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in全國法規

強制執行法第 四 章 關於行為及不行為請求權之執行

  • 原始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立法院法學系統
第 四 章 關於行為及不行為請求權之執行
  1. 執行名義債務人應為一定行為而不為者,執行法院得以債務人之費用,命第三人代為履行。
  2. 前項費用,由執行法院酌定數額,命債務人預行支付或命債權人代為預納,必要時,並得命鑑定人鑑定其數額。
  1. 執行名義債務人應為一定之行為,而其行為他人所能代履行者,債務人不為履行時,執行法院得定債務人履行之期間。債務人不履行時,得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之怠金。其續經定期履行而仍不履行者,得再處怠金或管收之。
  2. 前項規定,於夫妻同居之判決不適用之。
  3. 執行名義,係命債務人交出子女或被誘人者,除適用第一項規定外,得用直接強制方式,將該子女或被誘人取交債權人
  1. 執行名義係命債務人容忍他人之行為,或禁止債務人為一定之行為者,債務人不履行時,執行法院得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之怠金。其仍不履行時,得再處怠金或管收之。
  2. 前項情形,於必要時,並得因債權人之聲請,以債務人之費用,除去其行為之結果。
  3. 依前項規定執行後,債務人復行違反時,執行法院得依聲請再為執行。
  4. 前項再為執行,應徵執行費

債務人應為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項及前條第一項之行為或不行為者,執行法院得通知有關機關為適當之協助。

  1. 債務人為一定之意思表示之判決確定或其他與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之執行名義成立者,視為自其確定或成立時,債務人已為意思表示。
  2. 前項意思表示有待於對待給付者,於債權人已為提存或執行法院就債權人已為對待給付給予證明書時,視為債務人已為意思表示。公證人就債權人已為對待給付予以公證時,亦同。
  1. 關於繼承財產或共有物分割之裁判,執行法院得將各繼承人或共有人分得部分點交之;其應以金錢補償者,並得對於補償義務人之財產執行。
  2. 執行名義係變賣繼承財產或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繼承人或各共有人者,執行法院得予以拍賣,並分配其價金,其拍賣程序,準用關於動產或不動產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