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責任能力
解釋一:被告能夠負擔刑責的能力。例如未滿14歲人無刑事責任能力,依法不罰。太年輕或太老的人責任能力能力較低,可以減輕刑罰;或是生理狀態,同時是聾子又是啞巴的聽說能力較低,依法亦可以減輕其責任。 解釋二:當犯罪行為發生時,除考慮客觀上的損害之外,還要考慮行為人內心是否具有可譴責的主觀情況。必須是行為人基於自由意志而行動,且能夠瞭解並意識到他做的事情是否違法時,才能對之加以處罰,他才會有責任。行為人具有這樣理解、控制的能力,就叫做責任能力。由於現代刑法採取責任主義(或稱罪責原則),即學理上所說的「無責任即無犯罪」、「無責任即無刑罰」。要讓一個人承擔刑事責任前,必須先確認他有責任能力。否則縱使違反法律,造成侵害,行為人也不會有責任。既然沒有責任,便不會有刑罰,最多只能施以保安處分。 年齡與責任能力:刑法第18條規定了年齡與責任能力的關係。如果行為人未滿十四歲,因為行為人不具有責任能力,不能課以刑罰;至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以及滿八十歲之人,則有部分的責任能力,得減輕其刑。 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與責任能力:如果行為人因為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導致辨識行為是否違法的能力或基於這個辨識控制自己行為能力喪失或減弱時,按照前述責任主義的想法,也不能要求行為人負完全責任。因此刑法第19條規定,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予處罰(第一項)。至於如果只是造成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的時候,則可以減輕其刑(第二項)。二者程度有所差別,效果也不同。並非患有精神疾病或心智缺陷的人就可以適用本條。必須是行為人已患有疾病而導致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而且為犯罪行為時,因爲這項疾病影響到行為的識別能力與控制能力,才會影響到責任能力的認定。 陰啞人與責任能力:刑法20條認為瘖啞人僅有部分之責任能力,得減輕其刑。實務見解認為對於從小失去聽覺與語能之人,才能適用。過去因為這類的人沒有接受過充分的教育,法律推定其識別能力與控制能力較一般人弱,因此有本條規定。
加重結果犯
解釋一:指行為人以犯輕罪之意思,實施犯罪行為,但卻發生行為人主觀上所不能預知之重罪結果。對於此種情形,刑法將輕罪之基本犯罪與重罪之結果相結合,而成為另一獨立規定,並科以較重之刑罰。例如:行為人以傷害被害人之故意,持刀刺傷被害人,但因被害人未能及時就醫,最後卻因流血過多致死,因而論以傷害致死罪。 解釋二:或稱「結果加重犯」,這種犯罪指的是:犯罪人出於故意,想要實行原先計劃好的犯罪行為,但在實行原計劃犯罪的過程中,竟然意外造成被害人死亡或重傷害的加重結果,如果原計劃犯罪的相關法條中,對於另外引起被害人死亡或重傷有特別加重的規定,犯罪人就會另行構成結果加重犯,亦可處以相當重的刑事責任。 比方甲在佈滿尖銳石塊的地方,為了教訓出言不遜的乙,故意打極其瘦弱的乙耳光,沒想到乙被打耳光後,竟然跌倒,頭部撞上地面尖銳的石頭而立即死亡;在這個案例中,甲心裡只想打乙,不想害死乙,打乙的動作卻意外造成死亡結果,雖然甲沒有殺人故意,但因為甲在佈滿尖石處打乙耳光,乙很可能被打到跌倒,地上又有足以致命的尖銳石塊,乙的頭部也很可能撞上這些尖銳石塊而發生死亡結果,依據這些推論,可以認為乙的死亡與甲打人耳光的行為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係,甲可以構成結果加重犯,並論以傷害致死罪。
供犯罪所用之物
刑法第38條第2項規定供犯罪所用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者,得沒收之,旨在藉由剝奪所有,以預防並遏止犯罪,而由法官審酌個案情節決定有無沒收必要。所謂供犯罪所用之物,指對犯罪具有促成、推進或減少阻礙效果,而於犯罪實行有直接關係之物,如持刀殺人之刀。
否認子女之訴
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由夫以外的其他人受胎而生的子女,依法仍推定為夫的婚生子女,與真實血統有違,故賦予夫或妻有否認權,自知悉該子女非為婚生子女的時候起2年內,向法院起訴請求該子女為非婚生子女,該等訴訟即為否認子女之訴。由夫起訴者,以妻及子女為共同被告,由妻起訴者,以夫及子女為共同被告,妻或夫死亡者,以子女為被告。應為被告的人均已死亡者,以檢察官為被告。
事中共同正犯
大部分犯罪的完成,除了可以由一個人加以實現外,也可以是透過二個人以上來共同完成。如果二個人以上,為了共同實現某種犯罪行為,而一起策劃、謀議(即主觀要件上要有「犯意聯絡」),並分擔行為的全部或一部實行,或推由他人實行(即客觀要件上要有「行為分擔」),彼此互相依賴、補充他人實行的行為或成果,而共同完成犯罪,即稱之為「共同正犯」。然而,共同正犯的犯意聯絡,並不限於事前為之,即使是在行為時才有共同犯意之聯絡,也可以成立共同正犯,這種前行為人已經著手於犯罪之實行後,後行為人中途與前行為人取得意思聯絡而參與實行行為的情形,就稱之為「事中共同正犯」,學理上也稱之為「相續的共同正犯」或「承繼的共同正犯」。
形式證據力
文書係由制作名義人作成。原則上公文書推定具有形式證據力,亦即否認公文書為真正者,應提出反證推翻其真正(民事訴訟法第355條), 至於私文書則應由擧證人證明其為真正(民事訴訟法第357條)。然而,文書具有形式證據力,未必有實質上證據力(指文書所記載之內容,有證明應證事實之價值,足供法院作為判斷的依據),是否具有實質證據力,仍應由法院根據個案事實和經驗法則,依自由心證判斷之。
幽靈抗辯
幽靈抗辯,是指被告在刑事訴訟中針對檢察官的有罪指控,故意將犯罪行為推卸給已死亡的人,或是捏造實際上不存在的人,使法院無從讓被告與該死亡或不存在的人對質,難以查證被告辯解的真實性,企圖藉此達到減輕或者免除刑事責任的抗辯手段。
反證
指為推翻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而提出的證據。例如:甲主張乙於某日向其借款10萬元,起訴請求乙返還借款,但乙否認曾向甲借款,並稱甲當天交給他的10萬元,是甲贈與的款項而不是借款,並且提出甲親筆所寫同意贈與乙10萬元的字條,該字條就是乙拿來推翻甲主張乙曾經向他借款事實的反證。
權利失效原則
所謂權利失效,係源自公法上誠實信用原則之制度,指實體法或程序法上之權利人,於其權利成立或屆至清償期後,因可歸責於己之事由,經過長時間而不行使,義務人依其狀況得推論其已放棄權利之行使,而有積極之處分行為,以致權利人再行使權利時,對相對人造成不可期待之重大損害者,認該權利雖未消滅,亦不得再行使。惟行政法上之權利失效非法律所明文,即使予以承認,適用時亦應從嚴為之(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518號判決意旨參照)。
類推禁止
解釋一:有些法律領域,尤其是涉及刑罰的法律,法律明文規定什麼樣的情形必須處罰,那麼就要完全符合規定時才能夠處罰。如果沒有完全符合時,即使性質雷同,也不可以直接適用那個規定。這就是所謂的類推禁止。 解釋二:類推適用就是所謂的「比附援引」,也就是說「類似」事件以「類似」的方式處理。這個原則是基於民事案件多元且複雜,所以給予法官在考量相類似案件,在判決時透過法條效果的延伸或擴張的方式加以處理,以解決多元且複雜的民事紛爭。反之,刑法非常重視人權保障,且必須符合罪刑法定主義的規定,如果容許刑法可以比附援引,針對事前沒有規範的行為,援引類似的規定加以處罰,將使人民陷於對自己行為的後果無法預測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