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保留
指憲法直接予以規定之國家重要事項。由於憲法為最高位階之法規範,其他法規範不得牴觸之,因此,憲法保障之人民各項基本權利,如經憲法已規定其保障之程序與內容,立法者即不得再以法律為相異之規定。相對於「憲法保留」,「法律保留」則指必須以法律予以規定之國家重要事項;「法律保留」當中,進一步還有「國會保留」,亦即應以法律直接規範之國家重要事項。屬國會保留事項,即不得委由命令予以規定。愈重要之事項,即愈有以更高位階之法規範予以規範之必要。較高位階之法規範,一方面難以任意變動,另一方面,其審議之程序更為嚴謹、程序參與更為多元廣泛,從而也具有更高的正當性。至於如何判斷某一規範事項是否重要?以基本權利之保障而言,取決於規範對象、內容或法益本身及其所受限制之輕重而定。換言之,如果屬於憲法保留的事項,即使立法者以絕對多數決通過的法律,只要法律條文的規定不同於憲法規定之內容或牴觸憲法所定原則,則縱使該法律條文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仍然違憲而無效。司法院釋字第765號解釋就指出:「憲法保障之人民各項權利,除屬於憲法保留之事項者外,於符合憲法第23條之條件下,得以法律限制之。至何種事項應以法律直接規範或得委由命令予以規定,與規範密度有關,應視規範對象、內容或法益本身及其所受限制之輕重而容許合理之差異。如剝奪人民生命或限制人民身體自由者,必須遵守罪刑法定主義,以制定法律之方式為之。至涉及人民其他自由權利之限制者,亦應由法律加以規定;如以法律授權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應符合具體明確之原則。若僅屬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事項,始得由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必要之規範(司法院釋字第443 號解釋參照)。」 再以人身自由之限制為例,憲法第8條已規定限制人民之人身自由,只能由法官決定,即採「法官保留」。則限制人身自由之程序憲法已保留給自己來規定,而屬「憲法保留」之事項,則立法院在審議限制人身自由之法律案時,不可以改由警察來決定是否關押人民,而只能按憲法第8條規定的原則,採「法官保留」原則來立法。 此外,憲法中具有本質之重要性而為規範秩序存立之基礎原則,不僅應以憲法規定,甚至也不得藉由修憲方式予以破棄。憲法中具有本質之重要性而為規範秩序存立之基礎,如聽任修改條文予以變更,則憲法整體規範秩序將形同破毀,該修改憲法之條文即失其應有之正當性。我國憲法條文中,諸如:第一條所樹立之民主共和國原則、第二條國民主權原則、第二章保障人民權利、以及有關權力分立與制衡之原則,具有本質之重要性,亦為憲法整體基本原則之所在。基於前述規定所形成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乃現行憲法賴以存立之基礎,凡憲法設置之機關均有遵守之義務,縱使修憲機關以多數決予以毀棄,亦屬違憲。
公法上地位
公法上地位與公法上權利有關,包括憲法或法律上所保護之利益。又人民與國家或人民與地方自治團體之權利義務關係,均屬公權力行政對象,包括命令、行政處分、行政契約,或地方自治規章等。換言之,涉及人民權利義務之創設、確認、變更或廢止,須受依法行政所支配。如人民之權益因公權力行使而受損,得依照其公法上地位,請求行政爭訟或國家賠償。
平等原則
相同事件應為相同處理,不同事件應為不同處理。平等原則不當然禁止任何差別待遇,立法與相關機關基於憲法的價值體系及立法目的,得斟酌規範事物性質的差異,而為合理差別待遇(司法院釋字第750號解釋)。
納稅者權利保護
憲法保護人民各種權利,如保障生存權、平等權及財產權,要求符合比例原則及正當法律程序等。 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1條第1項明文規定,這部法律是為了落實憲法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及其他相關基本權利的保障,確保納稅者權利,實現課稅公平及貫徹正當法律程序。
始足當之
始足當之,其意義為符合某些要件,才能夠成立。例如司法院釋字第572號解釋文提及「法官於審理案件時,對於應適用之法律,依其合理之確信,認為有牴觸憲法之疑義者,各級法院得以之為先決問題,裁定停止訴訟程序,並提出客觀上形成確信法律為違憲之具體理由,聲請大法官解釋。其中……所謂『提出客觀上形成確信法律為違憲之具體理由』,係指聲請法院應於聲請書內詳敘其對系爭違憲法律之闡釋,以及對據以審查之憲法規範意涵之說明,並基於以上見解,提出其確信系爭法律違反該憲法規範之論證,且其論證客觀上無明顯錯誤者,始足當之。」其中始足當之,即是符合前開釋字闡明有關提出客觀上形成確信法律為違憲之具體理由之定義,才能夠成立。
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為人民的基本權利,憲法第十一條有明文保障,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的維護,協助人民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促使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
舉重以明輕
法律是以百變多端的社會事實為規範對象,總有不能充分事先規定的地方。法律條文適用於具體事實時,常因此產生疑義,而必須透過法律解釋方法,來確定法律的規範範圍及意旨,以決定法律如何適用於具體事實。所謂「舉重以明輕」,或者「舉輕以明重」,都屬於法律解釋方法中的「當然解釋」,藉以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時,依邏輯、立法目的等道理,推論出法律是否以及如何適用於該具體事實的結論。例如,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34條第2項規定:「辦理智慧財產民事訴訟或刑事訴訟之法官,得參與就該訴訟事件相牽涉之智慧財產行政訴訟之審判,不適用行政訴訟法第19條第3款之規定。」而行政訴訟法第19條第3款規定:「法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自行迴避,不得執行職務:三、曾參與該訴訟事件相牽涉之民刑事裁判。」換句話說,立法者藉由智慧財產權案件審理法第34條第2項的這條規定,排除行政訴訟法第19條第 3款迴避規定的適用。這是因為考量智慧財產法院管轄案件之特殊性,包括智慧財產民、刑事及行政訴訟事件,而關於同一智慧財產權所生之各種訴訟,由相同之法官辦理,有助於避免裁判之歧異,以維繫法院裁判見解之一致性,提升人民對於法院裁判之信賴,有其基於憲法法治國法安定性之重要考量。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34條第2項雖然只規定法官,而沒有就技術審查官,然而,法官在具體個案中的職責更重於單純立於輔佐地位的技術審查官。則依「舉重以明輕」之法理,依法行使審判職權之法官既依此一法律規定,都可以不適用行政訴訟法第19條第3款應自行迴避之規定了,則職責僅在輔助法官之技術審查官,當然也不必迴避(本院釋字第761號解釋參照)。至於舉輕以明重,道理也相同。比如,路口的交通標誌僅「禁止左轉」,則既然「左轉」都被禁止了,「迴轉」更應被禁止,就是運用了「舉輕以明重」的解釋方法。
司法權
司法權、立法權和行政權,是憲法上相互制衡的國家權力。司法權的功能在於以超然第三者的地位,專司審判,解決人民或人民與國家機關間的糾紛,具體類型為: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公務員懲戒、解釋憲法及統一解釋法令等,並由法官(或大法官)公正、獨立地執行職務。
性別工作平等
為了保障性別工作權的平等,貫徹憲法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實質平等的精神(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條、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6項意旨參照)。雇主對求職者或受僱者的招募、甄試、進用、分發、配置、考績或陞遷等,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亦不得有於任職期間遭懷孕歧視、職場性騷擾等情形。
司法審查
專門的司法機關對於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或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符合憲法或法律規定(合憲性、合法性)的審查。 例如:司法院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由大法官掌理,以會議方式來行使解釋權(憲法第78條、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2條)。
97 年判字第 615 號
……,經本院依人民聲請解釋認為與憲法意旨不符,其受不利確定終局裁判者,得以該解釋為再審或非常上訴之理由,已非法律見解歧異問題。……」僅係重申司法院釋字第 177 號解釋「本院依人民聲請所為之解釋,對聲請人據以聲請之案件,亦有效力」之意旨,須解釋文未另定違憲法令失效日者,對於聲請人據以聲請之案件方有溯及之效力。如經解釋確定終局裁判所適用之法規違憲,且該法規於一定期限內尚屬有效者,自無從對於聲請人據以聲請之案件發生溯及之效力。
93 年判字第 1392 號
憲法之平等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對於事物本質上相同之事件作相同處理,乃形成行政自我拘束,惟憲法之平等原則係指合法之平等,不包含違法之平等。故行政先例需屬合法者,乃行政自我拘束之前提要件,憲法之平等原則,並非賦予人民有要求行政機關重複錯誤之請求權。
71 年台上字第 8219 號
至所謂我國之領土則以固有之領域為範圍,此憲法第四條定有明文,而國家之統治權係以獨立性與排他性行使於其領土之內,此不因領土之一部分由於某種事實上之原因暫時未能發揮作用而有異。茲我國大陸領土雖因一時為共匪所竊據,而使國家統治權在實際行使上發生部分之困難,司法權之運作亦因此有其事實上之窒礙,但其仍屬固有之疆域,其上之人民仍屬國家之構成員,自不能以其暫時之淪陷而變更其法律上之地位。是上訴人等由我國之大陸領域運送偽藥、禁藥至台灣地區者,若未經他國之轉口港,當不能將之與國外運輸進入者同視,而論以輸入之罪。此應就其交易取得偽藥、禁藥是否基於販賣之意思,抑僅為單純之運送行為,分別依同法第七十三條第一項以販賣或運送偽藥或禁藥論處。
61 年判字第 105 號
憲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立法委員之任期為三年,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十一號解釋,該項任期本應自其就職之日起算,至屆滿憲法所定之期限為止。第一屆立法委員之任期至民國四十年五月七日屆滿,業經行政院四十年五月五日台四十內字第二三三七號及同年八月八日台四十內字第四一六八號令知內政部有案。則委員之遞補,依立法院立法委員選舉罷免法第四十五條之規定,由候補人依次遞補其任期至原任期屆滿之日為止,所謂原任期,依首開憲法之規定為三年。第一屆立法委員任期既已屆滿,自無出缺遞補之可言。
55 年判字第 136 號
自有權另以行政命令修正此項命令或暫停止其中一部分之適用,與憲法或法律之規定並無牴觸。原處分遵奉台灣省政府暫不增設土地代書人及停辦土地代書人考試之命令,而拒絕原告請求為土地代書人登記或舉行考試之申請,於法允屬無違。
52 年判字第 312 號
命令與憲法或法律牴觸者,依憲法第一百七十二條之規定,固屬無效,但中央各院部會就主管事務依法發布之命令,與憲法或法律並無違反變更或牴觸者,參照中央法規制定標準法第六條及第七條之規定,自不能指為無效。海員手冊係依據交通部公布之海員管理規則第四條發給,即係依據行政命令以行政權作用而發給,自非不得另依行政命令以行政權作用予以收回。行政院制定公布之商船船東及海員走私處分辦法第五條,規定海員有走私行為經海關依海關緝私條例處罰確定後,依其情節輕重,收回其海員手冊一定期間,顯與中央法規制定標準法之規定,並無何違背牴觸之處。至於海員因主管官署依上項辦法規定收回海員手冊,在發還以前不能從事海員工作,則為此項處分所生之間接效果,並非該辦法剝奪人民從事工作之基本權利,自亦不能認為有違憲法第十五條之規定。又海關依海關緝私條例規定對原告所為沒收處分,係就原告以一般人民身分為違法行為所為之處罰;被告官署依上開辦法規定對原告所為收回海員手冊三個月之處分,則為就原告以海員身分為違法行為所為之制裁。二者並無重複之可言。
51 年台非字第 76 號
此觀憲法第一百七十條、第八條第一項,刑法第一條之規定甚明。行政法令縱可認為具有法律同等之效力,但因其並無刑罰之規定,究難解為刑罰法律,故如事實變更及刑罰法律外之法令變更,均不屬本條所謂法律變更範圍之內,自無本條之適用。
49 年判字第 84 號
憲法中關於人民之義務,固僅列舉依法納稅、服兵役及受國民教育三項。但並未規定除此三者以外人民即不應服法律上規定之其他義務,更未規定不得以法律使人民服義務勞動。國民義務勞動法固在憲法頒行以前公布施行,但核其內容,與現行憲法並無違背之處,自仍沿用有效。其同法施行細則核與憲法亦無牴觸,要不能以憲法未列舉人民勞動服務,即認該項法令為違憲無效。本件原告依國民義務勞動法第一條之規定,應服義務勞動,經被告官署依法徵召,原告竟無故不參加,經予通知告誡後,再定期補服義務勞動三天,原告仍拒不應徵,亦不覓人代替,被告官署乃依國民義務勞動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三條及行政執行法第二條之規定,予以代執行之強制處分,收取代僱勞役工價新臺幣三十元,於法顯難謂有何違誤。
49 年判字第 41 號
自非納稅義務人所得爭執。查人民依憲法第十六條之規定,固有請願﹑訴願及訴訟之權,但其行使此等權利,要應依法律之規定為之。所得稅納稅義務人對於稽徵機關調查核定之稅額如有不服,應先依法定程序申請復查,對復查決定仍有不服時,始得提起訴願,為所得稅法第七十九條所規定之特別程序。原告不依規定限期申報,被告官署依法逕行決定其所得額,原告既依法不得提出異議以申請復查,自更無從提起訴願。此乃因原告自己之過失,依法生失權之效果,殊不能指所得稅法第七十六條之規定,謂與憲法第十六條之規定有違。原告尤不得主張其雖不得申請復查,而可不遵行此項特別程序以逕行提起訴願。
49 年判字第 6 號
人民之財產權,應予保障,為憲法第十五條明定。又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之事項,應以法律定之。應以法律規定之情事,不得以命令定之。法律應經立法院通過並由總統依法公布之。此在中央法規制定標準法第四條第二款、第五條及第二條,亦規定甚明。是關於剝奪人民財產權之處罰,不問其性質為刑罰抑行政罰,要應由中央立法,以法律規定之。查化學肥料,係由政府供應配銷,在現行法律上,尚無禁止人民買賣違者予以沒收之規定。臺灣省化學肥料配銷辦法,為臺灣省政府頒行之單行規章,非經立法院通過由總統依法公布之法律可比。被告官署自不得依據該辦法第十五條第三款之規定,處分沒收原告之肥料,為剝奪人民財產權之處罰。
45 年判字第 14 號
均為實施耕者有其田之國策而設,此項國策,亦正為原告所引憲法第一百四十條第四項所揭櫫。原告指該施行細則第十五條﹑第十六條之規定,超出條例之範圍,既屬不明委任立法之性質,其攻擊該施行細則係屬違憲,見解尤無可取。
44 年判字第 40 號
一、依憲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反面解釋,除公用事業及其他有獨佔性之企業,以公營為原則外,其他之合法營利事業,固得由國民自由經營,但政府為公益之目的,而對某一營業加以管理者,既非侵犯國民營業之自由,自無違憲之可言。臺灣省政府所頒行之臺灣省魚市場管理規則,係以公益為目的,為調節水產品之產銷及平準市價而訂定。其所定承銷人之資格,十分寬泛,對於國民經營鮮魚業之自由,並無何限制。又其所規定,均屬魚市交易之管理辦法,與營業稅法之規定,各有其目的及範疇,亦無所謂牴觸。原告指摘該項管理規則為違憲違法,殊無可採。 二、臺灣省魚市場管理規則中所稱之承銷人,當然為在魚市場之承銷人,是承銷人所為交易,自必在魚市場之內,毋庸另有規定。可見同規則第三條之規定,其效力係及於一般鮮魚貝介類之交易,並非專就承銷人而為限制。 三、行政官署對其已為行政行為發覺有違誤之處,而自動更正或撤銷者,並非法所不許。
42 年判字第 19 號
一、憲法第一百四十八條之規定,意在防止各地抑留禁徵,影響貨物流通於國內其他區域者而設。此與臺灣省施行煙草專賣政策,久為中央所承認,以及自海外香港等地販運來臺,限制進口者,殊不相涉。捲煙紙屬於專賣管制之物品,原告於訂約請證時,固為其所明知。及其對於罰鍰數額有所爭執時,亦不否認違背行政法令。乃同時竟又主張不受限制,未免自相矛盾。 二、原告提起訴訟,係對原決定第二項聲明不服而為請求,乃陳述理由,則對原決定第一項盡攻擊之能事。謂在省內之實施行為人竟免受罰,施行專賣規則有何意義等語。本院按原決定關於此部份無論有無違誤,既不在於本件訴之範圍,則以職權所限,即屬無從予以置議。 三、私權契約之解除,與行政管制之違背,責任各別。本件捲煙紙販自香港,賣於臺灣,原告在港販運,既係參與販賣行為之實施,自非藉口解約,及身在香港,與其在臺之兄弟等無合夥或僱傭之關係,所可解免其行政罰之責任。 四、第二批之捲煙紙,不僅已於期前在港啟運,非如訴願決定書所謂「雖難揣知」,其進口日期,又不僅如訴願及再訴願決定書認為距交貨期限僅遲四日,而原亦在其請准延展期限之內。被告官署答辯誤稱解約後四日忽又進口 ( 按於進口以後, 是年十一月間原告之保證人始聲請解約 ),以致資為原告攻擊之口實。然此在本院為己明瞭之事實,自不足以影響其真偽之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