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規範理論
1. 法律雖是為公共利益或一般國民福祉而設,但綜合判斷法律的整體結構、適用對象、所欲產生的規範效果及社會發展因素後,可得知法律也有保障特定人的意旨時,該個人即可主張享有某種權利或法律上利益,而可透過司法加以救濟。保護規範理論就是探求人民有無應受保障的權利或法律上利益的解釋方法。 2. 法律雖然是為公共利益或一般國民福祉而設的規定,但就法律的整體結構、適用對象、所想要產生的規範效果及社會發展因素等綜合判斷,可得知也有保障特定人的意旨時,該法律就屬於保護該特定人的規範。以行政處分來說,第三人雖然不是處分的相對人,但作成處分所依據的法律如果也具有保障該第三人的意旨時,第三人具體主張其權益因該處分受損害,而為該處分的利害關係人,即應准許其依法請求救濟(請參考本院釋字第469號解釋理由書)。
既遂
「既遂」指得是刑法犯罪成立要件全部滿足的情況,包括每個條文中要求的犯罪人資格、犯罪行為、因果關係、犯罪結果、犯罪情狀 與犯罪的主觀要件(例如故意、過失)等,當這些要素都滿足時,可以論以行為人「既遂犯」的刑事責任。 要成立既遂犯,必須完全滿足法條所規定的所有構成要件。特別是,若構成要件中有要求特定的犯罪結果,則光是有行為還不能成立既遂犯,必須該行為造成法條上所要求的結果,才能成立。附帶一提,犯罪結果又可分為實害結果與危險結果,實害結果通常指被害人已經發生實際損害,而危險結果指被害人尚未實際受害,但有可能面臨損害。不管是實害結果還是危險結果,都是結果犯。
從新原則
即不論法律如何變更修正,一律適用裁判時的新法處斷。例如:保安處分乃為防衛社會及矯治犯人而設立之社會保安措施,為符合實際需要,故應適用新法,毋庸比較新舊法孰對行為人有利,而例外地適用新法。因此,修正前刑法第2條第2項明定:「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但是保安處分亦可能拘束行為人之自由而與刑罰中之自由刑相近,因此新刑法第2條第2項修正為「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亦即對於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如強制工作),仍適用刑法第1條及第2條第1項之規定,適用行為時之法律,即禁止對於不利於受處分人之規定有溯及既往之效力。
稍嫌速斷
太快下結論的意思,這通常是用在表達「並不同意其判斷」的委婉用語。
危險負擔移轉
指契約標的毀損或滅失的危險,在當事人間發生移轉。例如:甲向乙購車,關於在交車時就已經存在的瑕疵,甲收受車輛後仍可向乙行使權利;但如果乙交車後,該車因颱風泡車零件損壞時,因乙已經將危險負擔移轉給甲,甲不能請求乙退款或降價。
共同財產制
如果夫妻在結婚之後,決定二人的財產及所得(也可以只限定勞力所得)都要合併成共有,那麼就要到法院登記處去登記為夫妻共同財產制。 一旦登記了,除了少部分個人專用物品、職業專用物品、或是別人特別書面聲明送給夫妻一方的財產之外,其他財產都是夫妻共有,債務也是共同負擔。
另案
在司法實務上,指稱法院所承辦的系爭案件為「本案」,而法院所承辦本案以外的案件,就是「另案」。例如,另案審理,係指本案以外案件的審理;另案偵查,係指本案以外案件的偵查;另案扣押,係指就本案扣押物以外之物所為的扣押。
降級
「降級」依公務員懲戒法第9條第1項第5款規定,為該法所定公務員懲戒處分之一種,依同法第15條規定:「(第1項)降級,依受懲戒人現職之俸(薪)級降一級或二級改敘;自改敘之日起,二年內不得晉敘、陞任或遷調主管職務。(第2項)受降級處分而無級可降者,按每級差額,減其月俸(薪);其期間為二年。」
佯與
假裝與
定讞
一、原解釋內容不專用於行政法系。 二、無修改意見。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11 年度 審簡 字第 2603 號刑事判決
上列被告等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0年度偵字第27819號、111年度偵緝字第360號、111年度偵緝字第361號、111年度偵緝字第362號、111年度偵緝字第363號、111年度偵緝字第364號)、追加起訴(110年度偵字第201號、110年度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