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之債
指以某種類的不特定而可特定物為給付標的之債。例如在買賣契約中約定由債務人向債權人交付某種品牌、規格的冷氣機或電風扇幾台,或某品種、產地的蔬菜、水果幾斤等,都屬於種類之債。
封鎖作用
刑法第55條規定:「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者,從一重處斷。但不得科以較輕罪名所定最輕本刑以下之刑。」如被告一行為觸犯二罪,A罪為7年以下有期徒刑,B罪為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依該條前段從一重A罪處斷,但依但書規定,法官量刑時,不得低於B罪最低度法定刑6月,此即輕罪最低度法定刑於量刑上所具有之「封鎖作用」。
客觀法秩序
指整體法規範所形成的客觀秩序,包括因法規範而生的各種權利與義務關係。
考諸
參考
確認證明書
如果是裁定「確定證明書」,請參考「家事裁定確定證明書」的解釋。
過失傷害罪
為刑法之罪名,又可分為普通過失傷害罪及業務過失傷害罪,分別規定於刑法第284條第1項前段:「因過失傷害人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及同條第2項前段:「從事業務之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自由心證
解釋一:自由心證是指法院對於證據的證明程度,有自由判斷之權,即證據之取捨及證明力的強弱,由法院自由認定之,是法律賦予法官判斷證據與事實間的可信度高低之權力。「自由」,是指法官不受詐欺、脅迫或賄賂等非法外力干擾,擁有自主判斷的能力;而「心證」,是指法官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後,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真偽」的過程。所以自由心證,並非恣意妄為,而是必須依法為之,並非法官愛怎麼判就怎麼判的意思。 解釋二: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1項規定:「證據之證明力,由法院本於確信自由判斷。但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自由心證原則。由法院,按照其理性與良心的確信,不受外界干擾,獨立進行審判,自由地做出判斷。 法院必須要先確認證據能不能使用,並且確認證據已經過合法調查,並且讓當事人對證據的證明力表示意見之後,才能運用自由心證來判斷起訴的犯罪事實是否為真。自由心證其實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依據的方法,必須符合科學的邏輯和一般社會常理。因此在處理案件時,必須要注意證據與事實有沒有關聯。自由心證並非毫無限制,法官不能任意判斷。他的判斷必須基於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所謂論理法則是指邏輯法則,例如:被告已經提出案發當時人在花蓮,就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台北的案發現場。至於經驗法則則是自然科學或一般人的正常生活經驗。因此不能是法官的個人猜測或個別經驗,也不能偏離事物道理。例如:一個人不可能不使用工具而切斷電纜線,因此一定有使用工具。
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
離婚時,就算沒有民法第1052條第1項所列出的各種情形,但只要夫妻間存有重大事由,真的已經沒有辦法維持婚姻生活,還是可以請求離婚。至於有沒有「難以維持婚姻的重大事由」,是以一般人如果遇到相同狀況,是不是也一定會想離婚,來作為判斷的標準。
危險前行為
刑法第15條第2項:「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犯罪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例如:某人設置電網防盜,卻放任電門損壞不修,導致鄰人誤觸身亡。因其設置電網足生觸電危險,屬危險前行為,本應負防止危險發生之義務,卻有所懈怠,難辭過失致死罪責。
零稅率
依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7條規定,外銷貨物、與外銷有關的勞務,或在國內提供而在國外使用的勞務,其營業稅稅率為零。依同法第35條規定,營業人銷售貨物或勞務,依第7條規定適用零稅率者,得申請以每月為一期,於次月15日前依前項規定向主管稽徵機關申報銷售額、應納或溢付營業稅額。但同一年度內不得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