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in全國法規

商業事件審理法第 一 章 總則

  • 原始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立法院法學系統
第 一 章 總則

為迅速、妥適、專業處理重大商業紛爭,健全公司治理,提升經商環境,以促進經濟發展,特制定本法。

  1. 本法所稱商業法院,指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所稱商業事件,分為商業訴訟事件及商業非訟事件,由商業法院之商業法庭處理之。
  2. 商業訴訟事件指下列各款事件: 一、公司負責人因執行業務,與公司所生民事上權利義務之爭議,其訴訟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 二、因下列事件所生民事上權利義務之爭議,且訴訟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 (一)證券交易法之有價證券詐欺、財務報告或財務業務文件不實、未交付公開說明書、公開說明書不實、違法公開收購、操縱市場、短線交易、內線交易、不合營業常規交易、違法貸款或提供擔保。 (二)期貨交易法之操縱市場、內線交易、期貨交易詐欺、公開說明書不實、未交付公開說明書。 (三)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之虛偽、詐欺、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行為、公開說明書不實、未交付公開說明書。 (四)不動產證券化條例之公開說明書或投資說明書不實、未依規定提供公開說明書或投資說明書。 (五)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之公開說明書或投資說明書不實、未依規定提供公開說明書或投資說明書。 三、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股東基於股東身分行使股東權利,對公司、公司負責人所生民事上權利義務之爭議事件,及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機構依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規定,訴請法院裁判解任公司之董事或監察人事件。 四、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股東會或董事會決議效力之爭議事件。 五、與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具有控制或從屬關係,且公司資本額在新臺幣五億元以上之公開發行股票公司股東會或董事會決議效力之爭議事件。 六、因公司法證券交易法期貨交易法銀行法企業併購法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不動產證券化條例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信託法票券金融管理法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所生民事法律關係之爭議,其訴訟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經雙方當事人以書面合意由商業法院管轄之民事事件。 七、其他依法律規定或經司法院指定由商業法院管轄之商業訴訟事件。
  3. 商業非訟事件指下列各款事件: 一、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裁定收買股份價格事件。 二、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依公司法規定聲請選任臨時管理人、選派檢查人,及其解任事件。 三、其他依法律規定或經司法院指定由商業法院管轄之商業非訟事件。
  4. 與第二項事件相牽連之民事訴訟事件,得與其合併起訴,或於其訴訟繫屬中為追加或提起反訴。但專屬於其他法院管轄者,不得為之。
  5. 第二項所定數額,司法院得因情勢需要,以命令調整之。
  1. 商業事件,專屬商業法院管轄,且不因請求之減縮或其他變更而受影響。
  2. 於刑事訴訟程序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屬前條第二項之商業訴訟事件者,刑事法院除自為裁判外,應裁定移送商業法院,不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五百零三條第一項但書及第五百零四條第一項前段關於管轄之規定。
  1. 商業法院認事件不合第二條所定商業事件者,應依職權或依聲請裁定移送於其管轄地方法院;受移送之法院受其羈束。
  2. 前項裁定之理由,得僅記載其要領。
  3. 商業法院為第一項裁定前,應使當事人或關係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但法院認為不適當者,不在此限。
  4. 對於第一項裁定,不得聲明不服
  5. 第一項事件,受移送之法院為裁判後,上級法院不得以其違背專屬管轄為由廢棄原裁判。
  1. 普通法院認其所受理事件之全部或一部屬本法之商業事件而無管轄權者,應依職權或依聲請裁定移送商業法院。因訴之變更、追加或提起反訴,致其訴之全部或一部,屬第二條第二項商業訴訟事件者,他造得聲請裁定移送商業法院。
  2. 前項情形如經普通法院為本案終局裁判者,不得再行移送。
  3. 移送之聲請被駁回者,不得聲明不服
  4. 普通法院為第一項裁定前,應使當事人或關係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但法院認為不適當者,不在此限。
  5. 移送之裁定確定時,商業法院受其羈束,不得以該事件更移送於他法院。
  6. 普通法院已就商業事件為本案終局裁判後,上級法院不得以其違背專屬管轄為由廢棄原裁判
  1. 當事人或關係人應委任律師為程序代理人。但當事人、關係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2. 當事人或關係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當事人、關係人為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商業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前項之程序代理人。
  3. 當事人或關係人無資力委任程序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規定,聲請法院為之選任律師為其程序代理人。
  1. 商業事件,除別有規定外,應由程序代理人為程序行為。
  2. 當事人或關係人未依前條規定委任程序代理人,或雖依前條第二項規定委任,法院認為不適當者,應先定期命補正。
  3. 聲請人、原告、上訴人抗告人逾期未補正亦未依前條第三項為聲請選任律師為其程序代理人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其聲請、起訴上訴抗告。以起訴視為調解之聲請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其起訴。
  4. 當事人或關係人依第二項規定補正者,其程序行為經程序代理人追認,溯及於行為時發生效力。但逾期補正者,不在此限。
  1. 程序代理人得偕同當事人或關係人期日到場,經審判長或調解法官許可後,當事人或關係人得以言詞為陳述。
  2. 前項情形,當事人或關係人得自為下列程序行為: 一、自認。 二、成立和解或調解。 三、撤回起訴或聲請。 四、撤回上訴抗告
  1. 前三條規定,於參加人或參與人準用之。
  2. 參加人或參與人律師之酬金,不計入訴訟或程序費用。
  1. 第六條第三項選任律師為程序代理人辦法,由司法院定之。
  2. 前項辦法之擬訂,應參酌法務部及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之意見。
  1. 程序代理人所為或對其所為之程序行為,直接對當事人或關係人本人發生效力。但程序代理人所為自認或事實上之陳述,經到場之當事人或關係人本人即時撤銷或更正者,不在此限。
  2. 程序代理人關於程序行為有故意或過失時,當事人或關係人本人應與自己之故意或過失負同一責任。

當事人或關係人參加人或參與人應委任程序代理人而未委任,或委任之程序代理人未到場者,視同不到場。

  1. 律師酬金為訴訟或程序費用之一部,應限定其最高額;其支給標準由司法院定之。
  2. 前項支給標準之擬訂,應參酌法務部及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意見定之。
  1. 當事人、關係人參加人、參與人或程序代理人向法院提出書狀,應使用電子書狀傳送系統傳送。
  2. 書狀、文書或其附屬文件不能以前項方式提出者,應以文書或呈現其內容之書面提出於法院,並依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將繕本或影本送達於他造。
  3. 未依前二項規定提出者,除別有規定外,不生提出之效力。
  4. 訴訟文書,除有應為公示送達囑託送達等不能以科技設備傳送之情形外,應使用電子書狀傳送系統傳送之。
  5. 前項及第一項書狀之格式、記載方法、傳送及其他應遵循事項之辦法,由司法院定之。
  1. 當事人、關係人參加人、參與人或程序代理人使用電子書狀傳送系統聲請、起訴上訴抗告,經審查符合法定程式後,法院應將聲請、起訴、上訴或抗告狀繕本連同系統作業說明書通知他造。
  2. 他造於收受前項通知後,應使用電子書狀傳送系統傳送、收受書狀。
  3. 當事人、關係人、參加人、參與人或程序代理人未依第一項規定聲請、起訴、上訴或抗告者,法院應定期間先命補正。逾期未補正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1. 傳送之文書不合第十四條第五項辦法所規定之格式、首頁記載與傳送對象不符,或應添具書證而未添具者,除已依規定補正外,不生提出之效力。
  2. 前項情形,傳送對象應即通知傳送方於一定期限內補正。但不能通知者,不在此限。
  1. 商業法院之法官於必要時,得命商業調查官執行下列職務: 一、就書狀及資料,分析及整理事證爭點及法律疑義,提供說明之專業領域參考資料或製作報告書。 二、為使法律及事實關係明確,就事實上及法律上之事項,向當事人或關係人、程序代理人證人專家證人鑑定人為必要之發問。 三、於勘驗、鑑定、證據保全或保全程序,提供法官協助。 四、其他法官交辦事項。
  2. 商業調查官製作之報告書,不予公開。但法院因商業調查官提供而獲知之特殊專業知識,應予當事人或關係人有辯論或陳述意見之機會,始得採為裁判之基礎。
  3. 民事訴訟法有關法官迴避之規定,於商業調查官準用之。
  1. 當事人、關係人法定代理人、程序代理人輔佐人專家證人或其他程序關係人所在與法院間有聲音及影像相互傳送之科技設備而得直接審理者,法院認為適當時,得依聲請或依職權以該設備審理之。
  2. 前項情形,法院應徵詢當事人或關係人之意見。
  3. 第一項情形,其期日通知書記載之應到處所為該設備所在處所。
  4. 依第一項進行程序之筆錄及其他文書,須陳述人簽名者,由法院傳送至陳述人所在處所,經陳述人確認內容並簽名後,將筆錄及其他文書以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傳回法院。
  5. 第一項審理及前項文書傳送之辦法,由司法院定之。

商業法院處理商業事件,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商業訴訟事件適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商業非訟事件適用非訟事件法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