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間
由一定日期到一定日期,可分為法定期間及裁定期間。法定期間是指法律明文規定的期間【例如:上訴期間(民事訴訟法第440條)】;裁定期間是指法院或法官所訂定的期間【例如:法院命原告供擔保的期間(民事訴訟法第99條第1項)】。
可供即時調查之證據
在民事訴訟程序,考量某些程序事項有迅速確定或為了減輕當事人舉證困難等情形,法律特別規定當事人提出可供即時調查並可使法院信為大概如此的證據,來釋明所主張的事實為真實,就盡到其舉證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84條規定參照)。例如,當事人向法院提出書狀,同時檢附證物A,作為釋明其於書狀內主張的事實為真實的證據,該證物A即屬「可供即時調查的證據」。
抗告法院
當事人不服法院或審判長之裁定,而向直接上級法院聲明不服之訴訟救濟行為,即稱為「抗告」。該直接上級法院即稱為抗告法院。
不付審理
少年事件移送少年法庭,法官會先查明是否真有其事?如果認為少年並沒有做移送書記載的行為,或是認為少年的行為情節輕微,不需要進入審理程序,法官就會裁定「不付審理」。
公平交易
公平交易,係指事業間競爭時有公平合理之競爭規則。比如公平交易法第1條明定:「為維護交易秩序與消費者利益,確保自由與公平競爭,促進經濟之安定與繁榮,特制定本法。」公平交易法分為限制競爭法以及不正競爭法,前者係以事業之獨占、結合、聯合行為、限制轉售價格、限制事業活動等限制競爭行為為規範對象;後者則是以事業不實廣告、仿冒、不當贈品贈獎等不公平競爭行為為規範對象;此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此為概括條款,與前述限制競爭、不正競爭規範處於補充關係,在事業行為對於市場交易秩序足生影響,且公平交易法其他條文未有規定者,始有適用。
視為起訴或聲請調解
當事人實際上並沒有起訴或聲請調解,但在一定情形下,在法律上把它當作(視為)是起訴或聲請調解。 舉例而言,債權人向法院聲請對債務人核發支付命令,但如果債務人依法聲明異議(民事訴訟法第516條第1項),支付命令在異議範圍內就失其效力(同法第519條第1項)。此種情形下,債權人雖然只有向法院聲請核發支付命令,並沒有起訴或聲請調解,但如果支付命令的請求屬於同法第403條第1項的強制調解事件(例如:請求金額在新台幣50萬元以下),支付命令的聲請就「視為聲請調解」,若不屬於強制調解事件,支付命令的聲請就「視為起訴」。
人之不可分
又稱主觀不可分,是指訴訟行為之效力及於其他共犯。刑事訴訟法有所謂告訴不可分原則,就是指在告訴乃論之罪,告訴人對於共犯之一人提出告訴者,其效力會及於其他共犯。例如,在丈夫外遇,妻子對小三提出通姦告訴時,告訴的效力也會及於丈夫。如果妻子不願意對丈夫提告,就只能對丈夫的部分撤回告訴,而不能在提出告訴的時候,聲明只對小三而不對丈夫提告,因為這樣的聲明在法律上是沒有效力的。
開放性構成要件
指「不成文」或「須為違法性判斷」之構成要件。前者係指未經明文規定,而由學說或實務形成之構成要件要素,如詐欺罪之被害人須「陷於錯誤」。後者指構成要件該當性之審查須為違法性判斷,如強制罪之構成要件該當性,須考量「手段與目的之關聯有無可非難性」。
羈束力
1. 所謂「羈束力」,又稱「裁判的羈束力」,規定在行政訴訟法第206條、第208條。「羈束力」羈束的對象是「法院」,而且是作成這個裁定或判決的法院,不包括上級法院或是其他同級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205條、第208條規定,法院的判決或裁定經宣示、公告或送達後生效,而判決或裁定一旦生效,不用等到確定,作成這個判決或裁定的法院就受到羈束,除非有法定事由(例如:明顯錯別字而作的更正),否則作成這個裁判的法院,不可以任意自行撤銷或變更裁判,以維持法的安定性及裁判的信用。 2. 所謂「羈束力」,又稱「裁判的羈束力」,規定在行政訴訟法第206條、第208條。「羈束力」羈束的對象是「法院」,而且是作成這個裁定或判決的法院,不包括上級法院或是其他同級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205條、第208條規定,法院的判決或裁定經宣示、公告或送達後生效,而判決或裁定一旦生效,不用等到確定,作成這個判決或裁定的法院就受到羈束,除非有法定事由(例如:明顯錯別字而作的更正),否則作成這個裁判的法院,不可以任意自行撤銷或變更裁判,以維持法的安定性及裁判的信用。
故意過失
故意,指行為人對於違法的事實,主觀上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或認知其可能發生,且其發生亦不違反其本意。亦即應包含認知及意願兩項要素;過失,則指行為人主觀上非基於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卻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