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迴避義務
為注意義務之一環,就社會上存在風險的活動,若行為人已預見其行為有實現構成要件結果的可能,即應採取避免結果發生的措施,而負有結果迴避義務。
質言之
簡言之
失其附麗
與「失所附麗」的意思相同,都是民事裁判書中常見的用語。意思是指失去所依附的理由和立場,也就是「沒有依據」的意思。
監護輔助
請參照「監護宣告」、「輔助宣告」的解釋。
反面理論
行政機關向人民請求返還公法上不當得利時,倘若沒有法律明確授權,能否逕自以行政處分命人民返還,過去學說及實務屢有爭議。反面理論認為,假如法律已授權行政機關以行政處分提供金錢給付,在發生公法上不當得利時,行政機關可以逕自以行政處分命人民返還之。不過,隨著行政程序法第127條第3項之增訂,已賦予行政機關以行政處分命人民返還公法上不當得利之權限,故上述爭議已適度獲得緩解。
強制罪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構成強制罪。
請求權人
依法可以請求他人為一定的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人。例如:車禍受傷的被害人,可以請求加害人賠償,被害人就是請求權人;不能維持生活的父母可以請求子女扶養,父母就是請求權人;樓上住戶因為樓下住戶深夜彈鋼琴而無法入睡,可請求樓下住戶在晚上十點以後不得彈鋼琴,樓上住戶就是請求權人。
誘捕教唆
偵查人員為了偵查目的,自己或利用線民挑唆他人犯罪,以便將這個人逮捕或偵辦。可分為兩種,一為創造犯意型誘捕,又稱為陷害教唆,指行為人原本沒有犯罪意思,因受偵查人員或線民的引誘才產生要犯罪的想法。另一種稱為機會型教唆,指行為人原本就有犯罪的故意,偵查人員或線民只是利用機會加以逮捕或偵辦,並不是因為被挑唆才開始想要犯罪的。這兩種作法所形成的法律效果各有不同。
情況判決
行政法院受理撤銷訴訟,發現原處分或決定雖屬違法,但撤銷或變更對公益有重大損害,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一切情事,認為原處分或決定的撤銷或變更顯與公益相違背時,得駁回原告之訴。在這種情形,原告得請求行政法院判命被告機關賠償(行政訴訟法第198條)。
牽連管轄
使具有刑事訴訟法第7條所定「相牽連關係」之數個不同案件,由其中管轄法院合併管轄進行審判。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有左列情形之一者,為相牽連之案件:一、一人犯數罪者。二、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者。三、數人同時在同一處所各別犯罪者。四、犯與本罪有關係之藏匿人犯、湮滅證據、偽證、贓物各罪者。」例如:A在台北市中正區殺人,又在桃園竊盜,此時依刑事訴訟法第7條第1款規定,二者為相牽連之案件,依同法第6條第1項規定,可以合併由台北地方法院管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