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唆防衛
解釋一:不法侵害可歸咎於防衛者,又稱爲挑撥防衛或挑唆防衛,意指因防衛者有刺激、挑動對方的行爲在先,致使對方發動不法侵害,然後挑撥者再對被挑撥者進行防衛行爲。例如甲意圖傷害乙 所以甲先激怒乙 當乙動手打甲時,甲立即反擊致乙倒地受傷。 解釋二:所謂挑唆防衛指的是,防衛者先以言語或行動挑唆侵害者,使得侵害者產生攻擊意思,然後再對被挑唆的攻擊者實行防衛行為以保護自己。 例如防衛者甲知道乙聽到別人講他之前通姦的事情,就會生氣打人,而甲想假借正當防衛的方式來規避刑事責任,所以甲先對乙大談特談通姦的往事,故意使乙憤怒而出拳打甲,甲一看機不可失,馬上對乙採取正當防衛而打傷乙。甲顯然濫用法律特別給予防衛者的權利,甲是否能夠享受排除犯罪的優惠?針對這個問題,我國最高法院見解一向認為,侵害者乙固然受到挑唆,但他既然自己受不了還要攻擊別人,應該自負其責,所以防衛者甲仍然可以主張完整的正當防衛權利。以上面案例來看,固然甲挑唆乙,但乙受不了別人挑唆,是自己應該負責的事情,甲反擊乙的行為仍可構成正當防衛。
實體審查
1.「發明請求實體審查」是指提出發明專利申請後,任何人如欲知道該發明是否符合專利要件,必須於申請日起3年內提出實體審查申請(亦可於申請時同時申請),若3年內無人請求實體審查,該申請案即視為撤回(專利法第38條規定)。 2.對於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審查其認定事實及適用法律是否違法或不當。
揭櫫
揭示
侵占
沒有正當的權利,卻故意占有別人的東西。
告訴代理人
代理告訴人為訴訟行為之人。
構成要件該當性
檢驗犯罪是否成立的步驟之一。刑罰要處罰一個人,前提是必須這個人的「行為」符合刑罰法律規定的一些特定條件。這些條件又可以分成客觀面與主觀面,如果把這個人的行為加以分析,在主觀的層面(腦子裡在想什麼)符合成立這個罪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殺人故意),在客觀層面(呈現在外,大家都可看到的事實)也符合成立這個罪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殺人的動作、因此,有人死了),那麼就有了構成要件該當性。這時還要檢驗行為是否屬於違法(違法性)、行為人的責任狀態(罪責),如果都有了,就成立犯罪。
職務命令
行政機關中長官對於屬官,就職務上具體事件應如何處理所為的個別指示。公務員依職務命令所為的行為,不受行政罰處罰。但如果明知違法,而未依法定程序向所屬上級公務員陳述意見者,仍須受處罰。
公共用物
提供公眾共同使用的公物,例如道路、廣場、橋樑等。
真實惡意原則
真實惡意原則係指行為人縱不能證明其言論內容為真實,然若能舉出相當證據資料足證其有相當理由確信其言論內容為真實者,因欠缺犯罪故意,即不得遽以誹謗罪相繩。 惟亦有論者認為,真實惡意原則係由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 376 U.S. 254 (1964)所創設,是指官員或公眾人物指控媒體報導涉嫌誹謗或侵害名譽時,必須證明被告「明知其言論不實」(with knowledge the statement was false),或「對於其言論真實與否毫不在意」(with reckless disregard of whether the statement was false or not),是用來限縮(近乎排除)被告對官員或公眾人物誹謗或侵害名譽行為的刑、民事過失責任。再經過一些判例發展,當被告疏於查證的情況已經相當於「蓄意的迴避事實真相」(purposeful avoidance of the truth),才有可能構成真實惡意。
實質舉證責任
指法院基於所調查的證據,對於待證事實的存在與否,如果不能得到確信,則一方當事人最後就要受到不利益判決,這樣的法律上地位,就稱之為實質舉證責任。
院臺法字第 1141030113 號
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 條第 3 項規定,修正及增列第二級毒品之品項及增列第四級毒品先驅原料品項,自 114 年 10 月 31 日生效
法律字第 11403511500 號
公益信託之受託人,既基於信賴關係管理公益信託之財產,自須依信託行為所定意旨,積極實現公益目的,並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親自處理公益信託事務。倘公益信託之契約條款,約定受託人就特定信託財產之管理處分或事務處理,並無裁量決定權限,而僅須依諮詢委員會之指示辦理,即已逾越諮詢委員會之功能與權限,而與公益信託制度之本旨有違
法律字第 11403512580 號
人民申請閱覽或複印者,應視其是否為行政程序進行中之案卷而適用不同之規定,由行政機關視具體個案情況,分別依行政程序法第 46 條、檔案法第 18 條或政府資訊公開法第 18 條等相關規定決定是否提供。又申請閱覽或複印之相關資料其中若包含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2 條第 1 款所規定之「個人資料」者,則尚應適用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規定
法律字第 11403512270 號
財團法人係以從事公益為目的,非不得為營利行為,惟仍應將所得用於公益事業,辦理符合設立目的及捐助章程所定之業務。又財團法人為營利行為,如有依法應辦理營業或稅籍登記者,自仍應依各該相關法規規定辦理
法矯署安字第 11404012880 號
有關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物品辦法相關修正事項之適用說明。各機關應依相關規定,於收容人入機關講習時告知,並於場舍公布或以其他適當方式公開,使收容人知悉
法廉字第 11405003790 號
有關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14 條第 1 項及但書第 3 款「禁止其補助反不利於公共利益且經補助法令主管機關核定同意之補助」適用疑義之說明
法律字第 11403511250 號
依財團法人法規定,監察人尚非民間捐助財團法人之法定應設職位,故民間捐助財團法人得不設置監察人;若設有監察人者,則為捐助章程中應記載之事項
法律字第 11403509240 號
有關無人繼承之民營廣播電視事業股權,依民法第 1185 條歸屬國庫。至於歸屬國庫後應如何處理,是否為避免滋生介入民營廣播、電視事業經營之爭議,而予以變賣或為其他處置,應由權責機關依相關國庫管理法規辦理
法律字第 11403511560 號
被告履行民事損害賠償責任,不影響其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之處罰,至於被告是否履行緩刑負擔,雖影響緩刑宣告是否遭法院撤銷,惟此與行政機關裁處罰鍰時是否予以扣抵係屬二事,仍應視該負擔是否符合法所明定得以扣抵罰鍰之情事
法律字第 11403511470 號
於行政程序進行中,身心障礙者提出合理調整請求,機關得依職權審酌並調整程序進行,是否暫停行政程序,應視行政程序之態樣及是否定有期間之限制,依具體個案情形本於權責審認判斷
法矯署安字第 11404011990 號
法務部矯正署所屬各機關所轄空域均已公告列為禁止區域,如發現遙控無人機未經同意進入禁止區域,應通知轄區警察機關、權管單位取締,以維護矯正機關安全及防範違禁物品流入
法律字第 11403510900 號
董事長辭職、解任或死亡等董事長已「缺位」之情形,應由董事會補選董事長。未及補選董事長前,得由副董事長代理之;無副董事長者,由董事互推一人「暫時」執行董事長職務,以利財團法人業務之推行及改選董事長會議之召開
法律字第 11403511230 號
為落實獎助或捐贈之普遍性原則,財團法人法第 21 條爰訂明財團法人對個別團體、法人或個人所為之獎助或捐贈,除有符合第 2 項除書各款所列情形之一者外,不得超過當年度支出百分之十
法律字第 11403511130 號
財團法人不得自行於章程將董事長之選任列為特別決議事項。財團法人之董事間如無法推選或怠於推選董事長,倘依具體情形已達董事會不為或不能行使職權,致財團法人有受損害之虞時,主管機關應本於監督管理權責向法院聲請選任一人以上之臨時董事,並指定其中一人為臨時董事長,代行董事會及董事長之職權
院台廳民一字第 1140101238 號
法院辦理民事事件,有依民事訴訟法第 249 之 1 第 1 項規定裁罰為訴訟代理人之律師者,宜於裁判確定後,通知該律師所屬律師公會
法律字第 11403508850 號
養子女與本生父母之親子權利義務關係於其被收養期間停止;養子女自收養關係終止時起,回復其本姓,並回復其與本生父母及其親屬間之權利義務。子女已成年者,得變更為父姓或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