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效不完成
於時效期間終止時,發生不能或難以行使權利之事由,法律上使其時效暫不完成,容許權利人在該事由終止後一定期間內,仍得行使權利,避免權利人因外部障礙而受到時效完成的不利益。例如:時效期間終止時,因天災或其他不可避之事變,致不能中斷時效者,自其妨礙事由消滅時起,一個月內,其時效不完成(民法第139條)。
容非可採
難以採信、不可採信
私法人
自然人以外,依私法(如民法、公司法)所設立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例如: (一)依設立的基礎為標準,可區分為: 1、財團法人(以獨立財產為主,如私校、基金會)。 2、社團法人(以社員結合為主,如公會、商會)。 (二)依目的事業為標準,可區分為: 1、公益法人(雖以特定公益為目的,但由私人設立而不具有公權力,一般為財團法人性質)。 2、營利法人(以組成員利益為主,如公司)。
獨立上訴
指不是被告本人,卻可以用自己的名義對判決提起上訴,不受被告意思之拘束,縱使和被告的意願相反也不影響上訴的效力。例如刑事訴訟法第345條規定被告之法定代理人或配偶,得為被告之利益獨立上訴。
一般性羈押
一般性羈押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被告有逃亡或串證的情形。「羈押的原因」是指被告犯罪嫌疑重大,有逃亡或有事實足認有逃亡的可能;或有事實足認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的可能;或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的情形。 刑事訴訟第101條第1項第3款雖然規定「重罪」是羈押的原因,但後來大法官釋字第665號解釋指出,不能只以「重罪」作為羈押的理由,縱使被告有重罪事由,法官要考量有其他羈押的原因(例如犯罪嫌疑是否重大、有無逃亡或湮滅證據可能)時,且沒有其他替代羈押的手段,才可以羈押被告。 「羈押的必要」是指法院認為如果現在不羈押被告,日後將難以對被告追訴、審判或執行,為使刑事訴訟程序順利進行,而有羈押被告的必要。
消滅時效中斷
因特定情事發生,導致權利人無法行使或有正當理由不行使其權利時,在計算消滅時效時會發生中斷的效果。如消滅時效會因行政機關為實現該權利所作成之行政處分而中斷。 例如:主管機關依就業服務法規定,對業者作出催繳就業安定費通知之行政處分,其請求權消滅時效之進行即會中斷,如該行政處分具有形式存續力時,時效即應自此重行起算。
契約自由原則
指在私法關係中,個人在不違反公序良俗及強制或禁止規定下,得自由締結契約形成私法關係,不受國家干涉。其內涵包括個人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訂立契約(即締約自由)、締約對象(即當事人自由)、契約內容(即內容自由)及以何種方式訂立契約(即方式自由)。
矢口否認
被告否認犯罪,但與事實不符,不被採納。
啻課
本項目應為誤摘,前後文或為「『不啻』課予當事人…」,經查實務判決及學說似均無「啻課」之用語。
刑事判決書
刑事訴訟法官依據審理結果製作之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