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佐人
在案件審理中,協助當事人(包括少年)進行訴訟程序之人。尤其是當事人陳述能力不足時,得經審判長許可,偕同輔佐人到場扶助,在法庭上陳述意見(但不得與被告或自訴人明示之意思相反)外。輔佐人在少年保護事件中的地位與刑事案件中的辯護人類似。但輔佐人除了要維護少年程序上的權利外,還要協助少年法院促成少年的健全成長。
情輕法重
法官於量刑時,必須在刑罰規定的刑度範圍內,依刑法第57條規定,審酌行為人及其行為等一切情狀,並兼顧比例原則。然而,當行為人犯罪情節很輕微,但所犯罪名的法定本刑卻很重,即便量處最低刑度,仍有明顯罪刑不相當時,就會出現「情輕法重」的情況,此時法官就可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刑度,以符合個案裁判的妥當性。
授權明確性原則
人民自由及權利之限制,應以法律為之,如以法律授權行政機關以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之目的、內容及範圍應符合具體明確之原則。
捨棄上訴權
刑事訴訟法第353條規定:「當事人得捨棄其上訴權。」,即當事人於法院判決宣示或送達後,在可行使上訴權的法定期間內,明白表示不上訴的意思。如當事人已提起上訴,就只能撤回上訴,無所謂捨棄上訴權可言。當事人捨棄上訴權後,如果他造也不得上訴者,判決就會確定。
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
上訴人提起上訴,上訴審法院不能超過上訴聲明範圍做出更不利於上訴人的裁判。例如:甲起訴請求乙交付耳環一對及戒指一枚,第一審法院判決乙應交付耳環一對,但駁回甲有關交付戒指的請求。甲因不服判決提起上訴,請求廢棄改判乙應交付戒指一枚。假設乙對於該判決沒有提起上訴,則上訴法院審理時縱使發現甲不能請求乙交付耳環,也不能改判為駁回甲關於耳環部分的請求。
證據調查程序
證據調查程序:由檢察官將證據提出於法庭上,使法官形成心證的過程。被告不用證明自己有罪,所以不用舉證,但可以針對檢察官所提出之證據舉出反證。在這個調查程序階段,雙方都可以針對證據討論、調查。
職權上訴
法院判決對於被告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的這種案件,不論雙方要不要上訴,原審法院都該依職權主動將案件送到上級法院審判,並通知當事人,就此情形視為被告已提起上訴,刑事訴訟法第344條第5項及第6項定有明文。
通譯
為保障聾啞人士及不通曉國語之人士,使此等民眾能了解參與訴訟程序,所設的「翻譯人員」職務。例如:被告為美國人,開庭的時候法官必須請翻譯人員將法庭上講的話翻成英文,讓被告知悉明瞭。
法律保留原則
亦即所謂「積極」的依法行政,係指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形下,行政機關即不能合法的作成行政行為,所以憲法已將某些事項保留予立法機關,須由立法機關親自以法律加以規定,才符合民主原則,如果沒有由立法機關所制定之「法律」授權,行政機關即不能合法的作成行政行為,亦即行政行為不僅要不牴觸法律,也不能以消極的不違反法律為已足,還需要積極以法律明定。
證據禁止
某些證據,例如以不符合法律程序或違法的手段所取得的證據,法院在審判時就禁止採用,就算這證據很重要、能證明犯罪事實也一樣。這是避免任何一方用不正當的方式進行訴訟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