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in全國法規

用戶用電設備裝置規則第 一 節 通則

  • 原始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立法院法學系統
第 一 節 通則

除本規則另有規定外,所有低壓配線裝置之配線方法,依本章規定辦理。

  1. 線路佈設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線路應佈設於不易觸及且不易受外力損傷之處所。 二、在有震動及可能發生危險之地點,不得佈設線路。 三、絕導線除電纜另有規定外,不得與敷設面直接接觸,亦不得嵌置壁內。 四、線路貫穿建築物或金屬物時,應有防護導線擦傷之裝置。
  2. 用電設備裝在建築物之表面時,應予固定。
  3. 若在圓木、屋櫞上裝設平底型之吊線盒、插座、手捺開關等應附設木座。

屋內線路與其他管路、發熱構造物之容許間隔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屋內線路與電信線路、水管、煤氣管及其他金屬物間,應保持一五○公厘以上之間隔。若無法保持前述規定間隔,其間應加裝絕物隔離,或採用金屬導線管、電纜等配線方法。 二、屋內線路與煙囪、熱水管或其他發散熱氣之物體,應保持五○○公厘以上之間隔。但其間有隔離設備者,不在此限。 三、若與其他地下管路交叉時,電纜以埋入該管路之下方為原則。

導線分歧之施工應避免有張力。

  1. 交流電路使用管槽時,應將同一電路之所有導線及設備接地導線,佈設於同一管槽、電纜架或電纜內。
  2. 前項同一電路之所有導線指單相二線式電路中之二線、單相三線式及三相三線式電路中之三線及三相四線式電路中之四線。
  3. 不同系統之導線配線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標稱電壓六○○伏以下交流電路及直流電路之所有導線,絕額定至少等於所在封閉箱體、電纜或管槽內導線之最高電路電壓者,得佈設於同一配線封閉箱體、電纜或管槽內。 二、標稱電壓超過六○○伏之電路導線,與標稱電壓六○○伏以下之電路導線,不得佈設於同一配線封閉箱體、電纜或管槽內。

管槽、電纜架、電纜之鎧裝、電纜被覆、線盒、配電箱、配電盤、肘型彎管、管子接頭、配件及支撐等器材,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鐵磁性金屬器材: (一)器材內外面應鍍上防腐蝕材質保護。 (二)若需防腐蝕,且金屬導線管在現場作絞牙者,該絞牙應塗上導電性防腐蝕材料。 (三)以琺瑯作防腐蝕保護之設備,不得使用於建築物外或潮濕場所。 (四)具有防腐蝕保護之設備,得使用於混凝土內或直埋地下。 二、金屬器材: (一)裝設於陽光直接照射處,應具耐日照特性者。 (二)裝設於有化學氣體或化學溶劑等場所時,應具耐化學特性者。 三、潮濕場所暴露之全部配線系統包含線盒、配件、管槽及電纜架,與牆壁或支持物表面間之間隔,應保持六公厘以上。但非金屬管槽、線盒及配件裝設於混凝土、瓷磚或類似表面者,不在此限。 四、線盒及連接配件等不得受濕氣侵入,否則應採用防水型。

雨線外之配管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使用有螺紋之管子接頭將金屬導線管相互接續應予防水處理,其配件亦應使用防水型,必要時加裝橡皮墊圈。 二、在潮濕場所施工時,管路應避免造成U型之低處。 三、在配管中較低處位置應設排水孔。 四、在垂直配管之上端應使用防水接頭。 五、在水平配管之終端應使用終端接頭或防水接頭。

管槽、電纜組件、出線盒、拉線盒、接線盒、導管盒、配電箱及配件等之固定及支撐,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應以獨立且牢固之支撐固定,不得以天花板支架或其他配管作為支撐。 二、管槽之線盒或管盒依第一百九十六條之六規定裝設,並經設計者確認適用者,管槽得作為其他管槽、電纜或用電設備之支撐。 三、電纜不得作為其他電纜、管槽或設備之支撐。

  1. 電氣導線之管槽或電纜架,不得再佈設蒸汽管、水管、空調管、瓦斯管、排水管或電氣之設施。
  2. 弱電電線不得與電氣導線置於同一導線管內。

導線之金屬管槽、電纜之鎧裝及其他金屬封閉箱體,應作金屬連接形成連續之電氣導體,且連接至所有線盒、配電箱及配件,提供有效之電氣連續性。但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由分路供電之設備封閉箱體,為減少接地電路電磁雜訊干擾,得與供電至該設備電路之管槽隔離,此隔離係採用一個以上經設計者確認之金屬管槽配件,附裝於管槽與設備封閉箱體之連接點處。 二、金屬管槽內部附加一條具絕之設備接地導線,將設備封閉箱體接地。

金屬或金屬管槽、電纜之鎧裝及被覆,於配電箱、線盒、配件或其他封閉箱體或出線口之間,應有機械連續性。但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使用短節管槽支撐,或保護電纜組件避免受外力損傷者。 二、管槽及電纜裝置進入開關盤、電動機控制中心或亭置式變壓器等設備底部開口者。

導線之機械連續性及電氣連續性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管槽內之導線,於出線口、線盒及配線裝置等之間,應有機械連續性。 二、多線式分路被接地導線之配置應有電氣連續性。

導線除不需作中間接續或終端處理外,於每一出線口、接線盒及開關點,應預留未來連接照明燈具、配線裝置所需接線長度。

導線管、金屬被覆電纜、MI電纜、裝甲電纜或其他電纜等配線方法,於每一條導線接續點、進出點、開關點、連接點、終端點或拉線點,應使用出線盒、拉線盒、接線盒或導管盒等。但符合下列情形,不在此限: 一、導線槽附有可拆卸式蓋板,且蓋板裝設於可觸及處者。 二、屬於整套型設備之接線盒或配線箱得以替代線盒者。 三、電纜進出之導線管已提供電纜支撐或保護,且於導線管終端使用避免電纜受損之配件者。 四、非金屬被覆電纜配線採整套型封閉箱體之配線裝置,且以支架將設施固定於牆壁或天花板者。 五、MI電纜直線接續使用可觸及之配件者。 六、中間接續、開關、終端接頭或拉線點位於下列之一者: (一)配電箱內。 (二)裝有開關、過電流保護裝置或電動機控制器之封閉箱體內,且有充足之容積者。 (三)電動機控制中心內。

管槽之裝設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除匯流排槽,或具有鉸鏈、可打開蓋子之暴露式管槽外,於導線穿入管槽前,管槽應配裝完妥。 二、除有特別設計或另有規定外,金屬管槽不得以焊接方式支撐、固定或連接。 三、在鋼筋混凝土內配管時,以不減損建築物之強度為原則,並符合下列規定: (一)集中配置時,不超過混凝土厚度三分之一。但配置連接接戶管者,不在此限。 (二)不可對建材造成過大之溝或孔。

垂直導線管內導線之支撐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導線垂直佈設之支撐間隔不得超過表一八七之一二規定。若有需超過者,垂直導線管內之導線應增加中間支撐。 二、導線、電纜於垂直導線管之頂端或靠近頂端處,應予支撐。 三、使用下列方式之一支撐: (一)導線管終端使用夾型裝置,或採用絕楔子。 (二)在不超過第一款規定之間隔設置支撐之線盒,並以能承受導線重量之方式予以支撐,且該線盒須有蓋板。 (三)在線盒內,使電纜彎曲不小於九○度,平放電纜之距離不小於電纜直徑之二倍,並以二個以上絕緣物支撐。若有需要,得再以紮線綁住。電纜於線盒前後上述方式之支撐間隔不超過表一八七之一二所示值之百分之二○。

  1. 鐵磁性金屬封閉箱體或金屬管槽之感應電流依下列規定處理: 一、交流電路之導線佈設於鐵磁性金屬封閉箱體或金屬管槽內,應將同一回路之相導線、被接地導線及設備接地導線綑綁成束,以保持電磁平衡。 二、交流電路之單芯導線,穿過鐵磁性金屬板時,應依下列方式之一: (一)個別導線穿過金屬板時,其開孔與開孔間切一溝槽。 (二)提供絕壁,面積足夠容納電路所有導線穿過。
  2. 真空或電氣放電燈系統,或X光檢測器之電路導線,若配置於金屬箱體內,或通過金屬體者,其感應效應得予忽略。

用戶配線系統中分路及幹線之被接地導線識別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用戶配線系統若有超過一個以上標稱電壓者,其分路及幹線之非被接地導線所有終端、連接點及接續點,應標示其相電壓或線電壓及系統標稱電壓。 二、識別方法可採用不同色碼、標示帶、標籤或其他經設計者確認之方法。 三、引接自每一分路配電箱或類似分路配電設備之導線之識別方法,應以書面置於可輕易觸及處,或耐久貼於每一分路配電箱或類似分路配電設備內。

(刪除)

  1. 地下配線應使用絕電纜穿入管路、管溝或直埋方式施設。但絕緣導線使用於建築物或構造物內之地下管路者,不在此限。
  2. 地下配線之施設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埋設於地下之電纜或絕緣導線及其連接或接續,應具有防潮性。 二、以管路或電纜裝設者,其埋設深度應符合表一八九規定。 三、建築物下面埋設電纜時,應將電纜穿入導線管內,並延伸至建築物牆外。 四、直埋之MI電纜由地下引出地面時,應以配電箱或導線管保護,保護範圍至少由地面起達二‧五公尺及自地面以下達四六○公厘。 五、纜線引出: (一)地下線路與架空線路連接,其露出地面之纜線,應裝設於不會妨礙交通之位置。 (二)若纜線裝設於人員可能觸及之場所或易受損傷之場所者,應採用金屬導線管或金屬導線管防護。 六、回填料: (一)含有大塊岩石、鋪路材料、煤渣、大塊或尖角物料,或腐蝕性材料等,不得作為挖掘後之回填料。 (二)管路或直埋電纜之溝底應平滑搗實,並應於管路或電纜上方覆蓋砂粒、加標示帶,或採其他經設計者確認方法,防護其免遭受外力損傷。 七、水氣會進入而碰觸帶電組件之導線管,其一端或兩端,應予封閉或塞住。 八、纜線引上之地下裝置連接至導線管或其他管槽終端時,應有整套型封塞之套管或終端配件。具有外力保護特性之密封護套,得替代上述套管。

(刪除)

地下配線採用管路或管溝方式施設於可能需承受車輛或其他重物壓力之處者,其管路或管溝應有耐受其壓力之強度。

地下線路用之人孔及手孔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人孔及手孔應堅固能耐受車輛或其他重物之壓力,且有防止浸水結構。 二、人孔及手孔應有排除積水之結構。 三、人孔及手孔不宜設置在爆炸性或易燃性氣體可能侵入之場所。

地下配線裝置之帶電金屬部分、金屬接線箱或接線盒,及電纜金屬被覆層,應依有關規定接地。

導線管裝配於不能檢視之隱蔽處所或建築結構內者,應於部分或全部裝配完成埋設前,由電器承裝業會同建築監工或監造技師負責檢查,作成紀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