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人
在國家及地方自治團體以外,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為執行特定公共事務依法設立的公法人(行政法人法第2條)。行政法人是具有權利能力的一種行政主體,目的在於透過企業經營管理的精神進行運作,並藉由人事財務上的獨立,提升其達成行政任務的效率和品質。 例如: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等。
被害人承諾
加害人侵害被害人,破壞受法律保護的正當利益時,就成立犯罪,但是如果被害人自願放棄被侵害的利益時,因為被害人已經不想要受到保護了,這時刑法沒必要積極地保護他,加害人的行為也不會成立犯罪。這種因為被害人自願放棄受保護利益而讓犯罪不成立的情況,刑法上稱之為被害人同意,這是一個可以排除加害人刑事責任的事由。不過,刑法保護利益的種類很多,如果任何利益都可以自願放棄,有時候反而會帶來困擾,因此刑法區別「不可以自願放棄的利益」與「可以自願放棄的利益」,在這兩種不同情況中,被害人的同意會產生不一樣的法律效果。 第一類是法律不許可被害人自願放棄的利益,這種利益通常很重要,比方說生命或重大的身體利益(五官感知、四肢的完整性、生殖功能等),即使被害人同意加害人殺死他,但考量生命的重要性,刑法禁止個人任意放棄生命,被害人雖然已經放棄生命,仍不會讓加害人無罪,只不過可以轉用比較輕的刑法第275條同意殺人罪處罰,不再用比較重的刑法第271條普通殺人罪。 第二類是法律許可被害人自願放棄的利益,這種利益通常沒那麼重要,例如不甚嚴重的身體侵害,或是個人擁有的動產等,只要被害人真摰地許可加害人侵犯,刑法就要優先尊重被害人意願,不再處罰加害人。例如被害人同意加害人用皮鞭打他,或是被害人同意加害人打碎他的花瓶,被害人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受刑法保護,如果被害人已經同意加害人的侵害行為,加害人就可以依「被害人同意」法則,不構成傷害罪或是毀損罪。必須特別注意,在第二類事例中,若要適用「被害人同意」排除犯罪成立時,必須滿足三個條件:(1)被害人有完整的自由意思,(2)被害人清楚知道自己放棄的利益內容與範圍,(3)加害人在侵害之前,被害人已經表達放棄的意願。一定要同時符合上面三個條件,才能作成有效的「被害人同意」,讓加害人不成立犯罪。
特許規費
行政機關對於特定相對人授與特許權利、或給予行使特許權利時,由該特定相對人所應支付的金錢對價,屬於行政規費之一。 例如:經主管機關登記核准,才能對地面或地下水進行使用收益的水權,或從事開採的礦業權,或從事捕撈或養殖漁業的漁業權等,該取得特許之人則須向主管機關繳交特許規費。
業務上正當行為
有一些行為,雖然在外觀上符合刑法所要處罰的犯罪要件,但是由於這樣的行為是在「正當地」執行「業務」,這些業務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有特殊的正面意義,也有必要性,必須例外地被社會所容許,因此透過刑法規定排除它的違法性,讓從事業務上正當行為的人,不會受到處罰。 業務上正當行為,最常見的類型就是「醫療行為」,例如剛剛提到的醫生為病人開刀截肢,將病人的大腿切除。如果是一般人做這樣的行為,將會構成刑法的重傷罪。但是由於醫生是在執行醫療業務上的手術行為,只要手術符合相關醫療常規以及程序,那麼這個手術行為就是業務上正當行為,也就不會構成犯罪。除了上述的醫療行為之外,新聞記者的採訪行為(侵害他人隱私)、職業運動的競技(在比賽過程中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在理論上也都有適用業務上正當行為來阻卻違法的可能性,但在實際適用上相當嚴格。
假扣押
行政訴訟法有規定「假扣押」制度,是附屬於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所提起之本案訴訟,係為了確保公法上金錢給付請求權日後可以被實現或強制執行,債權人向行政法院聲請暫時地查封債務人的財產,禁止債務人處分財產的1種保全程序(行政訴訟法第293條)。至如海關緝私條例第49條之1第1項、所得稅法第 110 條之 1、稅捐稽徵法第24條第2項、關稅法第48條第2項、廢棄物清理法第71條第1項、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93 條等規定,是行政實體法有關假扣押的特別規定,則與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假扣押制度不同(最高行政法院 103 年9月份第2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
屬地原則
以地域的劃分來界定特定的法律關係應該適用何種法律、或是由哪個法院審判。
土地使用分區
政府將土地劃分成不同類型之使用分區,並規定各分區類型的允許用途。例如依都市計畫法,政府得將土地劃定成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特定專用區等使用區,並限制其用途。
公眾通行權
私人土地在一定要件下,必須提供不特定公眾通行使用,此時公眾對該土地即有公眾通行權。
捐地協議
人民以捐地方式為代價,換取行政機關為特別許可的協議。 例如:修正前「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13條以下、第23條規定,人民申請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時,申請人應捐贈一定比例面積的土地予該管各級政府機關,供作公共設施用地(例如隔離綠帶、保育綠地),作為核准土地變更編定的前提。
特別犧牲理論
國家基於公益目的行使特定公權力,並非對一般人產生影響或限制,而是對特定相對人產生影響或限制,造成特定相對人的財產權受有損失,而該損失與其他一般人相較顯失公平,超出社會責任所應忍受的範圍,形成其個人的特別犧牲,基於平等原則考量,國家應給予該特定相對人合理的補償,以衡平其因此所受的損失。 例如:國家因公共事業的需要而合法徵收特定人民所有土地時,特定人民即因公益而受有特別犧牲,此時國家應在相當期間內給予其合理的徵收補償。
(78)法律字第 16955 號
在前開命令未變更前「金門馬祖地區公有財產管理規則」係因應戰地特殊情況及軍事需要而訂定之單行法規,屬於特別規定,應優先適用。至兩法規中所定公有財產之主管機關、管理機關及非公用不動產之管理機關縱不相同,如無特別規定,似應以金門地區之行政區域劃分界線為準,在適用上並無衝突。惟如行政院變更前開命令將金門地區納入國有財產法之施行區域,則「金門馬祖地區公有財產管理規則」中有關金門地區公有財產管理部分似應不再適用。 二 關於前開來函說明二、 (一) 之2.國有財產法第十三條與金門馬祖地區公有財產管理規則第五十七條規定,兩法規所規範之權責與關係部分:按現行國有財產法之施行區域並不包括金門地區、故「金門馬祖地區公有財產管理規則」第五十七條特別訂定有關縣政府代管之規定。本函說明二所稱行政院前開命令如有變更,則國有財產法第十三條有關委託管理之規定,於金門地區似仍有其適用,惟屆時是否仍依前開規則之規定由縣政府代為管理,宜由主管機關 (財政部) 決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