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tw.news.yahoo.com/遭罵-舔美賣臺-陳時中怒告網友-法院判拘役3天-040334389.html 很少看到政治人物開吉 陳時中也太玻璃心了吧... 有閒心告網友還不如想想怎樣可以更快拿到更多疫苗 一堆人到現在都打不到 他做成這樣還敢吉啊 https://i.imgur.com/LuOH7Z0.png
https://tw.news.yahoo.com/遭罵-舔美賣臺-陳時中怒告網友-法院判拘役3天-040334389.html 很少看到政治人物開吉 陳時中也太玻璃心了吧... 有閒心告網友還不如想想怎樣可以更快拿到更多疫苗 一堆人到現在都打不到 他做成這樣還敢吉啊 https://i.imgur.com/LuOH7Z0.png
https://reurl.cc/95o2RV 今天又確診8個 該不會又再升到三級吧... 司律都已經延期一次 每天在家都讀得心好累 想問大家都打疫苗了嗎?😢😢
你是否曾遇過「徹夜苦讀,一看到題卻腦袋空白、一個字都寫不出來」的狀況? 小弟是一個考上司律,卻誤打誤撞進入補教業的人。老實說,許多學生都遇過這種狀況,因此今天我特來解答是什麼導致這個問題發生,又,如何能避免它發生。 學過≠學會 有個學生曾問過我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感覺自己已學會的單元、概念,卻無法靈活運用在答題上,取得高分呢?」 關於這題,我的回覆是,「學過」不等於「學會」。 你可能會想,兩者有什麼差別? 「學過」和「學會」最大的差別在於輸出品質與頻率。學過者也許能在剛學完後產出高品質的成品,卻無法保證往後每一次輸出,都能與這一次一樣。相反的,其所產出的成品不穩定率極高,時好時壞,而通常學過的時間越久,不良率也會相應地提高。 學會的人則完全相反,產出品質高且穩定,不受學過時間的長短所影響,即便在非常緊張的關鍵時刻,也能保持平常水準發揮。 相信聽完兩者的解釋後,各位可以輕鬆明瞭「學習留存程度」的重要性。所以在學習如何成為「學會者」前,我們要先釐清一件事:學習留存程度最高的方法是哪一個?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learning pyramid),不同的學習方法,對知識的留存程度是不一樣的,有些甚至可以說有著人壤之別。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幾個重點: https://i.imgur.com/hbzcgzE.png 圖片源自網路 (1)用到越多感官,知識留存率越高: 各位可以試著將金字塔中每個行為所會用到的身體部位列出來就會發現,越往下,所涉及的感官越多。而這個部分經我本人實際測試,也是相當準確的。 (2)學完後立刻輸出,成效最好: 金字塔最底端的「實習」、「教導他人」留存率之所以高,是因為抽象具體化,白話文來講,我喜歡將之比喻為「知識從2D轉為4D」。且教別人的過程中,你的記憶同時又進行了一次「再輸入」,所以不易忘記。 此外,我也親自測試了這兩個方式,發現許多同學怕知識傳遞錯誤,教別人之前會更加仔細的去檢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當然,這些也都是記憶再輸入,強化了你的知識留存程度。(所以,千萬不要信那套知識藏私不要教別人的鬼話) 知道以上的兩個提高知識留存程度的方式後,現在我們來談談如何應用它們。 A、上完課立刻總結出重點: 你可能會想說:這跟上課做筆記有什麼差別?差別在於,主動與被動。雖說課堂講授本身是一種被動學習的方式,但你仍能從中掌握部分的主動權,具體作法如下: 上課前,依照教授的課程大綱或進度提出一些自己預設的問題,聽講時,只注意聽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你得先預習,且問的問題要夠多),這麼做可以確保課堂結束後,一定能得到的收穫基本盤。 1.課堂錄音: 錄音檔的大小通常不會超過幾百mb,即使用手機錄也不會站太多內存容量。此外,你還可以將檔案轉為文字稿,方便考前複習。 2.課堂結束後立即統整出總結: 必須承認這點難度蠻高的,新手前幾次基本不太能成功,至少要做個五到十次才能上手,但經過我個人的實際演練(講師也是需要進修的),它的效果是三者裡面最好的。不是說不能課後再做總結,是因為大學生的課堂往往都是連在一起的(除非你大四),基本上你的free time只有放學回宿舍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的腦中衝斥著一整天所上的課,記憶遠不如上課時清晰鮮明,效果就會一定程度的縮減。 好的,剩下的部分有空會再繼續做分享,小弟我要先去備課了!謝謝大家
Hi, I’m back. 今天我們繼續剩下的部分,各位如果有想回饋或指教的部分,也歡迎留言告訴我。 3、考古題做的次數太少: 曾經,我抱持著「全部念完再開始寫題」的心態,拖到最後一個月才開始做考古題,想當然爾,那次落榜了。像我前文提過的,「書,是沒有讀完的一天的」,但考古題不一樣,它每年的題型大同小異,多做幾年你會發現,總是那幾個概念、專有名詞在出現。所以,你要常常做。訓練你直覺性解題的思路邏輯的同時,把基本盤穩穩保住。(當然,考古題也分為基礎題與變化題,這裡講的是基礎題,若你們對變化題有興趣我再另寫一篇。) 4、沒有好好練習申論題: 我在考第一次地特時,申論練習頻率抓一週一次,結果真的上場後,只拿了22分,直接落馬。所以在此,真的要苦口婆心地告訴各位,不要小看申論這個東西,雖只有兩題卻佔單科成績的一半。但當然,這邊也整理兩個常見誤區,讓各位在練習時能更快上手,少走彎路: a. 格式:格式先對,再來求內容好,重點在「能否把對的方向套入正確格式中」。這邊建議各位前期寫練習題的時候如果真的沒有方向,「拿參考書起來看著寫」,照著你羅列出的大標、小標導出後續論述。練習頻率的建議一週至少要三~四次,盡可能把抓考點與關鍵字的能力練得越快越好,因為考場真的沒那麼多時間給你思考(而且你還會緊張),遇到不懂的部分,請務必要找人弄到懂,因為再怎麼看似不起眼的概念,都有可能成為讓你上不了榜的關鍵稻草。 b.直接切入爭點:先想出題目要考的爭點,直接從爭點開始分析。不要把申論題當作文在寫,照搬起承轉合那套。你必須模擬閱卷者的心理,老師要看很多考卷,如果不直接從爭點切入,分數真的甜不起來。(保X的老師當時苦口婆心地告誡我)作答架構也應以實務、通說為主,你自己的主觀論述為輔,不應過度偏於主觀論述。 5、訂正錯誤不確實: 許多兼職考生因為時間少,總愛講求「效益最大化」。書唸過一次後就馬上搶著做題,計算完分數後大概看一下詳解,就跑去唸下一章節,此時就很容易造成顧此失彼、重複犯錯。我對此行為的看法是:「學得快但明顯地基不穩」,若這次你錯的概念下次出在申論題,那就直接爆掉。所以個人推薦的做法是:除了在題本上訂正過一次外,把錯誤的概念或定義記在單字小卡上,白天工作一有空就打開複習,直到最後不用翻開都能直接背出完整概念、定義為止。 不知不覺上下篇加起來寫了快兩千字,著墨的部分比較偏向準備方式。但其實我覺得心態調適對兼職考生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它是支撐你讀書行為的大前提,我身邊不少人兼職考生同學交了大把學費,最後卻因白天工作太忙、毅力不足而選擇半途而廢,當然,這是他們的決定,不容我置喙。可最後在這邊,還是想提醒一下尚在觀望是否要踏上兼職考生之路的各位:兼職考生的路不好走,甚至可說非常蜿蜒崎嶇,但既然選擇了,就要盡最大努力去做。如果做後拼盡全力還是失敗,至少也不會後悔。 你想要的人生最終還是需要靠你自己去爭取,沒有人能幫助你,除了你自己。 願所有尚在努力的兼職考生早日考取心中理想的職等、項目。 我是薇薇安,我們下次見。
昨天寫完文拿給老公看完,他反饋說:「你應該先分享常見錯誤,啊不然人家怎麼訂計畫?」。我想一想覺得蠻有道理的,所以今天,我們先來説說新手兼職考生常犯的一些錯,希望能幫到有需要的人。(以下的坑我全都幫各位踩過了,請不要重蹈覆徹) 沒有確立心態跟報考項目 一開始我花了兩個月才決定要考三等的一般民政,其中理由不外乎「白天工作累」、「懶得研究資料」等藉口。以防各位跟我一樣患有拖延症,在此想先說明確立心態的重要性。 首先,你要先釐清「我考公職,是為了什麼?」這邊建議用手機備忘錄試著列出理由,列出來後開始分析,哪些是對你自己好的,哪些是為了因應家人期待的。記住一件事:「真心覺得是為自己好的,才能堅持的久」,這是我這個過來人給各位的忠告。 接著是報考項目的問題,許多人(包括我自己)一開始看著各大補習班廣告中,密密麻麻的職等、項目、考科等資料,都覺得頭好痛,如果不是為了錢,我現在就想把它關掉(開玩笑)。這時候,你可以評估幾個重點(坊間有很多相關資料,我這邊分享的是自己當初評估的標準): 科目熟悉度:如果你大學唸的科系與考試的科目有重疊,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等於過去已有相關的概念基礎,在起跑線就領先了其他人。 上榜率:這點主要可幫助你了解有多少競爭對手,同時,也可幫助你篩掉那些上榜率過低的項目。 分發地點:有些項目分發的地點很奇葩,如果不想離鄉背井,只希望錢多事少離家近,那你最好提前研究一下這個部分。(某些補習班甚至有「分發說明會」,教你怎樣才能填到最理想的單位裡。) 薪資:重點中的重點,請務必確認,報考的職等與項目符合你的薪資預期。我這邊建議大學有畢業的人請一律以三等為基準,步步高升什麼的,聽聽就好,畢竟同樣都是拼,為什麼不一次就到位呢?(四等在職拼上三等的人都是神仙,請接受我的跪拜) 函授課沒看完 這裡我要告訴各位一個重點,請各位兼職考生(尤其非本科的)務必要記住,那就是:「請一定要完整看過至少一次函授」。為什麼會看不完?理由有兩個,第一,「沒時間」,如果你的答案是這個,那請回去看我上一篇文,裡面有提到制定目標與計畫的方式。非本科的考生本來就沒有專業科目的基礎,因此根本不能用跳著讀的方式(除非你是天才),所以,穩紮穩打的唸法才是不二法門,且要在有限的時間中唸完,制定讀書計劃與待辦事項清單絕對是非常有必要的。 理由二,「函授來的時間太晚了」。這點我同意,通常當年度的函授要到六月底才會釋出完整內容(我這個年代是這樣子,現在也許雲端函授有不同方式),所以我的做法是,買去年的函授。沒錯,的確會有部分內容更新的問題,但大體上來說,差異不會太大,雖然損失了一小部分的內容,卻換來自己學習進度的主控權,我個人是覺得蠻划算的! 我決定分為上、下兩篇來寫,不然篇幅太長了,小編也不太方便轉發,希望我的分享對各位有幫助。
各位好,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個花四年時間,終於在去年上三等一般民政的兼職考生。大學本科唸的是傳播,跟民政可說是八竿子打不著,所以有落榜過兩次的經驗。以下我將根據個人經驗,與大家分享兼職考生打底期的幾個重點。 1、設定階段性目標 這點對於民政這種幾乎全背科的考試可說至關重要,我個人是以「週」為單位來進行設定。兼職考生的時間通常比較零碎,所以階段性目標可依個人狀況調整,我自己在打底期都是安排一天至少看完兩堂專業科目函授,並於隔日上班前兩小時,再看一次昨天範圍的參考書複習,整理出自己的筆記後,確定這週要唸的科目和進度。這邊說一下兼職考生常忽略的重點:複習。許多人都認為設階段性目標是為了督促自己「按部就班」,但事實上,督促自己「複習」可能才是做這件事的主要目的。畢竟「學過」不等於「學會」,今天看過的沒複習、沒內化成你自己的筆記,過兩天就忘了,尤其兼職考生白天還要處理工作上的事,忘記的速度絕對是學生時期的好幾倍(當然,也可能年紀的關係)。 2、養成習慣 讀書的時間盡量固定在每天相同時段、時長統一。不要因為突然熱血沸騰就爆唸到半夜,也不要因為突然彈性疲乏就給自己放假。這跟規律作息的道理一樣,當你的身體習慣了這樣的方式,就能保持那段時間的專注力,念起書自然更有效率。這裡我再提一個重點,當一開始你決定要養成「我在這個時間得唸書」的習慣之時,千萬千萬不要把時間壓得太滿,相反的,你應該以小時去計算「真正能拿來讀書的時間」。這裡有個很簡單的方法,你可以先自問,「我是否能保持一年以上,每天的現在都坐在這念書?」 總結來說,就是不要讓自己太趕、也不要太鬆散。 3、擬定隔日計畫 這有點像是第一點的延伸。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專注力。打個比方,若工作向前推進得順利,你是否會覺得很開心、有成就感?沒錯,這個隔日計畫就是為了讓你持續保有動力,每天在睡前列好明天的待辦事項,隔日按著計劃做,做完再用紅筆劃掉,這個動作會讓你產生滿足感,且讀書時會更加專注。溫馨小建議,不要只列跟唸書相關的計畫,因為兼職考生還要兼顧白天工作,如果沒有同時列出兼職工作的待辦事項,很可能造成顧此失彼(兼職的工作沒完成,得利用下班時間彌補),最後無法按計劃唸書的窘況。 4、設定章節學習時間 兼職考生不像全職考生可以全心投入唸書,因此凡事必須「效率最大化」。所以,必須先評估一個章節自己需要花多久時間去背/理解,然後給自己定一個「比預估時間短一成」的學習時間。為什麼要這樣?強迫專注。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個兼職考生,我沒有時間。」 同理,請善用80/20法則,從歷屆考古題中篩出那些最精華的重點,反覆複習,直到滾瓜爛熟為止。因爲你得有一個認知,那就是:書永遠念不完(推國考聖經這本書,想考公職的都該去看)。不要像我第一年都想著先打底,一股腦在唸書,完全不做題,那真的是非常錯誤的示範。 之後應該會循序漸進的更到我如何上榜的(如果有人想看的話啦),今天先這樣,好久沒寫這麼長的文章,腦細胞快速死亡。
我剛成為全職考生時,沒辦法讀超過三小時的書。 大概讀到兩小時半就會開始精神渙散、唸不進去,這個時候,就得先停下在,去散個步、吃點東西、聽音樂,不然就會渾身不適。 經過約半年的整理,我終於得出問題的癥結:潛意識煩惱。 對,我們的顯意識不會緊跟淺意識的慾望與煩惱。聽起來很難懂?舉個例子吧,你是否有曾在週五晚上告訴自己:「老子現在就是要睡到自然醒」,結果隔天,在鬧鐘沒響的情況下,7:00準時醒來的經歷?沒錯,這就是潛意識的你,沒有真正放鬆。(相信許多國考生都有共鳴) 學習專注當下 針對這個狀況,我有兩個因應對策(嘔心瀝血的親身測試),希望可以拉一把正陷在這兒的你: 不要去想現在的你不能解決的煩惱或慾望: 這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它最常發生在那些第一年沒上,準備拼第二年國考或司律的人身上(例如:我本人)。失敗一次後,你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為了不胡思亂想,便把自己逼得更緊,讀書時間雖然更長了,卻沒有因此感到踏實。相反的,有時甚至很不安(不經意在社群看到生活過得很精彩的朋友動態後)。 對這樣的狀態,我給你的建議是,給自己設立一個期限吧!若在那之前沒有考上,就出場止損,並且在期限內,放手去做!當作現在就是在賽場上與時間拔河,難道你在拔河的時候會一直去想「如果失敗別人會怎麼看我」嗎?不,你會盡100%的力,先贏了再說。 再者,你可以自問,「難道我一直想,問題就會解決嗎?」如果答案是不,那現在就停止吧!(這點對壓力大失眠的問題也很有效)沒錯,你得先給自己打雞血,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能期望世界對你溫柔以待? 從日常就開始練習專注: 我們的習慣是由持續、長期的行為累積而成。重複這些行為的片段積存於潛意識記憶,當未來又遇到類似的狀況,身體就會帶入過去的行為模式。 對,「專注力」也能透過重複練習,內化成潛意識。 你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練習,一次專注在一件事上。例如:吃飯的時候,專注在食物的外觀、味道甚至咀嚼的口感上(別再看手機了);與人談話時,集中在對方講話的內容、表情、肢體語言上;前往圖書館或讀書室時,你甚至也可以專注觀察自己走路的方式,腳掌與路面接觸的過程、步伐的長短與頻率,這些事情看起來很瑣碎無味,但相信我,只要堅持實作超過一週,專注力將得到顯著的提升,同時,你也會驚喜地發現,情緒穩定很多、雜念變少了。 不要小看憤怒 「憤怒」這個情緒的煩惱是最讓我無法保持專注力的。 在兩年全職考生的期間,我大概遇到約5次左右特別生氣的情緒,但每一次,印象都特別深刻。 首先情緒來臨的當下,你很難轉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此時此刻,它佔滿了你大腦的所有的CPU,你必須等到它過去了,才能去做別的。但此時,新的問題又來了,發怒完後,你會覺得很疲憊,不要說專不專注,連「想做某件事的動力」都喪失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發怒這個情緒不單會傷害對方,同時也在傷害產生這個情緒的你。就是殺敵1000,自損800的概念。 還記得剛剛提到的「習慣會成為潛意識一部分」嗎?同理,若常發怒,那潛意識也會沿用過去的習慣,未來遇到不順的事,你又會陷入同樣的惡性循環。長時間維持這樣的狀態,不僅無法獲得專注力,對身體健康也會造成莫大的影響。 所以在此奉勸所有的考生,備考期間務必保持穩定平靜的心理狀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擁有並保持良好的專注力。 下一篇我們來說說「工作專注力」。不知不覺篇幅又變得有點長了,希望各位不要介意,如果大家有其他培養專注力的方式,也歡迎於留言處跟我分享。
繼上一片篇在IG得到大家厚愛後,很快又收到小編的邀稿。所以我又來了!今天我們來討論另一個大家都想擁有的能力——「保持專注力」。 首先老樣子,問問各位,你最近一次感受到自己非常專注在某事物上,是什麼時候? 1、2、3 這個問題我問過身邊數十個好友,總結出的答案真是驚奇的一致,那就是——「當你希望自己的才能或專長得以發揮且達成所期望的目標之時」。我知道這句有點長,反覆讀個幾次,再想想你自己的狀況,有沒有發現,不管是在休閒娛樂、工作又或者學習上,這句話都驚人的相符? 沒錯,即便是一場球賽、遊戲,仔細回想、分析後你也會發現,每個專注行為的背後,都隱含著「自我實現」的目標。 如何控制「專注力」? 作為一個曾為兩年全職考生的人,常常遇到一個很幹的狀況,那就是「我想唸書,卻一個字都念不下去」。相信在場的各位也多少有過這種經歷,在此,我給各位一個建議,先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狀況。通常會這樣,有兩個可能,第一,你沒有真的下定決心,第二,情緒不穩定。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你一定會想說,不對欸,我都已經起的七早八早到外面讀書,怎麼可能會「沒有下決心」?先別激動,這裡的「沒下定決心」是指「潛意識跟顯意識兩者對同一事物的認知不一」,拿讀書來說,顯意識的你認為它重要,影響自己未來的職涯發展,但潛意識的你,其實內心深處可能並沒有那麼想要這個藉由讀書所帶來的「成果」。(每個人情況不一,我這邊舉的例是自己剛開始全職考生的時的狀況) 第二,情緒不穩定。OK,先來定義一下何為「穩定」,所謂穩定,指的是情緒在「中間值」,即不偏向任何一方的中立狀態。考生(尤其全職考生)之所以無法專注,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沈浸在挫敗、壓力、焦慮等負面情緒中,在這樣的狀態下,是沒辦法真正獲得「專注」的,想當然,讀書效率也很差。因此,想維持專注力時,你必須屏棄這些正反兩面的情緒,保持既不開心也不難過、中立且安定的感受。 怎麼解放情緒? 在長達兩年全職考生過程中,我總結出兩個方式,讓自己的情緒能夠得到釋放,以下分享給大家,如果你也有其他好的方式,歡迎在底下跟我分享、交流。 釐清負面情緒的原因:就像解題一樣,先解構出概念,才能寫出完整的答案。通常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很單一,不是同儕就是家人的話(或者社群動態),這時候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試圖扭轉想法」、「勇於接受失敗」,我知道聽起來很雞湯,但做起來也真的是很有用(叔叔是過來人)!實際做法大概是你可以用一張A4紙,把所有擔心、焦慮的點寫出來,再換一個顏色的筆寫出能夠怎麼改變、或者你希望怎麼做。到最後你可能會發現,狀況根本沒那麼糟!是你自己把它想得很糟,自始至終,你要過的都是自己心裡那關。 想像自己上榜的畫面:先不要急著砲我,這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我們的潛意識無法區分想像與現實,因此對你想像出來的畫面、景象,它會照單全收,且對維穩情緒同樣很有幫助。 今天先分享到這邊,明天再繼續分享練習專注力的練習方式,篇幅不小心有點長,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嗨~又是我,上次寫完之後躺在床上,又突然想到好多可以講的,所以今天決定又來開一次副本,希望各位不要嫌煩(霸脫 首先說說追蹤自媒體的好處,個人最有感的就是,可以看到你學習的知識實際應用在現實世界中的樣子,而且社群貼文通常篇幅不會太長,3~5分鐘就可以看完一個案例,輕鬆為自己增加新知,整個賺爆!所以現在趕快來分享我個人平時有在追蹤的6個法律相關自媒體,各位學弟妹們可依自己的喜好來挑選,另外,如果大家有推薦的優秀自媒體也歡迎在留言區補充唷! 1、法律百科: 這是一個非營利的自媒體,我從高中就追蹤至今,真心敬佩他們的理念,這邊引用一下官網描述: 「鼓勵所有人提問、法律人貢獻內容,成果無償與眾人共享,讓知識自由傳遞。」 他們主要提供提供平台,一方面讓一般民眾可以上去發問自己遇到的生活法律問題(我自己問過車禍相關問題),一方面也開放法律人上平台回答這些問題,並且這一切都是免費的!我覺得好處在於,你可以上去瀏覽前人發問的問題,因為都是他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非常真實!且上面前輩們的回答架構也都蠻適合新生參考的,讓你短時間內獲得大進步!超推~ 2、法律白話文運動: 這個自媒體的知名度應該是今天6個裡面最高的,由一群期待台灣擁有法律專業媒體的法律人所組成。我認為這個自媒體最棒的點在於「時事議題更新速度」,真的不誇張,幾乎是跟新聞媒體做到同步(大家可以參考前段時間奧運的議題發文),有夠快!而且分段、下標及篇幅都十分恰到好處,不會太艱澀,也不會太淺,對法律人可說是一大寶藏!而且他們的Podcast也做得很好!(怒推坑~你各位快追蹤rrr) 3、一分鐘法律教室(一起讀判決): 這是一個分享判決、論文跟其他法律訊息的平台,我個人很喜歡他下小標的方式,會清楚的告訴你涉及的概念、立法緣由及結果等...,有時候還會探討一下司律考試的題目,整個就很實用對吧?但這邊還是小mur mur一下,這平台的文章比較多在講憲法跟刑事,其他資料就相對比較少,但對新鮮人來說,我覺得很可以了! 4、司法院IG: 司法院的調性我個人蠻喜歡的!它跟前面幾個比較不一樣的點在敘事風格,小編會以梗圖、較有趣的方式(大比鳥那篇)切入問題的法律層面,算是比較輕量型的法律自媒體,算是可以讓各位輕鬆一下的好去處(? 5、法律好朋友: 這個自媒體是我剛上大學時發現的,官網長得雖然走點像內容農場(霸脫不要吉我,但文章的易讀性蠻高的,也很生活化!適合高中生跟剛上大學的法律系新生,但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他更新的頻率沒有上述其他家高,大多數文章都是2018~2019年的,如果會介意的小夥伴可以自行斟酌。 6、法操 Follaw: 這家是我私心最愛的自媒體,它的特點在於會討論電影、書籍的法律層面議題(我之前都會看完再去找書看,如果是愛看電影的小夥伴,真心推薦!還有個系列叫做「不務正業的法律人」,壞介紹一些有名的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的思想、出生與法律相關的部分,蠻有趣的!
因為讀到109的行政法(課本較舊⋯) 內容有提到公平交易法及衛星廣播電視法,人民若不服其行政處分,可直接適用行政訴訟程序,想請問各位前輩:中選會也是如此嗎?還是尚未修改呢? 謝謝!祝各位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