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in全國法規

臺灣省河川管理規則(新 88.06.30 訂定)第 五 章 防汛與搶險

  • 原始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立法院法學系統
第 五 章 防汛與搶險

防汛期間為每年五月一日至十一月三十日。 在防汛期間縣 (市) 管理機關應輔導鄉 (鎮、市、區) 公所所轄河川範圍,分別組織防汛搶險隊 (以下簡稱搶險隊) ;隊置隊長一人由鄉 (鎮、市、區) 長兼任,副隊長二人,由主管課長及當地警察分駐所、派出所主管兼任,下設通訊、防救、總務三組,並得參酌當地人口及堤防長度分設若干班。各組任務如下: 一、通訊組:負責通訊聯絡災情報告等事宜。 二、防救組:負責河防建造物之巡視,排水門及抽水站之操作管理、防救搶險技術之指導事宜。 三、總務組:負責材枓、運輸、交通、醫護及給養等事宜。

鄉 (鎮、市、區) 公所應於每年三月底前將搶險隊編組完成,造具名冊,報請縣 (市) 管理機關備查。 搶險隊編組完成後,每年度最少應辦理防汛、搶險技術演練一次,演練時,應報請該管縣 (市) 管理機關及通知中央管理機關當地河川局派員指導。

河川堤防、防洪牆、護岸之搶險跨及二鄉 (鎮、市、區) 以上時,由縣 (市) 管理機關指揮;跨及二縣 (市) 以上時,由中央管理機關指揮。遇緊急情況時應由鄉 (鎮、市、區) 公所或縣 (市) 管理機關密切聯繫先行搶險。

搶險人員不足時,得商請鄰近搶險隊或當地軍警協助之。

防汛期間鄉 (鎮、市、區) 公所,應派員並宣導民眾協助巡察轄內河川,發現河防建造物有破裂、損毀等情事,應迅即報請鄉 (鎮、市、區) 公所轉權責單位修繕。

鄉 (鎮、市、區) 公所應於所轄河川流域適當地點,設置廣播器或警鐘,備作水位上漲至警戒線或有危險發生之虞時,召集搶險隊員之用。

縣 (市) 管理機關應沿堤防於每一鄉 (鎮、市、區) 設置防汛搶險器材儲藏所一處以上,中央管河川之地點由縣 (市) 管理機關會同水利處所屬河川局查勘決定。 前項儲藏所應備之搶險工具、材枓及其他用品,應由管理機關摘要購置,分發鄉 (鎮、市、區) 公所妥為保管,並列入交代。

縣 (市) 管理機關或鄉 (鎮、市、區) 公所,為應防汛或美化綠化環境之需要,得發動民眾在水防道路邊維護保留使用地或指定地區種植樹木,所需苗木由縣 (市) 管理機關供應請配。

管理機關應於每年防汛期前完成下列工作: 一、防汛搶險所需之土石料或混凝土塊。 二、防汛搶險所需之各種器材應預為調查登記,搶險時收購。 三、預洽重型機械廠商配合調度。 四、轄區內之防汛搶險計畫及搶險人員之配置。 前項防汛期前工作應併同第十八條之河防檢查時辦理。

縣 (市) 管理機關應於每年四月底前舉行搶險隊防汛、搶險研習會或辦理示範演習。

每一河川重要河段之警戒水位,由管理機關訂定,並公告之。 管理機關應就有關河川警戒注意事項請鄉 (鎮、市、區) 公所廣為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