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in全國法規

提審法

  • 異動日期:103 年 01 月 07 日。原始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立法院法學系統
  • ※如已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公告變更管轄或停止辦理業務之法規條文,請詳見沿革
  • 法規類別:司法 > 院本部 > 刑事目
  1. 人民被法院以外之任何機關逮捕拘禁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逮捕、拘禁地之地方法院聲請提審。但其他法律規定得聲請即時由法院審查者,依其規定。
  2. 前項聲請及第十條抗告,免徵費用。
  1. 人民被逮捕拘禁時,逮捕、拘禁之機關應即將逮捕、拘禁之原因、時間、地點及得依本法聲請提審之意旨,以書面告知本人及其指定之親友,至遲不得逾二十四小時。
  2. 本人或其親友亦得請求為前項之告知。
  3. 本人或其親友不通曉國語者,第一項之書面應附記其所理解之語文;有不能附記之情形者,應另以其所理解之語文告知之。
  1. 聲請提審應以書狀或言詞陳明下列事項: 一、聲請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及住所居所;他人為聲請時,並應記載被逮捕拘禁人之姓名、性別或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 二、已知逮捕、拘禁之原因、時間及地點。 三、逮捕、拘禁之機關或其執行人員之姓名。 四、受聲請之法院。 五、聲請之年、月、日。
  2. 前項情形,以言詞陳明者,應由書記官製作筆錄。
  3. 第一項聲請程式有欠缺者,法院應依職權查明。

地方法院受理提審之聲請後,依聲請提審意旨所述事實之性質,定其事務分配,其辦法由司法院定之。

  1. 受聲請法院,於繫屬後二十四小時內,應向逮捕拘禁之機關發提審票,並即通知該機關之直接上級機關。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以裁定駁回之: 一、經法院逮捕、拘禁。 二、依其他法律規定得聲請即時由法院審查。 三、被逮捕、拘禁人已回復自由。 四、被逮捕、拘禁人已死亡。 五、經法院裁判而剝奪人身自由。 六、無逮捕、拘禁之事實。
  2. 受聲請法院,不得以無管轄權而裁定駁回之。
  1. 提審票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逮捕拘禁之機關及其所在地。 二、被逮捕、拘禁人之姓名、性別或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 三、發提審票之法院。 四、應解交之法院。 五、發提審票之年、月、日。
  2. 提審票應以正本送達逮捕、拘禁之機關,並副知聲請人及被逮捕、拘禁人;發提審票之法院與應解交之法院同一者,提審票正本應連同提審卷宗併送應解交之法院。
  3. 提審票、提審卷宗於必要時,得以電傳文件、傳真或其他電子文件代之。
  1. 逮捕拘禁之機關,應於收受提審票後,二十四小時內將被逮捕、拘禁人解交;如在收受提審票前已將該人移送他機關者,應即回復發提審票之法院,並即將該提審票轉送受移送之機關,由該機關於二十四小時內逕行解交;如法院自行迎提者,應立即交出。
  2. 前項情形,因特殊情況致解交或迎提困難,被逮捕、拘禁人所在與法院間有聲音及影像相互傳送之設備而得直接訊問,經法院認為適當者,得以該設備訊問,逮捕、拘禁之機關免予解交。
  3. 逮捕、拘禁之機關,在收受提審票前,被逮捕、拘禁人已回復自由或死亡者,應將其事由速即回復發提審票之法院。
  4. 第二項之視訊過程,應全程錄音錄影。
  1. 法院審查逮捕拘禁之合法性,應就逮捕、拘禁之法律依據、原因及程序為之。
  2. 前項審查,應予聲請人、被逮捕、拘禁人及逮捕、拘禁之機關到場陳述意見之機會。必要時,並得通知相關第三人到場陳述意見。
  3. 法院關於提審聲請之處理,除本法規定外,準用其他相關法律規定之程序。
  1. 法院審查後,認為不應逮捕拘禁者,應即裁定釋放;認為應予逮捕、拘禁者,以裁定駁回之,並將被逮捕、拘禁人解返原解交之機關。
  2. 前項釋放之裁定,不得聲明不服
  1. 聲請人或受裁定人不服駁回聲請之裁定者,得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以書狀敘明理由,抗告於直接上級法院。
  2. 抗告法院認為抗告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認為抗告有理由者,應以裁定將原裁定撤銷,並即釋放被逮捕拘禁人。
  3. 前項裁定,不得再抗告
  1. 逮捕拘禁機關之人員,違反第二條第一項之規定者,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
  2. 逮捕、拘禁機關之人員,違反第七條第一項之規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

本法自公布後六個月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