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迴避
又稱自行迴避,法官具有法定原因,即應自行迴避參與審判。因刑事訴訟法第17條所規範法定迴避之原因,在客觀事實足認有偏頗之處,難以期待法官以中立第三人之角色公平審判。例如A法官之子因案被訴,為維護審判公平,A依法應迴避該案件之審理。
生活保持義務
保持其現有生活水準的義務
犯罪能力
所有自然人都有犯罪能力,例如不論大人小孩都有犯竊盜罪的可能。但是法人是否具有「犯罪能力」,各國採取不同理論。例如:公司是否可以犯下竊盜罪,各國學理上就有不同看法。
拋棄繼承
指繼承人不願意繼承已經過世的人留下的任何財產和債務。如果要抛棄繼承,必需在知道可以繼承的時候三個月內,向法院提出書面來辦理。
收養之認可
指收養子女應向法院聲請認可。因我國社會素有養女問題存在,養女受虐、遭歧視或被販賣為娼的事經常發生,為杜絕弊害,有由國家機關積極干涉與統制的必要,故民國74年修正的民法即規定收養子女應聲請法院認可,法院不僅須就形式,且須就實質加以審查,未經法院認可,縱令已作成書面,也不能成立收養關係。
宣示判決筆錄
法院宣示判決時,書記官將宣示的內容及情形紀錄下來,由書記官及審判長在上面簽名製成公文書,稱為宣示判決筆錄。
利害關係人
通常是指法律上利害關係人,即某人行為的結果,導致其他人的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影響,這個其他人是該行為的法律上利害關係人。若其他人所受影響只是經濟上、情感上或事實上的,則這些人因為只有事實上的利害關係,不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係,並非通常意義上所稱的利害關係人。 例如:地政機關將某土地登記為甲所有,但乙認為他才是所有權人,該地政機關的登記行政處分因影響到乙的權利,對乙產生法律上的利害關係,所以乙是該登記處分的利害關係人。
準受賄罪
指行為人尚未擔任公務員或仲裁人時,以其未來所從事之職務上行為,對於他人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至擔任該職務之公務員或仲裁人後,即履行承諾。如從事不違背職務的行為,依刑法第121條處罰;如從事違背職務的行為,則依刑法第122條處罰。
公民訴訟
我國行政訴訟的制度目的主要是在保障人民權利,原則上人民僅得就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的違法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不過,現代社會中往往存在行政機關的違法行政行為有損公益,但未損害人民權利或法律上利益的情形,所以在一些特殊的行政事件類型,法律例外允許人民可以就無關自己權利或法律上利益之事項提起行政訴訟,以維護公益。這種例外的訴訟類型稱為「民眾訴訟」,國內亦有文獻使用「公民訴訟」的用語。
請求裁判
請求法院判決或裁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