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熱門話題

校園olivia77
申請法律系備審怎麼做?先釐清這四個問題

哈囉大家好,最近收到蠻多學弟妹學問我法律系備審相關的問題,想說統一發一篇文,把我過去參考的一些資源、備審做法分享給大家。 廢話不多說,正文開始!首先,我們將做備審常見會遇到的問題分成四大類: 1. 自傳怎麼寫? 2. 讀書計畫怎麼寫? 3. 可以套模板或直接參考範本改嗎? 4. 你本身具備什麼優勢? 關於「動機&讀書計畫」,想申請一個系所有很多原因,因篇幅關係,我們在此先不做心態矯正,直接切入最終呈現的部分,即——「教授到底想看到什麼?」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同時非常重要!請各位學弟妹在準備備審資料的時候務必要在寫完任何一段文字後自問:「這段文字能否有助於教授對我印象加分?」 📌 自傳怎麼寫?掌握三個重點 1. 架構:家庭背景+求學過程+申請動機(配合系所特色)+生涯規劃=水到渠成的好故事 2. 易讀性:小標題、分段、空行 3. 重點 highlight :粗體字、底線 架構部分,四個部分的比例我會抓1:3:4:2,著重描述申請動機的部分,這邊推薦給大家一個叫STAR 原則的撰寫方式,以 Situation(情景)、Task(任務)、Action(行動)和 Result(結果)帶出申請的動機,讓教授深切的感覺到你是言之有物的,特別注意「少用形容詞,多寫客觀事實陳述句」,以行動去證明你的特質,才不會讓教授覺得你是在空口說白話! ❌ 錯誤示範:我是一個邏輯很好的人、我很擅長說服他人 ⭕️ 正確示範:我是一個喜歡組織事務、去蕪存菁的人,因此在高二時,參加了校外的簡報比賽,並獲得台北市高中青少年組第二名的成績 📌 關於申請動機,我有哪些了解法律圈的管道呢? 請記住一個萬年真理——「申請前,先了解」。 你至少要先知道這個系所「在學什麼」、「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和「學長姐怎麼應對困難」,而最好的了解方式,就是去參考法律相關的社群,看看大家都在討論什麼。 以下提供一些我自己覺得很具參考價值的平台,可以幫各位快速進入狀況: 1. IOH 開放個人經驗平台:許多法律系學長姐都會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求學、國考與申請歷程,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https://ioh.tw 2. 法律白話文:知名法律自媒體,上面有許多專欄作者會分享法律觀點,值得同學長期關注 https://plainlaw.me 3. 法律人 Lawplayer 平台:論壇上有許多法律系同學的發問、學習上遭遇的問題與讀書方法、讀書計畫,過去有幾篇文章讓我受益良多,故特此推薦!(這 app 同時也是可查詢法律資料的工具) https://lawplayer.page.link/YiVz 4. Dcard 校版、各校官網:不用我多說了吧 📌 法律系有哪些常見特質? ✅ 邏輯縝密 ✅ 口條與思路清晰 ✅ 論述完整、前後呼應 備審已寫完的同學也歡迎對照看看有沒有寫到這些特質! 易讀性部分,建議各位不要單純用架構做為小標題,而是「架構:本段重點」的方式呈現,以家庭背景這個段落為例,我當年的小標就是下「家庭背景:媒體世家播下邏輯思維的種子」,幫助教授抓重點,即便只是稍微看過也可以知道你有什麼特質 最後來到重點 highlight ,呼應上述畫重點的概念,建議各位學弟妹可適當的用粗體字、底線的方式標出你認為重要的部分,這個畫重點的方式並不是每段必須,而是加在篇幅相對多的段落(ex:申請動機),且切記不要畫的太頻繁、太長,最好控制在一次1~2句,一頁不要超過 3 句,不然容易顯得雜亂造成反效果。最好檢視的方式就是,拿給身邊從沒有看過你備審的同學/老師看一遍,讓他說出最直觀的想法(亂/不亂) 📝 本節重點:把你當做一個產品去推銷給教授,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你的使用說明,嘗試思考,什麼樣的產品會讓教授眼睛一亮? 📌 讀書計畫怎麼寫? 一般分為短期計畫與中長期計畫。先名詞定義一下,短期計畫通常指的是大一~大二這兩年所要達成的目標;中、長期計畫則是指大三~大四乃至畢業後的規劃,不論是哪個,皆須包含以下內容: 1. 學業計畫 2. 時間安排(ex:是否有參加課外活動、比賽的計畫?如果有,為什麼是這些活動/比賽?) 3. 校園資源/(校外資源)的應用方式 4. 具體執行方案 這個清單是依重要順序排列的。讀書計畫顧名思義,重點在於「學習安排」,因此你的大部分篇幅應該放在這三個重點上——「你對法律系應學習科目的認知」、「你對於自己能力的評估」以及「你所安排的計畫與前期申請動機、後續職涯發展間的關聯性」,三者相輔相成,切記:做出的計畫都必須要符合邏輯、承先啟後。 我個人非常推薦使用甘特圖的方式呈現讀書計畫,因為相比一整段文字,它更清晰明瞭,能夠具象化你的安排!(相信我,當所有人都在為了要寫多少字發愁的時候,你直接做圖完全就是一個降維打擊,教授絕對會記得你) 📌 短期計畫寫什麼? 大一、大二法律系的必修科目非常之多、選修較少,相對之下能自由發揮的空間夜比較有限,這種時候要怎麼讓教授知道你的學習熱誠呢? ans. 去了解目標學校/學系的課程(包含必修、選修、校定、系定課程)及授課特色、查詢學校提供的學習資源 每所學校在必修/選修上多少會存在先後的差異,且不同大學的風格也有特色上的不同,這點就仰賴各位學弟妹自己做功課查詢,巧妙的融入在讀書計畫中,讓教授知道你是一名有備而來的申請者,進而脫穎而出 📌 中、長期計畫寫什麼? 到了大三大四,選修課的數量就多了,發揮的空間也就大了。呈上述邏輯,你可以去查詢這所學校有哪些特色選修課?開課的理由是什麼?授課的教授又是誰?甚至你為什麼想選這門課?將選課理由進一步融入你的個人特質,做一個完整論述,絕對會讓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這邊還要另外說一下,自己個人覺得放在讀書計畫中很加分的點——「法律實踐」。你必須認知到,學習不光只有讀書這一個方式,「輸出」、「實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說,如果能夠加上「法律實踐的方式」,那是最好不過了 ex:法院旁聽、投書媒體觀點......,這些行動都是教授樂見其成的,不要覺得列出來教授可能會覺得想的不夠深,大家都還沒上過大學,起跑線是差不多的,重點是你已經有「想過」、「正在計畫」了,要讓教授知道,你是一個學習+實踐組合技的雙重信仰者,並不是只會讀書的學生! 📝 本節重點: 1️⃣ 學習計畫本質為學習,篇幅勿本末倒至 2️⃣ 做短、中、長期計畫前,先做好功課,了解目標學校/學系的課程(包含必修、選修、校定、系定課程)及授課特色、查詢學校提供的學習資源,再配合自己的學習步調撰寫 3️⃣ 呈現形式:圖表 > 文字 4️⃣ 讀書+實踐相輔相成,是加分要點 📌 可以套模板或直接參考範本改嗎? 「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相信各位學弟妹多少都聽過這句話,沒錯,用在備審資料這邊也是同一個道理。套模板、改範本雖然可以保證你架構上不會出錯,但同時也限制你,注定無法獲得令教授印象深刻的高分,因為每個人的個性、讀書計畫、申請動機、家庭狀況都是不一樣的,且你也很難判斷對方獲得好成績的原因(可能是課外活動、個人能力、論述邏輯等這種無法被複製的東西,不是單純因為他的模板)所以說,誠實的做自己非常重要! 📌 善用「有技巧借鑑」:怎麼從眾多備審資料中挑出你可以參考的高分亮點? 紀錄你從他人備審資料中看到的亮點,並進行以下篩選步驟: 1. 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教授,看到這段文字是否會讓你產生「這個學生我非要不可」的感覺?(這部分我建議你可以先進行自己狀況的改寫,然後找老師幫你看,同學看比較不準) 2. 論證邏輯:這段論述的邏輯是否合理並符合你的文調,或做到承先啟後的作用?(呈前文所述,法律系格外注重邏輯思考,因此前後文邏輯、文風統一也格外重要,要特別注意參考範本申請的系所特質,某些可能不適合挪用到法律系上) 3. 呈現的關聯性:這個段落放這張圖片、這段描述合理嗎?(所有附上的圖表、照片、資料都必須跟申請動機緊密相連,若有看起來不太相關的,除非你能合理解釋它,否則就不要放) 許多學弟妹經常會犯一個錯,就是為了讓自己的高中學習生涯「看起來很豐富」,經常不顧關聯性,就把所有參與比賽的獎狀、活動證明都放進備審資料中,就簡短地在照片下面附註一行說明,告訴教授這是什麼活動。試想你是教授,突然看到這張照片/資料,難道心中都不會很黑人問號嗎? ⭕️ 正確示範:我是一個喜歡組織事務、去蕪存菁的人,因此在高二時,參加了校外的簡報比賽,並獲得台北市高中青少年組第二名的成績,同時完成主辦單位賽後的獲獎者培訓,以下是培訓證明(放照片) 是不是感覺合理多了? 📝 本節重點: 1️⃣ 套模板可獲基本分,卻難以得高分、脫穎而出 2️⃣ 三步驟有技巧的借鑑他人備審:換位思考、論證邏輯、呈現的關聯性 3️⃣ 不要為了看起來豐富就亂加無意義的資料 📌 你本身具備什麼優勢? 終於進入到尾聲,這一部分分四個資料組成,分別是: 1. 社團與班級幹部證明 2. 學歷、英檢證明、歷年獎懲 3. 專題作品 4. 競賽表現 聽說現在有學習歷程,不用像我們當年做備審把家裡的資料翻個底朝天(好羨慕~~ 大家每學期都會跟學校申請班級與社團幹部證明,具體論述方向如下: 🔍 擔任什麼?為什麼擔任? 🔍 做出哪些貢獻?(ex:拉多少贊助/人) 🔍 印象深刻的事,對你造成什麼影響?(一樣用 STAR 法則說明) 🔍 學習到什麼?是否有失敗過的經驗? 🔍 如何運用於未來? 老話一句,切記承先啟後、簡明扼要,不相關的論述就刪掉 接著「學歷、英檢證明、歷年獎懲」: 📍 跟學校申請歷年獎懲紀錄 📍 最好附上英檢成績(多益、全民英檢都可),法律系的英文程度還頗重要的 證明之外,還可補充以下論述 : 🔍 如何更進步? 🔍 有沒有參加其他志願服務經驗?(有相關的,就放證明上來) (這部分我記得是被審有規定一定要附的資料,礙於排版跟篇幅,我當初沒有做這方面的論述) 「專題作品」與「競賽表現」我想一併說明,因為兩者相關性極高: 📍如果是團隊合作,請明確標註自己負責的部分,不要灌水把別人做的也攬到自己身上,如果到時候教授現場問你專案執行的過程,結果你答不出來,那基本上就是掰了 📍 參賽照片如果是團照,請務必拿紅圈圈把自己圈起來,以此證明你真的有到場,同時方便教授閱讀 📍 去蕪存菁。如果你是比賽常勝軍,資料多到會爆出來的話,請挑出你覺得對自己最有利、最加分的經歷,做出差異化 📍 證書、獎狀、證明等資料統一用掃描/影印方式附上,不要偷懶想用手機拍照印出來(很基本,但真的有人這樣問過我...) 📝 本節重點: 1️⃣ 社團與班級幹部證明、英檢證明、歷年獎懲、專題作品、競賽表現等基本資料,請一一對照各校書審標準附上 2️⃣ 簡明扼要、邏輯清晰的論述參與對你造成的影響/未來如何應用 3️⃣ 若為團賽,誠實交代比賽負責部分;團照用圈圈圈出自己的位置;所有書面證明一律掃描或影印副本,統一資料整齊度 4️⃣ 經歷豐富者,要挑出對自己最有利、最加分的經歷,做出差異化 以上分享給各位學弟妹 良心分享,資料參考至我自己當年的備審 如果覺得有幫助可以幫我點個愛心,打到這邊真的手快廢了 祝福各位都能申請到理想的學校

4
33
241
校園sunny200608
菜鳥律師寫給大學生的話

(這篇寫給想考司律的朋友) 一、不要從大一就開始廢寢忘食的唸書,會錯過燦爛的大學生活。 二、有興趣有需求再考研究所,千萬不要跟風,研究所可能讓你很會報告,但不一定會教你怎麼探知當事人真正的需求。 三、拜託你各位積極去參加社團、校外活動、跨領域活動、輔系雙主修......這些都會成為你執業的養分(尤其執業初期),法律人不只要會法律,還需要社會化,跟靈活跳躍的思維。 四、考司律最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埋頭苦讀,在擬定自己讀書計畫前,多問問學長姐是怎麼準備的,讀了哪些書、如何安排時間,心裡有底了再開始著手準備。 五、考司律要設停損點,三年五年考不上就不要再浪費生命,從商賺大錢去吧,行行出狀元!

5
33
874
心情corrine
國考生必備:絕交的勇氣

你身邊有「有毒」的人嗎? 如果你覺得朋友、家人、戀人長期以來對你的自尊、自信等心理健康因素產生負面影響,那請一定要慎重考慮這段關係是否還要繼續。 什麼是「有毒」? 1. 自我為中心:只從自己的需求出發,讓你不斷付出,卻幾乎從不關心你的生活,即便關心了,也只是草草回覆、敷衍個幾句 2. 常要你遷就犧牲:典型的剝削控制型朋友,他們會佔用你的時間、物品,嘗試控制你、教唆你,要求你變成他們喜歡的樣子,卻從不會為你做出任何改變 3. 常諷刺、打擊你:不僅貶低你的外貌、行為、生活方式、人生規劃、理想,還在背地裡惡意取笑,散播閒言碎語 4. 常嫉妒你與你競爭:不論學習、日常生活用品,甚至男/女朋友都要與你一較高低,以維持自己的優越感 為什麼我們依舊保有「毒性關係」? 最常見的理由,就是礙於面子問題,不好意思拒絕 身為剛擺脫長期情緒勒索我的「有毒朋友」,又剛考完高普考的女子,真心覺得每個國考生都該勇敢拒絕「有毒關係」。 真正的朋友:友誼不靠時間長短來界定,而是能否面對面交流人生的酸甜苦辣。真正的朋友關係應該是平等的、相知相惜的。 真正的愛情:先學會享受孤獨,才能明白陪伴的定義;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如果你的內心不夠強大,不能體會生活中的樂趣,那和誰在一起都不會快樂。不要讓不適合的愛情傷害自己的獨立完整性。 真正的自己:成功與否與他人無關,別被繁雜的世俗左右,只有你愛的才能定義你自己。 不喜歡,就直接說出口吧!希望不要再有人因為「我們曾擁有親密關係」而被情緒勒索、道德綁架。願我們所有人,都能把最珍貴的時間與力氣留給自己與家人,成為最喜歡的那個自己。 話說最近剛考完高普考,想說給自己一些放鬆的時間,跑回去看了小時候很喜歡的卡通:守護甜心(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超愛這部),重看之後真的再次感嘆,自信跟自我認同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任何人有權力踐踏你的夢想!希望各位考生務必明白這一點,國考之路漫漫長,失敗沒關係的,總會有站起來的時候,希望各位都能早日上岸~ btw守護甜心真的很好看,各位現在也在放鬆期的人推薦去看一下

3
33
352
學習vv499jfg
為什麼明明學過了,關鍵時刻卻無法派上用場?(上)

你是否曾遇過「徹夜苦讀,一看到題卻腦袋空白、一個字都寫不出來」的狀況? 小弟是一個考上司律,卻誤打誤撞進入補教業的人。老實說,許多學生都遇過這種狀況,因此今天我特來解答是什麼導致這個問題發生,又,如何能避免它發生。 學過≠學會 有個學生曾問過我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感覺自己已學會的單元、概念,卻無法靈活運用在答題上,取得高分呢?」 關於這題,我的回覆是,「學過」不等於「學會」。 你可能會想,兩者有什麼差別? 「學過」和「學會」最大的差別在於輸出品質與頻率。學過者也許能在剛學完後產出高品質的成品,卻無法保證往後每一次輸出,都能與這一次一樣。相反的,其所產出的成品不穩定率極高,時好時壞,而通常學過的時間越久,不良率也會相應地提高。 學會的人則完全相反,產出品質高且穩定,不受學過時間的長短所影響,即便在非常緊張的關鍵時刻,也能保持平常水準發揮。 相信聽完兩者的解釋後,各位可以輕鬆明瞭「學習留存程度」的重要性。所以在學習如何成為「學會者」前,我們要先釐清一件事:學習留存程度最高的方法是哪一個?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learning pyramid),不同的學習方法,對知識的留存程度是不一樣的,有些甚至可以說有著人壤之別。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幾個重點: https://i.imgur.com/hbzcgzE.png 圖片源自網路 (1)用到越多感官,知識留存率越高: 各位可以試著將金字塔中每個行為所會用到的身體部位列出來就會發現,越往下,所涉及的感官越多。而這個部分經我本人實際測試,也是相當準確的。 (2)學完後立刻輸出,成效最好: 金字塔最底端的「實習」、「教導他人」留存率之所以高,是因為抽象具體化,白話文來講,我喜歡將之比喻為「知識從2D轉為4D」。且教別人的過程中,你的記憶同時又進行了一次「再輸入」,所以不易忘記。 此外,我也親自測試了這兩個方式,發現許多同學怕知識傳遞錯誤,教別人之前會更加仔細的去檢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當然,這些也都是記憶再輸入,強化了你的知識留存程度。(所以,千萬不要信那套知識藏私不要教別人的鬼話) 知道以上的兩個提高知識留存程度的方式後,現在我們來談談如何應用它們。 A、上完課立刻總結出重點: 你可能會想說:這跟上課做筆記有什麼差別?差別在於,主動與被動。雖說課堂講授本身是一種被動學習的方式,但你仍能從中掌握部分的主動權,具體作法如下: 上課前,依照教授的課程大綱或進度提出一些自己預設的問題,聽講時,只注意聽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你得先預習,且問的問題要夠多),這麼做可以確保課堂結束後,一定能得到的收穫基本盤。 1.課堂錄音: 錄音檔的大小通常不會超過幾百mb,即使用手機錄也不會站太多內存容量。此外,你還可以將檔案轉為文字稿,方便考前複習。 2.課堂結束後立即統整出總結: 必須承認這點難度蠻高的,新手前幾次基本不太能成功,至少要做個五到十次才能上手,但經過我個人的實際演練(講師也是需要進修的),它的效果是三者裡面最好的。不是說不能課後再做總結,是因為大學生的課堂往往都是連在一起的(除非你大四),基本上你的free time只有放學回宿舍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的腦中衝斥著一整天所上的課,記憶遠不如上課時清晰鮮明,效果就會一定程度的縮減。 好的,剩下的部分有空會再繼續做分享,小弟我要先去備課了!謝謝大家

2
33
476
學習0922ginascu
拖延症自救法:待辦清單

你有拖延症嗎? 相信大部分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遇到不想做的作業、超難的考試、繁瑣的工作,心裡多多少少會抱有:「還有一點時間,不然我等等再去做好了」的想法,於是這些事情就一拖再拖,直到最後真的火燒屁股,才趕著去完成,導致成果差強人意。 本人曾是個拖延症晚期患者,嚴重到曾因兩天趕6個報告,結果期末考昏倒在教室裡,最後下定決心要改善狀況,經過1年多的努力最後終於成功擺脫拖延症!所以在此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方法與心得。 怎麼擺脫拖延症? 制定待辦清單(畫重點):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寫成一張待辦清單(如下圖) https://i.imgur.com/i2kQiDr.png A. 拖延其實是帶有選擇性的,如果現在只有一件事可以做,拖延症患者就會覺得:「啊...我還有時間呀」,導致不專心處理當下該完成的事情 B. 如果有很多項任務要執行,大腦就會開始執行比較,挑出「最簡單的」開始執行 C.於是,拿去玩手機或做其他不重要事情的時間就會被「按照難易順序逐步進行任務」取代 怎麼有效制定代辦清單? 目標具體化:設定目標時,越具體越好,最好是一看就能馬上具體了解要幹嘛 E.g.完成論文的導言部分(至少800字)、複習刑總 ch5 1-3~1-6 避免「看書」、「學習」、「運動」這種模糊的目標,因為它們無法真正達成「執行」的目的 用任務計劃取代時間制: 相信許多國考生都曾做過類似下圖的時間計畫表,並不是說它沒用或不好,只是這種計畫要發揮真正的效用,需要列表者的高度自制,能夠依照表上的時間點嚴格執行才行,但對於拖延症患者來說,這個方式真的太難成功了,而且一旦不成功,就很容易影響到自身的情緒。 https://i.imgur.com/8vcGvWc.png 任務計劃的形式取代時間計畫表有什麼好處? 任務計劃會把當天所需完成的任務一一列舉,再一一完成打勾,不規定具體完成時間,是依照自己心中對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做的先後順序,如此一來,只要今天結束前完成所有事情即可。 將完成的任務「打勾」很容易讓人產生滿足充實感,且不會因為臨時有事延誤到某些計畫而影響心情。跟時間計畫表兩者相比之下,會發現任務計畫能被更好的執行。 如何有效執行任務? 我自己非常推薦「番茄時鐘法」,因為他對拖延症患者而言可說是最無痛的執行模式,具體步驟如下: a. 拿出「代辦清單」,根據自己現在想完成的任務,又或者事情的輕重緩急來選擇任務 b. 根據任務難易程度,估算出大致需要幾個番茄鐘的時間 c. 「設定」與「切割」任務,將大任務切割為數個小任務,並且設定不同小任務需要花費的番茄鐘 如此一來,就可以在無形中將地任務的難度,提高執行動力,即便能利用的時間比較零碎,也能馬上切入某個環節或步驟,快速進入專注狀態。 最後想告訴各位同有拖延症的朋友,沒關係的,只要下定決心,隨時都能開始改變,雖然一開始不能期望取得巨大的成效、進步,但只要今天比明天進步一些,那事實就是:你的生活在進步!

0
32
436
心情harry221
國考人該避雷的八大思維陷阱

嗨~各位好,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今年已經是大叔我兼職準備國考的第三年,歲末年終,最近身邊的朋友剛好也發生了一些事,所以想說來跟正在準備國考,或者未來可能會投入國考的各位分享我自己這三年多來的所見所聞。 國考是一場長期身理戰+心理戰,壓力、時間、難度、練習表現都會影響考生的狀態,但跟學生時期不同的是,這種壓力沒人能跟你共享,你身邊的人都在過自己的人生,但這種孤立無援的狀態卻很容易造成思考、思想偏離正軌,以下列舉八個我自己跟身邊看到的案例,望各位共勉之: 1. 極端思維:就是非黑即白,以「絕對」的方式看待事物,無視灰色地帶,將所有事務歸納入兩個相反的極端,要嘛成功要嘛就失敗,要嘛完美無瑕要嘛就卑鄙骯髒。 我想應該很多人都遇過這種人,我自己一開始上面授課的時候就遇到過一個同學,很喜歡批評別人的讀書方法,認為自己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最後甚至為此跟別人大打出手,非常恐怖。 我想告訴各位的是,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存在灰色地帶的,尤其學法律的朋友應該更明白這個道理,單純用黑或白來定義所有事物不但過於苛刻,也會失去很多緩衝。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個性、想法、價值觀都不一樣,所以一個方法有沒有用也是因人而異,不要因為對你沒用就直接否定,這麼做會讓你的視野變得很狹隘。這邊也推薦各位股癌大大的灰階思考,發人省思。 2. 雙重陷阱:使用不同標準衡量同一性質的不同事物,通常根據自己的喜好利益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 不知道各位身邊有沒有萬年國考生?就是每年都考每年都沒上,卻會在ptt、dcard上大放厥詞的這麼一種族群。不敢說全部,但我身邊認識的萬年國考生幾乎都具備這樣的思維陷阱,喜歡為自己偏好的價值觀、事物找理由,不喜歡的就拼命喊打,但在外人看來,兩樣東西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完全是大同小異。 3. 確認偏見:忽略客觀事實而選擇性的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和細節,並以此證實自己的想法。 這一點我自己也曾經深陷其中,我覺得是國考生迷茫的象徵之一,因為壓力太大又缺乏肯定,會開始歇斯底里的追求認可,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希望能找到理解自己的族群、聲音,相當可怕~如果各位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傾象,請務必要找人傾訴,把自己拉出來才行,不然真的很容易會越陷越深。 4.過度概括:以偏概全思維方式,根據單獨事件或片面的證據就得出廣泛的結論,比如:遇到一次失敗就覺得自己永遠沒辦法成功。 這個比較出現在年輕且大學是前幾志願的國考生上,因為一路走來沒有在唸書上吃過什麼虧,所以對於國考,他們會認為:我只要一年就考的上!但現實總是比較殘酷的,很多人在看到落榜那刻就會大受打擊,陷入這個過渡概括的情緒之中。 5. 妄下判斷:在沒有事實證據支持結論或結論與證據相反的情況下,對情況或事件快速做出結論。 這思維陷阱其實對每個國考來說,多多少少都會經歷過,因為「習慣成自然」,我們總會以為自己對某件事、某個人很熟,所以對他會做的事情、會產生的結果瞭若指掌,結果就是「誤判」,我們可能沒有故意要妄下判斷,是習慣、過往的經驗導致了這樣的思維陷阱。 6. 個人化:傾向將外部事件與自己關聯起來,相信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因為個人因素所導致。 「我上不了都是因為不夠努力!」 在自尊心受打擊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會將不好的結果全全歸咎於自己身上,忽略了外在因素跟其他原因,不可否認的,有時候這會讓某些人能更快站起來繼續拼,但我想強調的是,不要長時間、過度陷入這樣的情緒中,設置「停損點」讓自己能夠適時出場,才是健康的做法! 7. 情緒推理:一種基於情緒來判斷你自己或你的環境的方法,認為主觀情感是客觀現實的正確反饋。 這點跟剛剛上一點有些相似,都是將自身情緒連結到事物上的思維陷阱。我給的建議是,先靜下心吧!有時候比起一昧怪罪自己或外在環境,更好的方式是調整心態,先審視自己,你才能得到問題根本上的解答。 8. 馬後砲偏差:事後諸葛亮,事情發生後總覺得自己事先的判斷很準確,而實際並非如此。 這點真的要不得,因為他大概是今天八大思維陷阱中影響人際關係最嚴重的,若常在備考期間跟你為數不多的好戰友事後諸葛亮,不僅會影響你自己的情緒,還可能會失去好戰友,所以奉勸各位務必要小心,即便真的有那一兩次塞到,就在心裡暗爽就好,不要講出來,相信過來人!

0
31
581
國考nnn092az
國考生如何擺脫「讓人失望」?你不能不知道的期望值管理大法

happiness x reality = expectation (幸福指數 x 實際情況= 期待) 期待管理包括三部分:別人對你的期待、你對自己的期待、自己對他人的期待。 先來說說第一點:管理別人對自己的期待 我覺得這個在職場中是非常重要的,許多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在面試的時候總會把自己過去的經歷包裝得過於漂亮,導致面試官跟主管放了太多期待在你身上,一入職你就開始放大招,結果就是放得越多,主管對你的期望值就越高,大招放完的那一刻別人對你的看法就慢慢的從「期望」變成「失望」,因為人的成長速度、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這麼講可能會看起來有點嚴重沒錯,整個過程也許不會發生的很快,但若不管理期望值,這絕對是最後走向的必然結果) 所以說,最好的做法就是「永遠不要露出自己的底牌」,舉個例子大家可能會比較好理解,各位過去班上總會有一兩個成績特別好,被老師寄與厚望的學霸吧?那有沒有發現他們在大考中「失常」的比例出乎意料的高呢?反而是平時看起來沒什麼亮點、吊兒啷噹的同學最後成為黑馬、超常發揮了呢? 再說幾個例子,許多藝人總苦心經營自己好男人的形象,但一旦人涉崩塌後,往往大眾對他的印象就無法回到過去(不論之後怎麼洗白);但相反的,如果說,是一個形象本來就沒有很好的藝人,突然爆出捐款、做善事等新聞,大眾對他的好感分數就會突然升高,覺得是浪子回頭。 對,沒錯,因為期望值的屬性就是易升難降的,如你一開始給了別人超高的期待,中間卻出現了懈怠或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就會非常容易讓人覺得「你變壞了」,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出現,我們要做的就是「對期望值進行有效管理」。 如何有效管理別人對自己的期待值? 其實有一個很簡單也很有效的做法,就是「不要告訴別人你的目標」。白話文就是悶聲發大財,不要在平時工作時就輕易亮出來對方期望值之外的絕招,並且,壓制自己的表現欲還有虛榮心,記住「低調才是王道」。 接著來談談第二點:管理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值。 有句話大家應該很熟悉:沒有期望,就不會失望。 在此直接舉例說明:你堅持規律運動一週,期待值是瘦 2 公斤,但最後只瘦了不到 1 公斤;努力學習、準備考試,期待自己期末排名能進步 10 名,但最後只進不了 5 名,這些案例中,「期望值」都是主觀願望,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憑你的付出不一定能夠達到,所以說,我更偏向養成「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態,要告訴自己,不論面對任何困難,都要告訴自己:「盡最大努力去做,最玩沒有遺憾,即可,結果不重要」,這個心態就會讓你沒有任何預期,沒有預期,當然也就不會失望,更不會有心理壓力,你也可以每天都按部就班的做自己該做的事、該完成的任務,一絲一毫的進步都會讓你開心。 這邊還是要補充說明一下,上述所謂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並不真的是要你「不顧結果」(當然沒人想考不上),這只是在計畫進行期間自己給自己的一種心態調整,避免準備考試期間過多、過大的壓力,最後造成反效果,你要做的只有說服自己、催眠自己相信這個信念,故能夠達到放鬆、平靜的心理。 來到了最後一點:降低對他人的期待值。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到沮喪,不是因為事情本身有多糟糕,而是因為「期望值太高了」,而期待值跟現實狀況間產生了巨大的落差,老規矩,舉例說明:a 跟我這麼好,這點小忙他肯定會幫忙的!、他是我男友,他怎麼可能不知道我喜歡什麼?...類似的狀況還有很多,這些期待也都是由我們的主觀意願所構成,若我們將這種期待值強加到他人身上,對方一旦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我們就會很失落、很難過,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跟對方間的關係,但追根結底,其實是我們的主觀意願沒有被順從,所以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怨恨,對別人來說,就是情緒勒索。 這種時候,你反而應該想想:「為什麼別人都要順著自己的想法走呢?」 想明白了這一點,在處理人際關係的過程中也會更加如魚得水,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
31
335
心情benben889
一些能快速放鬆的小技巧

你是個容易緊張導致失常的人嗎? 本人就是。 小至上台報告大到重要考試,我總會在前一天或前幾個小時開始手狂冒冷汗、沒胃口吃東西,很多明明平時練習時非常順利的事情,一上場腦袋秒變空白,失常對我來說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由於深受易緊張的問題困擾,我這些年看了一堆「教學如何放鬆」相關的書、線上課程、演講,在此歸納出4個我個人認為最有用的小字巧,希望可以幫到其他也很容易緊張的人。 A. 模糊眼睛的焦點: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唸書唸太久開始頭痛的經驗?除了用眼過度外,長時間專注在書面作業,腦子同時也會感到疲勞,這個時候,你可以試試「放鬆眼球、模糊視線的焦點」。(實際操作起來跟放空有點像,不過看到的東西會是模糊的) 你可能會想,阿為什麼不乾脆直接眼睛閉起來就好?經本人長期實作發現,當你真的太累的時候閉眼睛可能導致直接睡著,而這個方法則可以達到剛剛好的平衡,所以真心建議各位可以試試看。另外,各位也可以試著設定一段固定時間就做一次這個動作,它可達到「意識切換」的功效,進而達到長效專注。 B. 反覆進行左手握拳、放開: 這個動作好像跟放鬆右腦有關(據我當時看到的某篇網路文章),大家都知道右腦不擅長語言表達,但當你壓力過大的時候,右腦會無法運作(就是書怎麼都讀不進去的感覺),而這個動作則可以幫你有效活化右腦,緩解壓力、保持放鬆。 C. 交替呼吸: 有練過瑜伽的朋友應該對交替呼吸不陌生,它的道理與前者相似,可以調和左右腦的平衡狀態,操作方式如下: STEP 1:用以右手拇指按住右鼻孔,由左鼻孔呼出氣 STEP 2:左鼻孔接著再吸滿氣 STEP 3:以無名指壓住左鼻孔閉氣 STEP 4:放開拇指讓右鼻孔呼氣 STEP 5:右鼻孔再吸飽氣 STEP 6:拇指在按著閉氣 https://heho.com.tw/archives/60102 參考資料 我個人覺得這個方法是四個裡面最有用的,如果你真的很懶,那就試這個就好,相信我。
 D. 建立你自己的條件反射: 這個方式有點像是要催眠自己。 白話文來說,就是建立一個「一但我做了xx,就會成為yy」的條件。 首先,你要找出一天中最放鬆的時段,並建立一個你專屬的動作(我自己習慣是大拇指、中指、食指三者指尖碰在一起),並開始告訴自己「無論何時,只要我做這個動作,身體就會跟現在一樣放鬆」,持續練習一星期後,恭喜,你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條件反射。 以上四個動作希望可以幫到跟我一樣有緊張習慣的小夥伴們,如果你有其他放鬆的小妙招也可以留言唷!

0
31
272
心情noob
律師必備的七種能力

1. 優秀的邏輯分析能力: 在許多案件中,民商法關係複雜,但優秀的律師往往能抽絲剝繭,將混亂的關係整理清楚,找出問題癥結點,並從而制定應對策略 2. 口語表達跟文字書寫能力: 學法律同學一定要努力鍛煉口語表達與文字撰寫的能力。閱讀、理解、思考到自我產出,這套流程平時一定要多加練習,因為對律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由於身處大數據時代,想寫出優質的好文章,務必還要學會進行檢索,檢索出與案件有關的各種法律規定、各種觀點,並總結出自己的結論。所以,這其中還包含檢索、邏輯整合、綜合分析等,環環相扣 3. 智商與情商兼具的能力: 作為律師,需要協調好各方面關係,如何與當事人相處,如何處理與法官及當事人的關係,都需一定技巧才能處理得當,過於謙卑或高傲都是不恰當的,必須做到剛剛好。 除此之外,律師屬於自由職業(在律所工作的相對沒那麼自由,但剛進去的幾年基本上是不自由的),客戶與業務都需要靠自己去拓展,(除非你有人脈、背景,有人會主動來找你),如何透過展現自己的能力與個人魅力去獲取客戶信任,也十分考驗情商。 綜上所述,做律師,只有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做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人情通達才行。 4. 終身學習能力: 法律會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變化,因此律師勢必要不斷學習,走在最前端。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時代特別需要「複合型人才」,如果你在懂法律的基礎上,有理工背景,那就可以選擇做知識產權律師;如果你精通多門外語,則可以嘗試涉外律師;若你懂財務管理和會計,在商事、金融證券嶺率會有一定的優勢。 總之,不斷學習絕對是一名律師的標配。不僅限於法律知識,還有其他領域的知識、資訊,而這取決於你個人的定位。 5. 保持健康的能力(翻譯年糕:新鮮的肝): 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律師行業尤其如此。有時候,很多案件會集中在同一段時間,讓你不是在開庭就是在前往開庭的路上,又或者在準備開庭的資料,所以加班熬夜對律師來說真的是家常便飯,且常常不能準時吃飯(我本人因此有長期胃痛問題)。因此,一定要注意鍛鍊身體,保持健康、精力充沛,才有能力衝事業!
 6. 培養做事方法的能力: 律師這個職業,特別講求做事的方法、步驟與流程,通過拆解與組合,建構出一條達成目的的路徑圖,低效人做事:想到哪做到哪;高效人做事:關注步驟與流程,建立一套SOP。 好比說話,聰明的人說之前總會先思考、構思與組織言詞,很有邏輯性的表達出來;但普通人則會張口就說,想到什麼就講什麼。 7. 發散性思維: 說話、做事前都要學會瞻前顧後的思考,學會由點、線、曲線到面的全方位綜合性思考問題。學習換位思考,從不同角度去深度頗析、看待問題的本質,它的利與弊、得與失。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一方面能避免很多風險,另一方面還能突破盲點,激發你的創意與靈感。

0
30
455
校園gknode
法學院高效聽課法

各位好,收到小編邀請,今天想來跟各位分享一些自己在北京大學法學院交換期間跟學伴學習到的筆記方式,內容有經過我自己實際使用而調整,好廢話都咖掉,直接開始囉! 一、聽課的重要性 1.即使你自己已經先預習了,也一定要聽課! 教授的作用: (1)連接不同的知識點 (2)講解重點,教授知道他未來要考什麼 (3)傳授書上讀不到的概念與案例 2. 增加學習的形式: 跟著教授講課再學習一次,非常有助於牢記知識、概念 二、為什麼我們很難認真聽課? 1. 很多內容無趣 雖然選擇了自己想念的科系,卻不是全部的學科都是有趣的,如果某一科太難,就會讓你失去信心、感到焦慮又甚至想放棄;太簡單又會太無聊。所以說,很難能讓你剛好對每堂課都很有興趣、能夠專心。 2. 教授講課的方式影響你的學習意願 這個我想很多人都有共鳴,有些教授看得出來很有歷練、很博學,但他真的不擅長「教人」,因此很容易變成照本宣科的方式,讓你不想聽下去 三、聽課的方式 1. 坐在教室的前1/3 坐得越後面,注意力越難集中,因為教室很大,你會開始覺得教授注意不到自己,就會變得沒那麼緊張了。況且,越往後坐,視線內的東西越雜,很容易被影響到,無法集中注意力。還有很大一個重點在於,坐在後面無法看清楚教授的表情,蠻多時候教授講課不只用語言,他的表情、動作都非常重要。比如在講某個知識點時,如果很重要,教授可能會用很嚴肅的表情、加重語氣,可是這些坐在後面的人都感受不到!那就會錯過這些資訊。 2. 聽不懂的時候就把聽到的盡量記下來,不要跳過或放棄 有一部分同學存在這樣的問題,聽不懂教授在說什麼,跟不上教授講解速度又不敢跟教授對視,而且還會產生「自己不會應該自己解決,從基礎知識開始,不要跟著教授」的想法! 這邊奉勸各位打消這種念頭,你完全可以利用課餘時間自習補進度,完全可以利用預習的時間去鞏固基礎,根本沒必要放棄寶貴的上課時間,而且,一旦你現在放棄聽課,有可能之後就跟不上了。所以當聽不懂教授講什麼的時候,就把聽到的盡量記下來,懂的、不懂的那些都記下來,在課堂結束之後,之後自習再去問同學、教授。 3. 如果你覺得很簡單,或教授照本宣科,可以採取兩種方法: a. 跟著教授使用復述記憶法,把這節課的內容記下來 b. 翻開其他補充教材、題庫,自己擴充教授講的內容,這樣就會知道有哪些沒講到,可以自行補充進去,哪些講的是考點,哪些不是! 4.有選擇的集中 一般很難2小時都保持全神貫注,尤其在你那天滿堂的時候。一般情況來說,大學一節課1小時,靜下來進入狀態就要10分鐘,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就15分鐘,再之後注意力就會減弱。那怎麼才能做到整天都集中精神去聽課呢? 答案是:做不到。所以要有選擇的,把重點內容挑出來,集中精神聽。也就是,有選擇的聽課。 這點是在預習中可以做到的,預習時找出重點與難點,在聽課的時候可以仔細尋找自己要聽的部分。另外也可以選擇科目,對著課表找出自己要聽的科目。 5. 給自己設立一個任務 等課程結束後轉述內容給一個沒有法律背景的人。這個方式非常好用,首先有點難度,因為很多人不見得能轉述,其實是因為沒有真正「學會」;其次帶著這個有點難度的任務去聽課,轉變一下心態與思維,會學的更認真。

0
30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