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復
「申復」一詞在我國法律中使用廣泛,意義、性質也不盡相同。例如:藥事法第99條之1的「申復」是一種訴願先行程序,沒有經過「申復」就不能提起訴願;所得稅法第84條的「申復」,則是納稅義務人可以於一定期間內向稽徵機關陳明是因何種正當理由而不能按時到達備詢。所以,「申復」的實際意涵,仍須視個別法律規定之內容而定。
訴願
A機關對人民甲作出行政處分(例如:不許可聘僱外籍勞工、違反勞動基準法而被處罰鍰等),甲如果認為該行政處分有違法或不當的情形,並且導致甲的權利或利益受到損害,甲可以向A機關的上級機關或法律規定的受理機關(即訴願機關、訴願管轄機關)提起「訴願」,訴願機關審查後如果認為的確有違法或不當,會作成訴願決定,撤銷行政處分,讓甲可以獲得救濟。另外,甲對A機關提出申請,如果A機關沒有在期限內作成行政處分,甲也可以提起訴願,請求救濟。
受益人
如保險法第5條、信託法第1條、訴願法第80條第1項、行政程序法第117條、第119條、行政訴訟法第15-2條、民法第244條第2項、非訟事件法第81條等。例如:保險法上的受益人,即是被保險人或要保人約定享有賠償請求權的人。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均得為受益人。
參加人
因為第三人或行政機關與行政訴訟的原告或被告有一定的關係(如訴訟標的必須合一確定;有法律上利害關係等),經行政法院依職權或依聲請以「裁定」命該人或機關參與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法第41條、第42條及第44條第1項),或依行政訴訟法第44條第2項之聲請被行政法院駁回前,該人或機關即參加人。依照行政訴訟法第41、42、44條規定,訴訟參加的類型共有3種:必要參加、獨立參加及輔助參加。 例如:甲針對乙的專利權提起舉發,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為「舉發不成立」的行政處分(審定),甲不服提起訴願,但訴願被駁回,甲向智慧財產法院對智慧局提起行政訴訟,此時甲是原告,智慧局是被告,智慧財產法院依行政訴訟法第42條第1項規定,裁定命乙參加這件行政訴訟,參與訴訟程序,乙就是參加人。
不作為
在法定期間內應回覆人民核准與否卻未回覆,依訴願法第2條之規定得提起訴願救濟之。
協商程序
案件經檢察官向法院起訴或聲請簡易判決處刑後,只要起訴或聲請處刑罪名的法定刑不是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也不是由高等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案件,在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或簡易判決處刑前,檢察官和被告可以就被告願意接受的刑度或願意接受緩刑的宣告、被告向被害人道歉、被告支付相當的賠償金、被告向公庫支付一定的金額等事項進行協商,經雙方達成合意,而且被告也認罪,就由檢察官聲請法院依協商合意內容來判決,這個程序就叫做協商程序。
撤銷訴訟
行政機關對人民甲作出行政處分,甲如果認為有違法或不當的情形,並且導致甲的權利或利益受到損害,甲可以向上級行政機關或法律規定的受理機關(即訴願機關)提起「訴願」,訴願機關作成訴願決定後,如果甲仍然不服,可以向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 例如:甲對於財政部臺北國稅局的課稅處分不服,向國稅局申請復查及向財政部提起訴願後,仍然不服,認為課稅處分是違法的,可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請求法院撤銷該課稅處分。
教示規定
例如:行政程序法第96條第1項第6款、訴願法第90條、行政訴訟法第210條第3項分別規定,書面行政處分、訴願決定書及判決書中應記載不服行政處分、訴願決定或得上訴之判決時之法律救濟途徑。
聲明不服
對於行政機關作成的訴願決定、行政處分,或法院作成的民、刑事及行政訴訟裁判等,表達不服,並按法定程序尋求救濟。 例如:提起行政訴訟、訴願或提起上訴、抗告、再審等。
同意搜索
解釋一:刑事訴訟法第131條之1規定,經受搜索人出於自願性同意者,執行人員得不使用搜索票。國家干預人民的基本權利,必須具備法律明文的授權依據,才具有合法化、正當化的事由。但是,干預措施如果經由受干預人的同意,也可能構成與法律授權一樣的合法化事由。由於搜索所干預的基本權利乃是住居權或隱私權,性質上是屬於可以拋棄的基本權利,因此,經同意的搜索,即使並無法律明文授權,只要其同意出於自願,仍屬於合法的干預。 解釋二:被搜索者如果同意搜索,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31條之1規定,執行機關可以不使用搜索票搜索。同意搜索的「同意」必須要在被搜索前,以書面表示同意(如果是事後以書面同意的話,有可能會被法院認定是無效的),而且,必須出於受搜索人的自主意願,不可以是執行人員用強暴、脅迫、施用詐術(例如隱匿身分)等方法所取得的同意,也不可以是受搜索人不了解什麼是搜索的情況下所為的同意。 例如,警員執行擴大臨檢勤務而駕車巡邏,見深夜停車在山區路邊的駕駛人形跡可疑,於是下車盤查,經出示警員證件表明身分,得到駕駛人同意,並簽署自願搜索同意書後,而對自小客車進行搜索。
發法字第 1080025188 號
如訴願人就訴願程序中提出之證據資料涉及個人資料,應優先適用訴願法之規定
法律字第 10703513200 號
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訴願法第 95 條前段規定參照,訴願決定確定後,發現錯誤或有其他情形,倘撤銷原處分另為新處分,於訴願人權益不生損害者,原處分機關得本於其職權另為處置,不在應受拘束之範圍;又行政處分如經司法實體判決,則應尊重實體判決既判力,不宜再由行政機關依職權撤銷致破壞實體判決既判力
法律字第 10703510310 號
所稱訴願之決定,係指訴願審議委員會依訴願法第 53 條規定決議後,依同法第 89 條規定所製作之訴願決定書而言。最高行政法院 107 年 4 月份第 1 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固認為,對具有行政處分性質執行命令不服,經依行政執行法第 9 條聲明異議程序,應認相當於已經訴願程序。惟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就此所作成之聲明異議決定書,仍非訴願之決定,是以,非屬政府資訊公開法第 7 條第 1 項第 7 款規定應主動公開之政府資訊
法律字第 10703509600 號
訴願法第 93 條、行政訴訟法第 116 條規定參照,「行政爭訟不停止執行原則」,即原行政處分之執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原則上不因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而停止,並就行政處分得例外停止執行要件設有規定;另請求國家賠償時,仍須先確定請求權人請求賠償事由,係何種職務行為不法侵害其自由或權利,再以執行該職務之公務員所屬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院臺規字第 1030148122 號
於向原行政處分機關遞送訴願書時,得類推適用訴願法第 16 條規定,扣除訴願書遞至原行政處分機關所需之在途期間
法律決字第 10300605390 號
另調解委員聘任或解聘,性質上屬行政處分,調解委員得循訴願法規定提起行政救濟,如民眾有意見,得向各該鄉(鎮、市)公所及自治監督機關縣政府反映
法律字第 10200267900 號
77、83、90 條、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第 17 條、訴願法第 4 條等條文內容觀之,總統府應非行政院之上級機關
法律字第 10203502860 號
訴願法第 96 條、行政程序法第 117、118 條、都市更新條例第 10、11條等規定參照,如內政部確認劃定更新單元處分,為主管機關核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處分構成要件事實之一部分者,則該處分經訴願決定撤銷後,同範圍原核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處分,亦屬自始違法,主管機關得本於職權依法衡酌是否撤銷該違法行政處分
101年度署聲議字第 205 號
」分別為行政執行法第 9 條第 3項、訴願法第 93 條第 1 項及行政訴訟法第 116 條第 1 項所明定。是以,本署所屬分署(下稱分署)就所受理之行政執行事件,應依法定程序執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因義務人或利害關係人聲明異議、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而停止執行。至於分署是否因必要情形,依職權或申請停止執行,由分署就個案具體情形認定之。查第三人己○○並非本件義務人,行政執行分署自不得於執行義務人所有之不動產(下稱系爭不動產)時,併為執行己○○所有農地。從而,異議人主張其係系爭不動產之第一順位抵押權人,該廠房坐落之土地有工業區、農業區,行政執行分署僅執行義務人所有系爭不動產,未執行民事債務人己○○所有農地,將使整個工廠割裂拍賣,土地使用不完整,影響異議人之抵押權益等情,並無理由。另異議人陳稱已向移送機關訴願、擬向移送機關提出訴訟及本件如續為行政執行,其必提出國家賠償及圖利他人訴訟云云,惟異議人既未提出其他依法律規定應停止執行或有停止執行必要之相關事證,行政執行分署否准其停止執行之請求,尚無不合。
院臺訴字第 1010139197 號
因應行政訴訟制度修正為三級二審制,訴願法第 90 條有關訴願決定應附記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之規定,亦配合修正為向行政法院提起之,惟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審理程序及審理機關,尚非訴願人所能清楚瞭解,爰訴願決定書應就其適用通常或簡易訴訟程序,為具體正確之附記
法律字第 10100536040 號
空氣污染防制法第 23 條、訴願法第 1 條等規參照,如營建業主為政府機關,未依規定盡行政法上義務,可以其違反該法處分,又因違反該法規定,立於與一般人民相同地位而被課處罰鍰,自非不得提起訴願
101年度署聲議字第 48 號
稅捐稽徵法第 39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暨訴願法第 93 條第 1 項等規定甚明。查本件移送機關認異議人應納 96 年度營業稅,而以營業稅違章隨課(406) 核定稅額繳款書,限異議人繳納(原繳納期間自 100 年 5 月 21 日起至 100 年 5 月 30 日止,因復查決定,展延自 100 年 11 月 21 日起至 100 年 11 月 30 日止),因異議人於繳納期間屆滿 30 日後未繳納,乃檢附移送書、繳款書及送達回執等文件移送行政執行分署執行,行政執行分署形式審查認已符合移送執行之要件,執行異議人之財產,尚無不合。異議人泛稱移送機關核課之本件稅款涉有重大瑕疵云云,核屬移送機關與異議人間就系爭稅款之實體爭執,依行政執行法第 9 條第 1 項規定及最高法院 63 年台抗字第 376號判例意旨,尚非本署及行政執行分署所得審認判斷,異議人以聲明異議資為排除強制執行之方法,即有未合。
法律字第 10100024910 號
屬違法之行政處分,雖已逾訴願法定期間,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仍得依職權撤銷原罰鍰處分
法律字第 10100522710 號
行政程序法第 15 條、訴願法第 7 條等規定參照,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及經濟部雖將科學園區內「勞工行政、勞工安全衛生、公害防治及勞動檢查事項」及「工廠之設立許可、登記、管理及輔導事項」,委託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辦理,然委託事項中央主管機關仍為勞工委員會及經濟部
法律字第 0990700708 號
對於鄉、鎮、市公所解聘行為有爭議者,應可循訴願法規定提起行政救濟
處會規字第 0990034988 號
訴願法所稱第三人及利害關係人,應視其個案事實及程序種類而定其範疇
院臺財字第 0990092086 號
受理訴願機關及原行政處分機關,應視事件之情節,依訴願法第 81 條第 1 項之規定,決定撤銷原行政處分之全部或一部、逕為變更之決定或發回原行政處分機關另為處分,俾收訴願制度保障人民權益及機關自我省察功能
98年度署聲議字第 326 號
第 42 條第 1 項、稅捐稽徵法第 39 條、訴願法第 93 條第 1 項及行政訴訟法第 116 條第 1 項所明定。是以,行政執行法修正條文施行(按為 90 年 1 月 1 日)後,納稅義務人應納稅捐,於繳納期間屆滿 30 日後仍未繳納者,如有前揭稅捐稽徵法第 39 條第 1 項但書已依同法第 35 條規定申請復查者,稅捐稽徵機關固應暫緩移送強制執行,惟如稅捐稽徵機關經復查決定納稅義務人仍應繳納稅款者,除有前揭稅捐稽徵法第 39 條第 2 項情形外,即令納稅義務人就稅捐稽徵機關之復查決定提起訴願、行政訴訟,尚未確定,稅捐稽徵機關仍可移送本署所屬行政執行處執行。至於稅捐稽徵案件,有無稅捐稽徵法第 39 條暫緩移送強制執行之原因,事屬稅捐稽徵機關權責,行政執行機關不得依職權審認判斷(本署法規及業務諮詢委員會第 27 次會議決議意旨參照)。查本件移送機關核課異議人應繳納之 92 年至96 年度地價稅,異議人不服申請復查,經移送機關復查決定「維持原處分」,復查決定書及補徵稅額繳款書(繳納期限 97 年 10 月 1 日至 97 年 10 月 30 日),於 97 年 9 月 23 日合法送達異議人,因異議人於繳納期間屆滿 30 日後仍未繳納,乃移送行政執行處執行,行政執行處形式上審查移送機關所檢附之文件,認符合移送執行之要件,據以執行,並無不合。異議人主張其對於移送機關補徵地價稅不服,業經提起復查、訴願等行政救濟程序,請俟行政訴訟程序終結確定,再予執行云云,並無理由。
處會規字第 0970057673 號
按現行訴願法規定,人民對於依法申請案件,因行政機關逾法定期間不作為而提起訴願者,並無提起訴願期間限制之規定
法律決字第 0970030778 號
則原處分是否失其效力,應依訴願法之規定,自行撤銷原處分之一部分,其餘未撤銷之部分,除因其他事由而失效者外,其效力繼續存在
法律決字第 0970027506 號
因性質上屬行政處分,則土地所有權人自得依訴願法及行政訴訟法程序救濟;至於民眾行經該私有既成巷道因路面坑洞受傷是否構成國家賠償責任,則視是否符合國家賠償法第 3 條第 1 項規定認定之
97年度署聲議字第 99 號
」分別為行政執行法第 11 條第 1 項第 1 款及訴願法第 93 條第 1 項所明定,故義務人本於法令之行政處分負有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如有逾期不履行之情形,主管機關即得依法移送行政執行處就義務人之財產執行之,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行政執行不因義務人聲明異議或對原行政處分提起訴願而停止。另訴願法第 93 條第 2 項雖規定:「原行政處分之合法性顯有疑義者,或原行政處分之執行將發生難以回復之損害,且有急迫情事,並非為維護重大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受理訴願機關或原行政處分機關得依職權或依申請,就原行政處分之全部或一部,停止執行。」本件異議人未提出受理訴願機關或移送機關已同意停止本件執行之事證,亦未提出依其他法律規定應停止執行或有停止執行必要之相關事證,僅泛稱其正對系爭 319 件罰鍰案訴願中,行政執行處所為執行程序,顯然違法,應予停止或撤銷執行,為無理由。
處會訴字第 0970012150 號
再審決定按訴願法規定,經原訴願決定機關之訴願審議委員會會議決議為之,並無參與前次決定應行迴避之餘地
97年度署聲議字第 59 號
第 11 條第 1 項第 1款及訴願法第 93 條第 1 項所明定,故義務人本於法令之行政處分負有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如有逾期不履行之情形,主管機關即得依法移送行政執行處就義務人之財產執行之,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行政執行不因義務人聲明異議或對原行政處分提起訴願而停止。查移送機關以異議人在河川區域內未經申請許可採取土石,經以處分書裁處罰鍰新臺幣 255 萬元,限異議人於 96 年 11 月 25 日以前繳納,並敘明逾期不繳納,將移送本署所屬行政執行處執行,因異議人經通知後逾期未繳納,移送機關始移送執行,行政執行處形式上審查移送機關所檢附之文件,認符合移送執行之要件,據以執行命令扣押異議人之存款及工程款等債權,嗣因花蓮縣卓溪鄉公所及花蓮縣政府各查復已扣押部分金額,行政執行處另以 97 年 3 月 4 日花執和 96 年水利罰執特字第 00023898 號函知各相關第三人並副知異議人等,上開命令逾應執行金額部分撤銷,並無不合。而訴願法第93 條第 2 項雖規定:「原行政處分之合法性顯有疑義者,或原行政處分之執行將發生難以回復之損害,且有急迫情事,並非為維護重大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受理訴願機關或原行政處分機關得依職權或依申請,就原行政處分之全部或一部,停止執行。」惟異議人未提出受理訴願機關或移送機關已同意停止本件執行之事證,亦未提出依其他法律規定應停止執行或有停止執行必要之相關事證,僅泛稱其已對系爭處分書提起訴願,尚未確定,行政執行處即扣押其存款及工程款等,顯屬過當,爰依行政執行法第9 條規定聲明異議,請求停止執行云云,並無理由。
96年度署聲議字第 565 號
第 42 條第 1 項、稅捐稽徵法第 39 條及訴願法第 93 條第 1 項所明定,故行政執行法修正條文施行(90 年 1月 1 日)後,納稅義務人應納稅捐,於繳納期間屆滿 30 日後仍未繳納者,如無稅捐稽徵法第 39 條第 1 項但書及第 2 項暫緩移送強制執行之原因,即令納稅義務人就該稅捐稽徵案件提起訴願,稅捐稽徵機關仍可移送行政執行處執行。至於稅捐稽徵案件,有無稅捐稽徵法第 39 條暫緩移送強制執行之原因,事屬稅捐稽徵機關權責,行政執行處不得依職權審認判斷(本署法規及業務諮詢委員會第 27 次會議決議意旨參照)。查本件營業稅移送機關因異議人於繳納期間屆滿 30 日後仍未繳納,乃移送行政執行處執行,行政執行處形式上審查移送機關所檢附之文件,認符合移送執行之要件而據以執行,異議人並未提出其他依法應停止執行之事證,僅略以本件移送機關違法強行課徵其營業稅,其已向財政部提起訴願等為由,請求停止執行及返還其已繳納之款項云云,即係就本件移送機關有無執行名義所載請求權及移送機關應否依稅捐稽徵法第 39 條規定暫緩移送執行等之實體爭議,尚非本署及行政執行處所得審認判斷,異議人以聲明異議資為排除強制執行之方法,自有未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