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in全國法規

金融控股公司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第 二 節 資產負債表

  • 原始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立法院法學系統
第 二 節 資產負債表

金融控股公司資產及負債宜依其性質分類,並按相對流動性之順序排列。

資產負債表之資產至少應包括下列各項目: 一、現金及約當現金: (一)庫存現金、活期存款及可隨時轉換成定額現金且價值變動風險甚小之短期並具高度流動性之定期存款或投資。 (二)金融控股公司應揭露現金及約當現金之組成部分,及其用以決定該組成項目之政策。 二、存放央行及拆借金融同:存放中央銀行之款項、繳存準備、拆放金融同業及同業透支之款項。 三、透過損益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一)指屬按攤銷後成本衡量或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二)屬按攤銷後成本衡量或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九號規定可指定為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三)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如供作附買回條件交易或受有約束限制等情事者,應予註明。 四、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一)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之債務工具投資: 1.金融控股公司在以收取合約現金流量及出售為目的之經營模式下持有該金融資產。 2.該金融資產之合約條款產生特定日期之現金流量,完全為支付本金及流通在外本金金額之利息。 (二)指原始認列時作一不可撤銷之選擇,將公允價值變動列報於其他綜合損益之非持有供交易之權益工具投資。 五、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債務工具投資,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者: (一)金融控股公司係在以收取合約現金流量為目的之經營模式下持有該金融資產。 (二)該金融資產之合約條款產生特定日期之現金流量,完全為支付本金及流通在外本金金額之利息。 六、避險之金融資產:依避險會計指定且為有效避險工具之金融資產。 七、附賣回票券及債券投資:從事票券及債券附賣回條件交易時,向交易對手實際支付之金額。 八、應收款項: (一)非屬保險合約資產或負債及再保險合約資產或負債之其他各項應收款,包括原始產生及非原始產生者,如應收帳款、應收票據、應收利息、應收收益、應收承兌票款、應收證券融資款、應收轉融通擔保價款及其他應收款等。 (二)應收款項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未付息之短期應收款項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發票金額衡量。 (三)資產負債表日應評估應收款項之減損損失,提列當之備抵呆帳,並以淨額列示。 (四)應收款項業經貼現或轉讓者,應就該應收款項之風險及報酬與控制之保留程度,評估是否符合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九號除列條件,並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七號規定揭露。 九、本期所得稅資產:指與本期及前期有關之已支付所得稅金額超過該等期間應付金額之部分。 十、待出售資產: (一)指依出售此類資產(或處分群組)之一般條件及商業慣例,於目前狀態下,可供立即出售,且其出售必須為高度很有可能預期於報導期間後十二個月內回收金額之資產或待出售處分群組內之資產。 (二)待出售資產及待出售處分群組之衡量、表達與揭露,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五號規定辦理。 (三)分類為待出售之資產或處分群組於不符合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五號規定條件時,應停止將該資產或處分群組分類為待出售。 (四)資產或處分群組符合待分配予業主之定義時,應自待出售重分類為待分配予業主,並視為原始處分計畫之延續,適用新處分方式之分類、表達及衡量規定。分類為待分配予業主之資產或處分群組於不符合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五號規定條件時,應停止將該資產或處分群組分類為待分配予業主。 十一、貼現及放款: (一)押匯、貼現、放款、屬投資合約之保險契約貸款、屬投資合約之保險契約墊繳保費及由放款轉列之催收款項。 (二)貼現及放款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惟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貼現及放款之金額衡量。 (三)資產負債表日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九號規定評估貼現及放款之減損損失,提列適當之備抵呆帳,並以淨額列示。 (四)已轉銷呆帳如有回正常放款或收回者,應調整備抵呆帳餘額或呆帳費用。 十二、保險合約資產及再保險合約資產:係依保險業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第九條第三項有關保險合約資產及再保險合約資產規定辦理,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十七號等規定分別彙總至相關合約組合後借餘者。 十三、採用權益法之投資: (一)採用權益法之投資之評價及表達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二十八號規定辦理。 (二)認列投資損益時,關聯企業編製之財務報告若未符合本準則,應先按本準則調整後,再據以認列投資損益,採用權益法所用之關聯企業財務報告日期應與投資者相同,若有不同時,應對關聯企業財務報告日期與投資者財務報告日期間所發生之重大交易或事件之影響予以調整,在任何情況下,關聯企業與投資者之資產負債表日之差異不得超過三個月。若會計師依審計準則320號規定判斷關聯企業對投資者財務報告公允表達影響重大者,關聯企業之財務報告應經會計師依照「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規則」與審計準則之規定辦理查。 (三)採用權益法之投資有提供作質,或受有約束、限制等情事者,應予註明。 十四、受限制資產: (一)公司提供非現金擔保品(如債務或權益工具)予他人,該受讓人依合約或慣例有權出售或再抵押該擔保品時,公司應將該非現金擔保品重分類至受限制資產。 (二)公司持有之金融資產如有供作附買回交易者,應於原帳列金融資產會計項目項下,附註揭露金融資產提供附條件交易之金額,而無須重分類至受限制資產。 十五、其他金融資產:金融資產未於資產負債表單獨列示者,應列為其他金融資產,包括其他非由放款轉列之催收款項、買入應收債權、分離帳戶保險商品資產及其他什項金融資產。 十六、使用權資產: (一)指承租人於租賃期間內對標的資產具有使用控制權之資產。 (二)使用權資產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十六號規定辦理。 十七、投資性不動產: (一)子公司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具,而由所有者所持有或具使用控制權承租人所持有之不動產。 (二)投資性不動產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四十號規定辦理。 (三)投資性不動產後續衡量採公允價值模式者,其評價方式及程序、估價師資格、對估價報告出具複核意見之會計師資格、複核程序及資訊揭露等,應依各業別子公司財務報告編製準則規定辦理。未規定者,依證券發行人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第九條第四項第四款規定辦理。 十八、不動產及設備: (一)用於商品或勞務之生產或提供、出租予他人或供管理目的而持有,且預期使用期間超過一個會計年度之有形資產項目。 (二)不動產及設備之後續衡量應採成本模式,其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十六號規定辦理。 (三)不動產及設備之各項組成若屬重大,應單獨提列折舊,且折舊方法之選擇應反映未來經濟效益預期消耗型態,若該型態無法可靠決定,應採用直線法,將可折舊金額按有系統之基礎於其耐用年限內分攤。 (四)不動產及設備具有不同耐用年限,或以不同方式提供經濟效益,或適用不同折舊方法、折舊率者,應在附註中分別列示。 (五)不動產及設備有提供保證、抵押或設定典權等情形者,應予註明。 十九、無形資產: (一)無實體形式之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並同時符合具有可辨認性、可被企業控制及具有未來經濟效益。 (二)無形資產之後續衡量應採成本模式,其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八號規定辦理。 (三)無形資產攤銷方法之選擇應反映未來經濟效益預期消耗型態,若該型態無法可靠決定,應採用直線法,將可攤銷金額按有系統之基礎於其耐用年限內分攤。 二十、遞延所得稅資產:與可減除暫時性差異、未使用課稅損失遞轉後期及未使用所得稅抵減遞轉後期有關之未來期間可回收所得稅金額。 二十一、其他資產:不能歸屬於以上各款之資產,包括承受擔保品及其他什項資產。

資產負債表之負債至少應包括下列各項目: 一、央行及金融同存款:央行存款、金融同業存款、透支金融同業及金融同業拆放之款項。 二、央行及同業融資:以貼現之票據、擔保債權轉向中央銀行融資或以票據及其他方式向金融同業融資。 三、透過損益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 (一)包括持有供交易金融負債及指定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 (二)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應按公允價值衡量。但指定為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其公允價值變動金額屬信用風險所產生者,除避免會計配比不當之情形或屬放款承諾及財務保證合約須認列於損益外,應認列於其他綜合損益。 四、避險之金融負債:依避險會計指定且為有效避險工具之金融負債。 五、附買回票券及債券負債:從事票券及債券附買回條件交易時,向交易對手實際取得之金額。 六、應付商業本票: (一)為自貨幣市場獲取資金,而委託金融機構發行之短期票券。 (二)應付商業本票應註明保證、承兌機構及利率,如有提供擔保品者,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價值。 七、應付款項: (一)屬保險合約資產或負債及再保險合約資產或負債之其他各項應付款,包括應付帳款、應付票據、應付利息、承兌匯票、應付融券擔保價款、轉融通借入款、應付佣金及其他應付款等。 (二)應付款項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但未附息之短期應付款項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發票金額衡量。 八、本期所得稅負債:尚未支付之本期及前期所得稅。 九、與待出售資產直接相關之負債:依出售處分群組之一般條件及商業慣例,於目前狀態下,可供立即出售,且其出售必須為高度很有可能之待出售處分群組內之負債。 十、存款及匯款:支票、活期、定期、儲蓄等存款及匯款。 十一、應付債券:已發行之金融債券及公司債。 十二、其他借款:不能歸屬於以上各款之借入款項。應依借款種類註明借款性質、保證情形及利率區間,如有提供擔保者,應列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價值。 十三、特別股負債:發行符合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二號規定具金融負債性質之特別股。 十四、保險合約負債及再保險合約負債:依保險業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第十條第三項有關保險合約負債及再保險合約負債規定辦理,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十七號等規定分別彙總至相關合約組合後貸餘者。 十五、負債準備: (一)指不確定時點或金額之負債。 (二)金融控股公司應於附註中將負債準備區分為員工福利負債準備、融資承諾準備、保證責任準備及其他項目。 十六、其他金融負債: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金融負債。 (一)其他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負債:非屬下列條件之金融負債: 1.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 2.因金融資產之移轉不符合除列要件或因用持續參與法而產生之金融負債。 3.財務保證合約。 4.以低於市場之利率提供放款之承諾。 (二)其他什項金融負債:其他不能歸屬於以上各款之金融負債。 十七、租賃負債: (一)係指承租人尚未支付租賃給付之現值。 (二)租賃負債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十六號規定辦理。 十八、遞延所得稅負債:指與應課稅暫時性差異有關之未來期間應付所得稅金額。 十九、其他負債: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負債。

  1. 資產負債表之權益項目及其內涵與應揭露事項如下: 一、歸屬於母公司主之權益: (一)應單獨列示股本、資本公積、保留盈餘(或累積虧損)、其他權益及庫藏股票。 (二)資本公積中來自金融機構轉換前之未分配盈餘,依金融控股公司法第四十七條第四項及相關規定得分派現金股利,亦得於轉換當年度撥充資本,且其撥充資本比例不受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第七十二條之一規定之限制者,應加註其性質及金額。 (三)其他權益包括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透過其他綜合損益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損益、避險工具之損益、重估增值及認列於其他綜合損益之保險財務收益或費用、認列於其他綜合損益之所持有之再保險合約財務收益或費用等累計餘額。 二、控制權益: (一)子公司之權益中非直接或間接歸屬於母公司之部分。 (二)企業併購時,被收購者之非控制權益組成部分,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三號規定衡量。 (三)金融控股公司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十二號規定揭露具重大性之非控制權益之子公司及該非控制權益等資訊。
  2. 公司得選擇將確定福利計畫之再衡量數認列於保留盈餘或其他權益並於附註中揭露。確定福利計畫之再衡量數認列於其他權益者,後續期間不得重分類至損益或轉入保留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