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次修法
第
35
次修法
第
34
次修法
第
33
次修法
第
32
次修法
第
31
次修法
第
30
次修法
第
29
次修法
第
28
次修法
第
27
次修法
第
26
次修法
第
25
次修法
第
24
次修法
第
23
次修法
第
22
次修法
第
21
次修法
第
20
次修法
第
19
次修法
第
18
次修法
第
17
次修法
第
16
次修法
第
15
次修法
第
14
次修法
第
13
次修法
第
12
次修法
第
11
次修法
第
10
次修法
第
9
次修法
第
8
次修法
第
7
次修法
第
6
次修法
第
5
次修法
第
4
次修法
第
3
次修法
第
2
次修法
第
1
次修法
第 20 次修法(101.06.05)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六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10100131571 號令修正公布第 172-1 條條文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二十五日行政院院臺規字第 1010134960 號公告第 12 條所列屬「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之權責事項,自一百零一年七月一日起改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管轄
異動條文 新舊條文對照詳細解說
第 172-1 條
新
保險業於主管機關監管、接管或勒令停業清理時,其董(理)事、監察人(監事)、經理人或其他職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拒絕將保險業業務財務有關之帳冊、文件、印章及財產等列表移交予監管人、接管人或清理人或不為全部移交。 二、隱匿或毀損與業務有關之帳冊、隱匿或毀棄該保險業之財產,或為其他不利於債權人之處分。 三、捏造債務,或承認不真實之債務。 四、無故拒絕監管人、接管人或清理人之詢問,或對其詢問為虛偽之答復,致影響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之權益者。
歷史法規
- 第 36 次修法(114.06.18)
- 第 35 次修法(111.11.29)
- 第 34 次修法(110.05.25)
- 第 33 次修法(109.06.09)
- 第 32 次修法(108.01.15)
- 第 31 次修法(107.06.12)
- 第 30 次修法(107.06.05)
- 第 29 次修法(107.05.22)
- 第 28 次修法(107.04.24)
- 第 27 次修法(107.01.30)
- 第 26 次修法(105.12.27)
- 第 25 次修法(105.11.08)
- 第 24 次修法(105.06.07)
- 第 23 次修法(104.02.03)
- 第 22 次修法(103.06.03)
- 第 21 次修法(103.01.07)
- 第 20 次修法(101.06.05)
- 第 19 次修法(100.11.29)
- 第 18 次修法(100.06.28)
- 第 17 次修法(99.12.07)
- 第 16 次修法(99.01.31)
- 第 15 次修法(96.07.17)
- 第 14 次修法(96.01.09)
- 第 13 次修法(95.05.29)
- 第 12 次修法(94.05.17)
- 第 11 次修法(93.02.03)
- 第 10 次修法(92.01.21)
- 第 9 次修法(90.07.08)
- 第 8 次修法(86.10.28)
- 第 7 次修法(86.05.27)
- 第 6 次修法(81.04.19)
- 第 5 次修法(81.02.25)
- 第 4 次修法(63.11.29)
- 第 3 次修法(52.09.01)
- 第 2 次修法(26.01.10)
- 第 1 次修法(1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