;社區公園每一計畫處所最少設置一處,人口在十萬人口上之計畫處所最小面積不得小於四公頃為原則,在一萬人以下,且其外圍為空曠之山林或農地者,得免設置 二、體育所:應考量實際要設置面積二分之一,可併入公園面積計算。 三、兒童遊樂:按計畫書規定之閭鄰單位設置,每處最小面積不得小於零點一公頃為原則
  2. 綠地及廣場用地按自然地形或其設置目的,依實際需要檢討之。
  3. 通盤檢討後之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用地計畫面積,不得低於通盤檢討前計畫劃設之面積。但情形特殊經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者,不在此限。
  1. 零售市用地據該地發展情形檢討已設立之市足敷求者應將餘尚未設立用地檢討變更

第 22 條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變更土使用分規模達一公頃以上地區、新市區區或舊市區更新地區,應低於該等地總面積百分之十之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兒童遊樂場用地,並以整體開發方式興闢之
  1. 停車場用地面積應依各都市計畫社會經濟發展、交通運輸狀況、車輛持有率預測、該地區物停車空間供需情況及土使用種類檢討規之,並低於計畫內車輛預估數百分之十之停車需求。但考量城鄉發展特性大眾運輸建設多元方式提供停車空間或其他特殊情形,經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者,不在此限
  2. 市場用地、機關用地、醫療用地、體育場所用地、遊憩設施用地,及商業區、特定專用區等停車需求較高之用地或使用分區,應依實際需要檢討留設停車空間。
  3. 前二項留設之停車場及停車空間,應配合汽車、機車及自行車之預估數,規劃留設所需之停車空間。

第 23 條

  1. 學校用地之檢討,下列規定辦理: 一、國民中小學: (一)應依據教育主管機關以學齡人口數占總人口數之比率或出生率之人口發展趨勢,推計計畫目標年學童人數,參照國民教育法授權訂定之規定檢討學校用地之需求。 (二)檢討原則: 1.有增學校地之必要時,應儘先利用適當之公有土地,並訂定建設進度及經費來源。 2.已設立之學校足敷需求者,應將餘尚無設立需求之學校用地檢討變更,儘量彌補其他公共設施用地之不足。 3.已設立之學校用地有剩餘或閒置空間者,應考量多目標使用。 (三)國民中小學校用地得合併規劃為中小學用地。 二、高級中等學校:由教育主管機關研訂整體配置計畫及求面積。 三、大專校院:依教育興辦事業計畫核准內容檢討學校用地需求面積
  1. 公共汽車及長途客運場站除規定區外,應實際需求考量轉運檢討規劃
  2. 遊覽車之停車用地應考量各地區之實際需求檢討劃設之,或選擇適當公共設施用地規劃供其停放。

第 24 條

  1. 社會福利設施用地檢討依據社會福利設施之主管機關推計社會福利需求整體配置計畫求面積檢討規劃之
  2. 有增社會福利設施用地之必時,應儘先利用適當公有土地,並訂定建設進度及經費來源
  3.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變更土地使用分區規模達五公頃以上之整體開發地區,除依第二十二條規定辦理外,應再劃設不低於該等地區整體開發面積百分之五之社會福利設施用地。但因整體開發財務負擔、配合政策及地區需求等特殊情形,經社會福利設施之主管機關檢討需求得予以調整劃設面積。
  1. 道路用地按交通量、道路設計標準檢討考量自行車動線之留設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
  2. 綠地按自然地形或其置目的、其他公共設施用地按實際需檢討

第 25 條

  1. 零售市場用地應依據該地區之發展情形予以檢討。已設立之市場足敷者,應餘尚未設立零售用地檢討變更
  1. 已劃設而未取得之公共設施用地應全面清查檢討實際要,有保留必要者,應策訂取得策略,擬具可行事業及財務計畫,納入計畫書規定,並考量與新區建設地區併同辦理市地重劃或區段徵收,或舊市區地區併同辦理整體開發,以加速公共設施用地之取得開闢

第 26 條

  1. 用事業機構設施用地應配合實際需求,予以檢討變更
  1. 設施用地經通盤檢討應增加而確無適當土地可供劃設者,應考量在該地區其他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規劃設置

第 28 條

  1. 滯洪設施所需之用,應依據災害潛勢資料、出流管制、逕流分擔、河川域、區域排水、雨水下水系統規劃及興建計畫於適當地點檢討劃設之
  1. 整體開發之計畫路應配合街廓規劃予以檢討
  2. 計畫道路以外之既成道路應衡酌計畫道路之規劃情形及實際需求,檢討其存廢。

第 29 條

  1. 其他設施用地實際需檢討
  1. 已民營化之用事業機構,其設施用地應配合實際需求,予以檢討變更

第 30 條

  1. 已劃設而未取得公共設施用地,應全面清查檢討實際需要有保留必要者,策訂其取得策略,擬具可行事業財務計畫納入計畫書,並考量與新市建設地區併辦理市地重劃或區段徵收,或舊市區地區併同辦理整體開,以加速公共設施取得開闢
  1. 住宅區檢討依據都市發展特性、地理環境計畫目標等分成不展性質及使強度住宅區,其面積標準應依據未來二十五年內計畫人口居住需求預估數計算
  2. 原計畫住宅區實際上已較適宜作為其他使用分區,且變更用途後對於鄰近土地使用分區無妨礙者,得將該土地變更為其他使用分區。但變更為商業區者,不得違反第三十一條之規定。

第 31 條

  1. 公共設施用地經通盤檢討應增加而確無適當土地可供劃設者,應考量在該共設施用地多目標劃設置
  1. 商業區之檢討,應依據都市階層、計畫性質及方特性分成不同發展性質及使用強度之商業區,面積標準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商業區總面積應依下列計畫人口規模檢討之: (一)三萬人口以下者,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四五頃為準。 (二)逾三萬至十萬人口者,超出三萬人口部分,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五零公頃為準。 (三)逾十萬至二十萬人口者,超出十萬人口部分,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五五公頃為準。 (四)逾二十萬至五十萬人口者,超出二十萬人口部分,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六零公頃為準。 (五)逾五十萬至一百五十萬人口者,超出五十萬人口部分,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六五公頃為準。 (六)逾一百五十萬人口者,超出一百五十萬人口部分,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七零公頃為準。 二、商業區總面積占都市發展用地總面積之比例,依下列定: (一)區域中心除直轄市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五外,其餘地區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二 (二)次區域中心、地方中心、都會區衛星市鎮及一般市鎮不得超過百分之十。 (三)都會區衛星集居地及農村集居中心,不得超過百分之八。
  2. 前項第二款之都市發展用地,指都市計畫總面積扣除農業區、保護區、風景區、遊樂區及行水區等非都市發展用地之面積。
  3. 原計畫商業區實際上已較適宜作其他使用分區,且變更用途後對於鄰近土地使用分區無妨礙者,得將該土地變更為其他使用分區。

第 32 條

  1. 住宅區之檢討,應依據都市發展之特性理環境計畫目標等,區分成不同發展性質及使用強度之住宅區,面積基準據未來十五年內計畫人口居住需求預估數計算
  2. 原計畫住宅區實際上已較適宜作為其他使用分區,且變更用途後對於鄰近土地使用分區無妨礙者,得變更為其他使用分區。但變更為商業區者,不得違反第三十三條之規定。
  1. 工業區之檢討,應依據發展現況鄰近土使用地方特性區分成不同發展性質及使用強度之工業區,並應依下列規定檢討之: 一、工業區面積之增減,參考區域計畫之指導,工業種類及工業密度為準。 、工業區之位置,因都市發展結構之改變對社區生活環境發生不良影響時,得予變更為其他使用分區。 三、計畫工業區實際上已較適宜作為其他使用分區,且變更用途後,對於鄰近土地使用無妨害者,得將該部分土地變更為其他使用分區但變更為商業區者,不得違反前條之規定。

第 33 條

  1. 商業區檢討,應依都市階層、計畫性質及地方特性區分成不同發展性質及使用強度之商業區其面積基準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商業區總面積應依下列計畫人口模檢討之: (一)三萬人口以下者,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四五公頃為準。 (二)逾三萬至十萬人口者,超出三萬人口部分,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五零公頃為準。 (三)逾十萬至二十萬人口者,超出十萬人口部分,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五五公頃為準。 (四)逾二十萬至五十萬人口者,超出二十萬人口部分,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六零公頃為準。 (五)逾五十萬至一百五十萬人口者,超出五十萬人口部分,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六五公頃為準。 (六)逾一百五十萬人口者,超出一百五十萬人口部分,商業區面積以每千人不得超出零點七零公頃為準。 二、商業區總面積占都市發展用地總面積之比率,依下列規: (一)區域中心除直轄市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五外,其餘地區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二 (二)次區域中心、地方中心、都會區衛星市鎮及一般市鎮不得超過百分之十。 (三)都會區衛星集居地及農村集居中心,不得超過百分之八。
  2. 前項第二款之都市發展用地,指都市計畫總面積扣除農業區、保護區、風景區、遊樂區及行水區等非都市發展用地之面積。
  3. 原計畫商業區實際上已較適宜作其他使用分區,且變更用途後對於鄰近土地使用分區無妨礙者,得變更為其他使用分區。
  1. 大眾捷運及鐵路場站、國道客運及公共汽車之轉運站周邊地區,應依大眾運輸導向之都市發展模式檢討土地使用強度並研擬相關回饋措施,納入計畫

第 34 條

  1. 工業區之檢討,應據發展現況、鄰近土地使用及地方特性區分成不同發展性質及使用強度之工業區,並應依下列規定檢討之: 一、工業區面積之增減,應訂定工業區發展及檢討原則,納入計畫書。 二、工業區之位置,因都市發展結構之改變對社區生活環境發生不良影響時,得予變更為其他使用分區。 三、閒置或低度利用之工業區,應依實際發展需要,會同工業主管機關訂定工業區活化再發展策略。 四、計畫工業區實際上已較適宜作為其他使用分區,且變更用途後,對於鄰近土地使用無妨礙者,得變更為其他使用分區。但變更為商業區者不得違反前條規定。
  1. 都市計畫經通盤檢討後仍無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留設足夠停車場空間者,應計畫書訂定各種土地使用分區留設停車空間基準規定;必要時並訂定增設供公眾停車空間獎勵規定。

第 35 條

  1. 農業區之檢討,應依據農地資源條件、農業發展、生態服務功能及未來都市發展需要檢討
  2. 前項農業區內舊有聚落,非屬違法建築基地面積達一公頃以上、人口達二百人以上,且能適當規劃必要之公共設施者,得變更為住宅區。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應檢討都市計畫容積總量;都市計畫容積獎勵規定與其他法令容積獎勵規定應併同檢討

第 36 條

  1. 其他土地使用分得視實際需要情形檢討之。
  1. 農業之檢討,應依據農業發展、生態服務功能及未來都市發展之需要檢討之。
  2. 前項農業區內舊有聚落,非屬違法建築基地面積達一公頃以上、人口達二百人以上,且能適當規劃必要之公共設施者,得變更為住宅區。

第 37 條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就特殊或新興行業之實際需求進行調查,如業者可提出具體可行之事業財務計畫及實質開發計畫者,則應納入通盤檢討內,妥予規劃各種專用區
  1. 其他土地使用分區得視實際需要情形檢討

第 38 條

  1. 各土地使用檢討應以自然地形或人為地形為界線以調整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就施工機械車輛放置場、汽車修理服務業、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業、高壓氣體儲存裝業務、物流中心業、倉儲批發業、軟體工業、汽車客貨運業、殯葬服務業及其他特殊行業實際需求進行調查,如業者可提出具體可行之事業財務計畫及實質開發計畫者,則應納入通盤檢討規劃各種專用區

第 39 條

  1. 大眾捷運及鐵路之場站、長途客運及公共汽車之轉運站周邊,應依大眾運輸導向都市發展模式檢討土地使用強度並研擬相關回饋措施,納入計畫書
  1. 各土使用分檢討應以自然地形或人為地形為界線予以調整

第 40 條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就各種土使用分內停車空間予以檢討並於計畫書訂定停車空間設置基準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就都市計畫書附帶條件規定應辦理整體開發之中,尚未開發之案件,檢討評估其開發之可行性作必要之檢討變更
  2. 前項整體開發地區經檢討後,維持原計畫尚未辦理開發之面積逾該整體開發地區面積百分之五十者,不得再新增整體開發地區。但情形特殊經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者,不在此限。

第 41 條

  1. 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時,應清查各細部計畫之容積率、容積獎勵、其他法令得增加容積規,檢討都市計畫容積總量
  2. 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應依據主要計畫容積總量,檢討有關容積規定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由原計畫機關辦理
  2. 主要計畫與細部計畫一併辦理通盤檢討其辦理機關由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擬定機關為之。聯合都市計畫之通盤檢討,由原會同擬定或訂定機關辦理。相鄰接之都市計畫,得由有關行政單位同意,會同辦理都市計畫合併通盤檢討但其範圍未逾縣境者,得由縣政府辦理之。

第 42 條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就計畫書附帶條件規定應辦理整體開發之地區中尚未開發案件檢討評估其開發可行性,作必要之檢討變更
  2. 前項整體開發地區經檢討後,維持原計畫尚未辦理開發之面積逾該整體開發地區面積百分之五十者,不得再新增整體開發地區。但情形特殊經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者,不在此限。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由內政部辦理得委辦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應由鄉(鎮、市)公所辦理者得由縣政府辦理

第 43 條

  1. 都市計畫分區發展優先次序,應視計畫地區範圍之發展現況及趨勢並依據地方政府財力予以檢討
  1. 聯合都市計畫或經合併通盤檢討之相鄰都市計畫非經原核定機關核准不得個別辦理主要計畫通盤檢討

第 44 條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由原計畫擬定機關辦理
  2. 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一併辦理通盤檢討者,其辦理機關由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擬定機關為之。
  3. 聯合都市計畫之通盤檢討,由原會同擬定或訂定機關辦理。
  4. 相鄰接之都市計畫,得由有關行政機關之同意,會同辦理都市計畫合併通盤檢討。
  5. 前二項之計畫範圍未逾縣境者,得由縣政府辦理之。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前,辦理機關應將通盤檢討範圍及有關書件公告於各該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公所公告三十天,並將公告之日期及地點登報週知,公民或團體得於公告期間,以書面載明姓名、地址,向辦理機關提出意見,供作通盤檢討之參考

第 45 條

  1. 聯合都市計畫或經合併通盤檢討相鄰接之都市計畫非經原核定機關核准,不得個別辦理主要計畫通盤檢討
  1. 公共設施用地之檢討應由辦理檢討機關分別協調各使用機關或管理機關

第 46 條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前辦理機關將通盤檢討範圍及有關書件於各該直轄縣()政府及鄉(鎮市)公所公告三十天舉行座談會並將公告徵求意見之期間及舉辦座談會之日期及點刊登於政府公報、網際網路及新聞紙或新聞電子報團體或人民得於公告徵求意見期間,以書面載明姓名及辦理機關提出意見供作通盤檢討之參考
  1. 都市計畫線之展繪依據原都計畫圖計畫樁位圖樁位成果資料現地樁位參酌籍圖配合實情形為之;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都市計畫辦理機關應先修測或重新測量符合法定都市計畫圖比例尺之地形圖: 一、都市計畫經發布實施屆滿二十五年。 二、原計畫圖不合法定比例尺或已無法適用者。 三、辦理合併通盤檢討,原計畫圖比例互不相同者

第 47 條

  1. 土地使分區及公共設施用之檢討應由辦理機關分別協調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使用機關管理機關
  1. 都市計畫圖已無法適且無正確樁位資料可據以展繪都市計畫線者,得以新測形圖參酌原計畫規劃意旨地籍圖及實地情形,並依都市計畫擬定變更程序,重新製作計畫圖原計畫圖於新計畫圖依法發布實施之同時,公告廢止。

第 48 條

  1. 都市計畫線之,應依據原都市計畫圖、都市計畫樁位圖、樁位成果資料及現樁位,參酌地籍圖,配合實地情形為;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都市計畫辦理機關應先修測或重新測量符合法定都市計畫圖比例尺之形圖: 一、都市計畫經發布實施屆滿二十五年。 二、原計畫圖不合法定比例尺或已無法適用者。 三、辦理合併通盤檢討,原計畫圖比例互不相同者
  1. 都市計畫分區發優先次序,應計畫區範圍發展現況及趨勢並依據方政府財力,予以檢討

第 49 條

  1. 都市計畫圖已無適用且無正確樁位資料可據以展繪都市計畫線者,得以新測地形圖,參酌原計畫規劃意旨、地籍圖及實地情形,並依都市計畫擬定或變更程序,重新製作計畫圖。原計畫圖於新計畫圖依法發布之同時,公告廢止
  1. 本辦發布

第 50 條

  1.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應由內政部辦理者,得委辦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之。應由鄉(鎮、市)公所辦理者,得由縣政府辦理之。

第 51 條

  1.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