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給付
在契約關係中,一方當事人向他方當事人所提出的給付,不符合契約的約定而言。例如:甲和乙簽立買賣契約,約定甲向乙買受蘋果100箱,但乙只交付80箱給甲,乙的交付並不符合契約的約定,就屬不完全給付。契約的一方履行契約有不完全給付的情形,就要對他方負損害賠償等責任。
非常上訴
規定於刑事訴訟法第441條「判決確定後,發見該案件之審判係違背法令者,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得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
更行詰問
證人或鑑定人經聲請傳喚的一造與他造交互詰問完畢以後,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經審判長的許可,可以再次詰問,稱為更行詰問。
傳喚
審判長、受命法官或檢察官命令被告、自訴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於一定的時間、日期到指定的處所應訊。
彰彰明甚
彰、明,都是顯著的意思,「彰彰明甚」就是指事實或道理十分明確、顯著。
二階段理論
二階段理論,也稱為雙階理論,是指某些行政主體與私人間的法律關係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在主管機關與人民間的法律關係,例如經主管機關以行政處分形成,屬公法關係;至於第二階段則是行政機關決定之後「如何」履行的問題,通常是私法關係。【詳請參閱司法院釋字第540號解釋文、解釋理由書,針對人民申請承購(租)國宅或貸款遭主管機關核准(公法關係)及進而與主管機關簽訂買賣、租賃或借貸契約(私法關係)的說明】
公懲
常為「公務員懲戒」之簡稱。公務員之懲戒事項,屬司法權之範圍,現由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理。
當事人主義
當事人主義是指訴訟程序的開啟、進行與結束,由訴訟當事人決定與主導,法官僅為中立的裁判者。特別是關於證據調查程序,須由當事人負責證據的準備與提出,法院不能於當事人聲請調查的證據範圍以外,依職權主動蒐集或調查證據。然因行政訴訟涉及公益,為保障人民權益、維護公益以及貫徹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行政訴訟是採取與當事人主義相對的職權調查主義,依行政訴訟法第125條第1項、第133條及第134條規定,行政法院負有查明事實的義務,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不受當事人事實主張及證據聲請的拘束。
種類之債
指以某種類的不特定而可特定物為給付標的之債。例如在買賣契約中約定由債務人向債權人交付某種品牌、規格的冷氣機或電風扇幾台,或某品種、產地的蔬菜、水果幾斤等,都屬於種類之債。
申告鈴
為了便利人民以言詞告訴、告發或自首特而設致之電鈴,名為「申告鈴」,以備人民隨時可以按鈴向官署申告。通常申告鈴裝置於檢察署大門崗附近,並有標明為「某某法院檢察署申告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