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126
次修法
125
次修法
124
次修法
123
次修法
122
次修法
121
次修法
120
次修法
119
次修法
118
次修法
117
次修法
116
次修法
115
次修法
114
次修法
113
次修法
112
次修法
111
次修法
110
次修法
109
次修法
108
次修法
107
次修法
106
次修法
105
次修法
104
次修法
103
次修法
102
次修法
101
次修法
100
次修法
99
次修法
98
次修法
97
次修法
96
次修法
95
次修法
94
次修法
93
次修法
92
次修法
91
次修法
90
次修法
89
次修法
88
次修法
87
次修法
86
次修法
85
次修法
84
次修法
83
次修法
82
次修法
81
次修法
80
次修法
79
次修法
78
次修法
77
次修法
76
次修法
75
次修法
74
次修法
73
次修法
72
次修法
71
次修法
70
次修法
69
次修法
68
次修法
67
次修法
66
次修法
65
次修法
64
次修法
63
次修法
62
次修法
61
次修法
60
次修法
59
次修法
58
次修法
57
次修法
56
次修法
55
次修法
54
次修法
53
次修法
52
次修法
51
次修法
50
次修法
49
次修法
48
次修法
47
次修法
46
次修法
45
次修法
44
次修法
43
次修法
42
次修法
41
次修法
40
次修法
39
次修法
38
次修法
37
次修法
36
次修法
35
次修法
34
次修法
33
次修法
32
次修法
31
次修法
30
次修法
29
次修法
28
次修法
27
次修法
26
次修法
25
次修法
24
次修法
23
次修法
22
次修法
21
次修法
20
次修法
19
次修法
18
次修法
17
次修法
16
次修法
15
次修法
14
次修法
13
次修法
12
次修法
11
次修法
10
次修法
9
次修法
8
次修法
7
次修法
6
次修法
5
次修法
4
次修法
3
次修法
2
次修法
1
次修法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第 68 次修法(95.09.13)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九月十四日交通部交路字第 0950085050 號令、內政部臺內警字第 0950871326 號令會銜修正發布第 64-1 條條文;增訂第 17-1 條條文;並自九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施行

立法總說明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六十四條之一及第十七條之一條文修正總說明(95.09.14 修正)》 為強化車輛防竊功能,阻絕銷贓管道,降低汽、機車失竊比率,警政機關自九十一年起即著手策劃改善策略,參酌外國實施於車輛特定零組件增加辨識碼以防制竊盜之機制,並配合內政部治安維護及符合警政單位防制失竊和贓車查緝需求,爰增修本規則第十七條之一,明定機器腳踏車、小客車、小客貨兩用車及小貨車所有人申請新領牌照登記,應繳交經內政部認可,施加於車輛特定零組件之防竊辨識碼完工證明文件,始可辦理新登檢領照之規定。另現行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六十四條之一並未明確規範六十歲以上職業駕駛人作體格檢查醫院之種類,考量其身負公共運輸安全之責,為判定其體能及生理狀況是否足以勝任駕駛工作,其體格檢查已採較高標準,並由醫療專業機構醫師判定。目前行政院衛生署為提昇醫療品質,已定期辦理醫院評鑑,經評鑑合格醫院已有五百餘家,故為維持該類職業駕駛人較高標準之體檢要求及避免其對現行規定之體檢醫院產生認知上之疑義,爰修正本規則第六十四條之一,規定年滿六十歲以上之職業駕駛人,應每年至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醫院作體格檢查。

異動條文

第 17-1 條

機器腳踏車、小客車、小客貨兩用車及小貨車所有人申請新領牌照登記,應繳交車輛製造廠、代理商或進口商出具,經內政部認可,施加於車輛特定零組件之防竊辨識碼完工證明文件,始得辦理新登檢領照。 前項實施日期、特定零組件項目、實施車種、防竊辨識碼技術及完工證明文件之申請與核發作業規定,由內政部訂定公告之。


第 64-1 條

年滿六十歲職業駕駛人,應每年至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醫院作體格檢查一次,其合格標準除依第六十四條規定外,並經醫師判定符合下列合格標準: 一、血壓:收縮壓未達一六○ mm/Hg;舒張壓未達一○○ mm/Hg。 二、胸部X光大片檢查:合於健康標準。 三、心電圖檢查:合於健康標準或輕微異常不影響健康安全者。 四、無下列任一疾病: (一)患有高血壓,經臨床診斷不足以勝任緊急事故應變者。 (二)患有糖尿病且血糖無法控制良好者。 (三)患有冠狀動脈疾病及其他心臟疾病,經臨床診斷不足以勝任緊急事故應變者。 (四)患有癲癇、腦中風、眩暈症、重症肌無力等身體障礙致不堪勝任工作者。 (五)患有呼吸道疾病史者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 或一秒最大呼氣量(FEV1/FVC)低於六十%之預測值。 (六)患有精神疾病致不能處理日常事務者,或有明顯傷害他人或自己之虞者,或有傷害行為者。 (七)患有慢性酒精中毒及藥物依賴成癮者。 (八)其他:患有法定傳染病尚未治癒,或患有其他疾病致不堪勝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