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一些來自司律重考三次律師的建議(上)

學習2021-09-26@wang80888
「我明明做了不下20次的考古題,成績卻沒有進步?」這個問題曾困擾我長達兩年多,讓我焦慮到差點憂鬱症。
大家好,我是一個重考過三次司律的律師,趁著最近補習班新學期開始,想跟各位分享一下我的親身經歷。

法律人都知道,司律考試的範圍很廣,書永遠念不完。而對於像我這樣的重考生來說,最怕的莫過於「唸過卻忘記」,等於你明明做過功,卻沒有得到對應的動能,整個衰到爆。

會發生這種狀況,是因為「輸出」與「輸入」比例失衡。我們總是花大量的時間在讀參考書、看函授課的「輸入」循環中,鮮少花大量的時間在寫申論、整理專屬筆記、將重點用口語化的方式說出來等「輸出」行為上,所以,在需要用到知識的時候,已經忘記了。

「寧願精讀1本書,也不要看過10本書卻無法講出其中1本的內容。」這是我民訴教授很喜歡說的一句話,在漫長的司律重考之路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依照我個人與我讀書會成員的親身經歷,平均來講,一個知識點從你接觸(輸入)到它開始算起,若兩週內沒有輸出超過3次,那它就會被忘掉。因此,為了保證自己記住,我會採用「螺旋梯學習法」,也就是反覆且頻繁的輸入與輸出。

看到這你可能會好奇,輸出與輸入間有沒有一個有效比例可以參考呢?


這裡我提供自己總結的數據給大家參考——「7:3」。對,輸出:輸入是7:3,才會是最剛好的。看起來很懸殊?沒錯,大多數人的學習方式(包括我們的教育體制)「輸入>輸入」,但現實是,考驗是否明白觀念與知識的方式不是別的,正是「輸出」(考試)。

回到開頭的問題,今天我花了很多時間去做考古題(輸出),但成績依舊沒有變好到底是為何?

這裡又要提到一個重點觀念:「反饋」。以考試這個框架下的詮釋,就是查明失分與得分的理由。所謂「反饋」,指的是評估輸出所得到的結果(不論正面還是負面),經思考整理後,在下一次輸入時進行調整。也就是重新檢視、反省、改善、修整方向、細部調整、探究原因等一連串動作,都是反饋。沒有後續反饋,是不會有成長的。

不論成功或失敗,都要查明「原因」。



之所以「狂做考古題成績卻沒有進步」,就是因為在「反饋」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說,過去我總是只花時間去看「錯的題目」,看完就結束了,繼續做下一年的題,這個做法看似沒錯,實際上卻隱含了兩個問題:

1、對於錯的題目概念印象不夠深
2、對正確的題目是怎麼對的不夠清楚(這是針對那些用刪去法答對的題目)

而這兩點,都像未爆彈一樣,如果不適時改進,就會在你上考場的時候分分鐘一不小心就爆掉。
下一篇我再來談談「有效反饋的方式」,今天先到這邊,謝謝大家觀看。
2
55
598
最新修法、憲法法庭、大法庭任你搜
AI 白話文讓你看懂法條,秒懂條文不再死記硬背

Like this Post?

分享給可能需要的親朋好友吧!

熱門留言
enjoyalot
把近幾年的社會爭議事件當題庫,可以加深法條熟稔度,忘記了再去查,都可以烙印記憶
2021-09-274
bb997008
想問如果是寫申論練習有沒有除了給老師改以外的反饋方式呢?
2021-09-270
留言
bb997008
想問如果是寫申論練習有沒有除了給老師改以外的反饋方式呢?
2021-09-270
enjoyalot
把近幾年的社會爭議事件當題庫,可以加深法條熟稔度,忘記了再去查,都可以烙印記憶
2021-0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