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復
申復」是一種訴願先行程序,沒有經過「申復」就不能提起訴願;所得稅法第84條的「申復」,則是納稅義務人可以於一定期間內向稽徵機關陳明是因何種正當理由而不能按時到達備詢。所以,「申復」的實際意涵,仍須視個別法律規定之內容而定。
殷實
避免被告拖延或逃避刑罰。 所得稅法條文亦有使用「殷實」二字,是規範主管機關基於一定的要件對納稅義務人聲請假扣押時,納稅義務人得覓具殷實商保,亦即找到具有一定財產上資力的人提供財產保證,可聲請撤銷或免於財產遭假扣押。
滯納金
滯納金在我國稅法領域使用廣泛。例如:依所得稅法第112條規定,只要納稅義務人未在規定繳納期限內繳納稅款,稅捐稽徵機關就可以按照納稅義務人所未納稅款金額加徵一定金額的滯納金,以促使納稅義務人儘速繳納稅捐。
程序法
刑事訴訟法及行政訴訟法,實體法則為民法、刑法、所得稅法等規範權利義務關係之法律。
所得稅
以納稅義務人的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各種稅收的統稱。依據所得稅法第1條之規定,所得稅分為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
洗錢罪
洗錢罪規定於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第2項)前項之未遂犯罰之。(第3項)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而同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一、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且所稱「特定犯罪」,依同法第3條之規定,除最輕本刑為6月以上有期徒刑以上之刑之罪外,還包括刑法、懲治走私條例、破產法、商標法、廢棄物清理法、稅捐稽徵法、政府採購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證券交易法、期貨交易法、資恐防制法上之部分犯罪,以及洗錢罪。又所謂「特定犯罪所得」,依同法第4條之規定,是指犯前述特定犯罪而取得或變得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孳息,且特定犯罪所得之認定,不以其所犯特定犯罪經有罪判決為必要。再者,依同法第16條第1項、第1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法人之代表人、代理人、受雇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洗錢罪者,除處罰行為人外,對該法人並科以洗錢罪條文所定之罰金;且犯洗錢罪,其所移轉、變更、掩飾、隱匿、收受、取得、持有、使用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沒收之。
假扣押
至如海關緝私條例第49條之1第1項、所得稅法第 110 條之 1、稅捐稽徵法第24條第2項、關稅法第48條第2項、廢棄物清理法第71條第1項、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93 條等規定,是行政實體法有關假扣押的特別規定,則與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假扣押制度不同(最高行政法院 103 年9月份第2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
免稅額
「免稅額」是計算稅捐負擔之減項。以綜合所得稅為例,依所得稅法第13條規定,個人之綜合所得稅,是就綜合所得淨額課徵之,而綜合所得淨額的計算,是以個人所得總額減除免稅額及扣除額。 所得稅法於第17條規定免稅額扣除,是為了反應一個社會中維持個人物理生存的最低額度,扣除後才能正確衡量納稅義務人真正的稅捐負擔能力。依現行規定,108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年滿70歲之納稅義務人、配偶及申報受扶養直系尊親屬,每人免稅額新臺幣(下同)132,000元,其餘申報受扶養親屬及未滿70歲的納稅義務人、配偶每人免稅額88,000元,並得列報大陸地區扶養親屬免稅額。
遺產稅
即可能發生對同一原因事實重複課稅之問題,故依所得稅法乃特別規定為免稅所得。
退休金
及「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並於所得稅法第14條規定所得額的計算方式。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715 號判決
已如前述,上訴人漏報系爭證券交易所得,已合於所得稅法第110條第1項規定之裁罰要件。上訴人配偶104年度有系爭證券交易所得,即應申報,上訴人如不諳稅法規定,亦可於申報前向稽徵機關洽詢...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922 號判決
原處分係對新煥泰公司所為課稅及罰鍰處分,原處分所適用之所得稅法相關規範,旨在保護納稅義務人依法納稅,維護租稅公平,至行政執行法係就行政執行所為規範,兩者規範目的、適用及保護對象容有不同。上訴人...
最高行政法院 112 年度 抗 字第 151 號裁定
未依所得稅法第14條之5規定辦理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下稱房地合一稅)申報,經相對人依查得資料核定應納稅額新臺幣(下同)1,342,962元,繳...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523 號判決
而被上訴人也會依所得稅法第83條逕行按同業利潤標準核課營利事業所得稅,全案所涉刑事及行政罰等爭議亦可早日確定,免去訴訟程序之耗費,誘使吳聰奇、林寶環承諾願...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519 號判決
被上訴人依所得稅法第83條規定,以「查得之資料」逐一查核系爭損益表之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及損失之各項損費、非營業收入、非營業損失及費用,以核...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806 號判決
被檢察官命應支付一定金額25萬元,暨遭依行為時所得稅法第110條第1項規定按所漏稅額處以1倍罰鍰,其係立基於同一行為主體分受刑事罰與行政罰而言。然本件受刑事罰與受行政罰之主體既有不同,...
最高行政法院 110 年度 上 字第 817 號判決
而進項金額過多,在所得稅法上即有「虛灌成本,壓低課稅所得」之嫌疑;在營業稅法上亦可合理推斷具有「無進貨事實而虛報進項,降低營業稅額」之事實。但如果其進銷項間...
最高行政法院 112 年度 抗 字第 109 號裁定
...,按行為時所得稅法第14條之4規定,系爭土地持有期間超過2年,未逾10年之適用稅率20%,核定應補稅額25,671,070元,並依所得稅法第108條之2第1項及第3項規定,擇重按補徵稅額25,671,070元處0.5倍之罰鍰12,835,535元。抗告人不服,申請復查...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688 號判決
所得稅法第5條第5項第3款所定稅率25%-累進差額10,000元),並按所漏稅額6,203,269元(〈虛報營業成本33,313,342元...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91 號判決
就其所得稅法第8條第9款規定之營業利潤,依行為時認定原則第10點第2項及第15點第2項後段規定,納稅義務人得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按相對貢獻度認定...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聲 字第 23 號裁定
原依所得稅法、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相關規定辦理扣繳,嗣依行為時所得稅法第8條規定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認定原則第10點、第15點、第16點等規定,申請依相對貢獻度認定應歸屬我國境內之營業利潤,及申請核實計算...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678 號判決
上訴人北區國稅局主張原判決違反證據法則、不當擴張所得稅法第24條第1項前段、第38條與查核準則第62條、第97條第2款規定之適用及判決理由矛盾等違法云云,均屬其主觀見解,並無可採。㈢、按...
最高行政法院 110 年度 上 字第 294 號判決
前開調查項目,攸關被上訴人正確核課上訴人依行為時所得稅法第66條之9第1項規定計算之未分配盈餘(亦即同法第110條之2第1項所謂有漏報或短報之「未分配盈餘」)之課稅事實,尚待本次發回更審...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234 號判決
所以在所得稅法第14條之4,在計算持有期間也是以上訴人的被繼承人之持有期間併計(見原審卷第90頁,110年9月14日準備程序筆錄)。足見實務並無...
最高行政法院 112 年度 再 字第 31 號裁定
...概念,囫圇吞棗般羅列於理由中,認為前開情形均為涵攝適用所得稅法第8條第9款之當然結果,前開認定亦有適用行政訴訟法第254條第1項及所得稅法第8條第9款錯誤之違法,而構成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之再審事由等語。四、經核其再審訴狀所載之再審理由,無非仍執與前次再審...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85 號判決
應依所得稅法第4條第1項第3款規定免納所得稅,原判決無自游錫義死亡時點切割認定所得歸屬之必要,又未詳究此部分債權給付係○○縣政府怠於按期給付,...
最高行政法院 110 年度 上 字第 772 號判決
就其所得稅法第8條第9款規定之營業利潤,依認定原則第10點第2項及第15點第2項規定,納稅義務人得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按相對貢獻度認定應歸屬我國...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636 號判決
主係認為合併前後主要實體並未更迭,即使發生合併,仍有修正後所得稅法第39條之適用,僅以本件合併案係按各該辦理合併之金融機構股東(社員)因合併而持有合併後存續機構股權之比例計算虧損金額,即認為無從援...
最高行政法院 111 年度 上 字第 951 號判決
得分別適用行為時金併法第17條第2項與修正後所得稅法第39條第1項但書規定,乃不當割裂適用法律,違反法律適用之整體性,亦有適用法規不當之違法。㈤綜上所述,原判決既有上開違背法令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