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因應範圍廣、面向廣的國考法科,我發現單純的「重複翻讀筆記」無法取得最好的成效 經本人親身實驗(剛剛發現前文好像沒有提到,我108地特社會行政上榜)非本科的考生可以參考以下三個方式: 1. 穿插式學習: 盡量不要一次只做單一章節的題目,而是將不同概念的題目混在一起練習 大腦才能練習「檢索」 其實這個概念很好理解,因為今天不論是參加國考或是工作上使用某項技能時 往往都不是小範圍或單一技能就可以解決的 我自己很喜歡一句話,之前備考時將它設成我的手機鎖頻畫面 這邊分享給大家: 「把練習當比賽,才能把比賽當練習」 我們得先釐清努力學習所活得的知識與資訊到最後會怎麼被應用 並在學習時就套用這些應用情境 才會事半功倍 2.養成主動檢索的習慣: 這個方法我真的極力推給準備國考的所有考生(不論兼職或全職都是) 你是否曾在辛苦的念了一天書後躺在床上 開始回想今天都唸了什麼內容的時候腦筋一片空白 伴隨而來焦慮與擔心的感覺呢? 這個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那些因不安而造成的身理緊繃反應 那就是在睡前,寫下10個 「我在今天前不知道,今天學到的東西」 考生的話可講將重點放在今天學習的範圍 但回到前一篇文章的重點 請不要能出參考書、講義或筆記出來參考 因為這個方法之所以有用就是要讓大腦學習「主動檢索」 刻劃出更深的記憶印記 這邊也提供一個進階版的方法: 當我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某個很複雜的知識點時 我會試著把學到的東西解釋給別人聽 因為我在備考期家中有個11歲的小孩(我姐的) 我看著他長大,他很喜歡我,我也很喜歡他 但因為我整天都在唸書導致備考期間我們間的感情淡了不少 然後有天我突然突發奇想 想說都要檢索今天學了什麼,為什麼不試著講出來呢? 於是就把我姪子抓來(幸好他配合度很高) 試著把很難懂的概念講給他聽 看他聽不聽得懂 我覺得這個方法真的很有效! 優點有兩個: 一:迫使你把概念中那些文言文換成你自己的語言,不是原封不動地把參考書上那些生硬難懂的字詞,在這個過程中,腦內的就知識與新知識需要相互做連結,最後這段知識將會被記得更牢、更久(甚至可能在寫申論時產生出新的見解) 二:看見事物的原始結構,進而知道自己記憶中有哪些「邏輯不通」的地方。這點如果沒有真正用「講」出來,根本不會發現,因為記憶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畫面,其中即便邏輯相互違背,在大量資訊或知識的洗禮下,其實我們會選擇忽視,又或者根本沒發現,但如果今天是要解釋給其他人聽,尤其對象還是小孩子,那你就會格外重視點與點之間的脈絡是否正確清晰 3. 找一個教練: 我之前看過一本書,裡面提到一個概念: 人越不擅長某個技能就越可能高估自己在此領域的能力 根據我自己的人生經驗發現,我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也是如此 而且通常在表現不佳或犯錯的時候傾向為自己找出一個外部原因 正因如此,我們不容易看見自己的正例與所需能力間的差距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方式便是「找教練」 身為一個國考生,我認為最好的教練就是「考試」 過去,我們因為教育體制的關係習慣將考試視為老師評估學生的工具 導致學生,也就是我們根本不會把考試當作學習夥伴 而是當作大魔王 但這點其實是可以被翻轉的 具體的做法就是「自己幫自己出考題」 我會在看完一堂函授課後參考補習班的題目,為7天後的自己出一張考卷 上面只有少少的一題或兩題申論 因為選擇題太容易在作答時靠熟悉度而正確回答 為什麼是7天呢? 因為7天是「在你的大腦開始遺忘,卻還沒完全忘光前」的最佳時機點 寫完題後,你可以將答案傳給讀書下組的成員或補習班批改 檢視自己的作答 這個方法聽起來麻煩,但效果卻非常好,是我後期申論題大幅進步的主因之一 以上分享給大家 希望板上各位都能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