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palyer logo
in全國法規

行政訴訟法第 六 節 裁判

  • 原始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立法院法學系統
第 六 節 裁判

裁判,除依本法應用判決者外,以裁定行之。

  1. 行政訴訟除別有規定外,應本於言詞辯論而為裁判
  2. 法官參與裁判基礎之辯論者,不得參與裁判。
  3. 裁定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
  4. 裁定前不行言詞辯論者,除別有規定外,得命關係人以書狀或言詞為陳述。
  1. 行政法院為裁判時,應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但別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2. 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法院應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
  3. 得心證之理由,應記明於判決。

行政訴訟達於可為裁判之程度者,行政法院應為終局判決。

  1. 訴訟標的之一部,或以一訴主張之數項標的,其一達於可為裁判之程度者,行政法院得為一部之終局判決。
  2. 前項規定,於命合併辯論之數宗訴訟,其一達於可為裁判之程度者,準用之。

各種獨立之攻擊或防禦方法,達於可為裁判之程度者,行政法院得為中間判決;請求之原因及數額俱有爭執時,行政法院以其原因為正當者,亦同。

行政訴訟進行中所生程序上之爭執,達於可為裁判之程度者,行政法院得先為裁定。

行政訴訟有關公益之維護者,當事人兩造於言詞辯論期日無正當理由均不到場時,行政法院得依職權調查事實,不經言詞辯論,逕為判決。

當事人於辯論期日到場不為辯論者,視同不到場。第四十九條之一第一項事件,當事人之訴訟代理人未到場者,亦同。

  1. 行政法院認原告之訴為有理由者,除別有規定外,應為其勝訴之判決;認為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
  2. 撤銷訴訟之判決,如係變更原處分或決定者,不得為較原處分或決定不利於原告之判決。
  1. 行政處分已執行者,行政法院為撤銷行政處分判決時,經原告聲請,並認為適當者,得於判決中命行政機關回復原狀之必要處置。
  2. 撤銷訴訟進行中,原處分已執行而無回復原狀可能或已消滅者,於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時,行政法院得依聲請,確認該行政處分為違法。

撤銷訴訟,其訴訟標的之行政處分涉及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給付或確認者,行政法院得以確定不同金額之給付或以不同之確認代替之。

  1. 行政法院受理撤銷訴訟,發現原處分或決定雖屬違法,但其撤銷或變更於公益有重大損害,經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一切情事,認原處分或決定之撤銷或變更顯與公益相違背時,得駁回原告之訴
  2. 前項情形,應於判決主文諭知原處分或決定違法。
  1. 行政法院為前條判決時,應依原告之聲明,將其因違法處分或決定所受之損害,於判決內命被告機關賠償。
  2. 原告未為前項聲明者,得於前條判決確定後一年內,向行政法院訴請賠償。

行政法院對於人民依第五條規定請求應為行政處分或應為特定內容之行政處分之訴訟,應為下列方式之裁判: 一、原告之訴不合法者,應以裁定駁回之。 二、原告之訴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 三、原告之訴有理由,且案件事證明確者,應判命行政機關作成原告所申請內容之行政處分。 四、原告之訴雖有理由,案件事證尚未明確或涉及行政機關之行政裁量決定者,應判命行政機關遵照其判決之法律見解對於原告作成決定。

行政機關裁量權所為之行政處分,以其作為或不作為逾越權限或濫用權力者為限,行政法院得予撤銷

當事人於言詞辯論時為訴訟標的之捨棄認諾者,以該當事人具有處分權及不涉及公益者為限,行政法院得本於其捨棄或認諾為該當事人敗訴之判決。

  1. 公法上契約成立後,情事變更當時所得預料,而依其原有效果顯失公平者,行政法院得依當事人聲請,為增、減給付或變更、消滅其他原有效果之判決。
  2. 為當事人之行政機關,因防止或免除公益上顯然重大之損害,亦得為前項之聲請。
  3. 前二項規定,於因公法上其他原因發生之財產上給付,準用之。
  1. 判決應公告之;經言詞辯論之判決,應宣示之,但當事人明示於宣示期日不到場或於宣示期日未到場者,不在此限。
  2. 宣示判決應於辯論終結之期日或辯論終結時指定之期日為之。
  3. 前項指定之宣示期日,自辯論終結時起,不得逾三星期。但案情繁雜或有特殊情形者,不在此限。
  4. 公告判決,應於行政法院公告處或網站公告其主文,行政法院書記官並應作記載該事由及年、月、日、時之證書附卷。
  1. 宣示判決,不問當事人是否在場,均有效力。
  2. 判決經宣示或公告後,當事人得不待送達,本於該判決為訴訟行為

判決經宣示後,為該判決之行政法院受其羈束;其不宣示者,經公告主文後,亦同。

  1. 言詞辯論之裁定,應宣示之。但當事人明示於宣示期日不到場或於宣示期日未到場者,以公告代之。
  2. 終結訴訟之裁定,應公告之。

裁定經宣示後,為該裁定之行政法院、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受其羈束;不宣示者,經公告或送達後受其羈束。但關於指揮訴訟或別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1. 判決應作判決書記載下列各款事項: 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居所;當事人為法人、機關或其他團體者,其名稱及所在地、事務所或營業所。 二、有法定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 三、有訴訟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 四、判決經言詞辯論者,其言詞辯論終結日期。 五、主文。 六、事實。 七、理由。 八、年、月、日。 九、行政法院。
  2. 事實項下,應記載言詞辯論時當事人之聲明及所提攻擊或防禦方法之要領;必要時,得以書狀、筆錄或其他文書作為附件。
  3. 理由項下,應記載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上之意見。
  1. 判決,應以正本送達於當事人;正本以電子文件為之者,應經應受送達人同意。但對於在監所之人,正本不得以電子文件為之。
  2. 前項送達,自行政法書記官收領判決原本時起,至遲不得逾十日。
  3. 對於判決得為上訴者,應於送達當事人之正本內告知其期間及提出上訴狀之行政法院。
  4. 前項告知期間有錯誤時,告知期間較法定期間為短者,以法定期間為準;告知期間較法定期間為長者,應由行政法院書記官於判決正本送達後二十日內,以通知更正之,並自更正通知送達之日起計算法定期間。
  5. 行政法院未依第三項規定為告知,或告知錯誤未依前項規定更正,致當事人遲誤上訴期間者,視為不應歸責於己之事由,得自判決送達之日起一年內,適用第九十一條之規定,聲請回復原狀

不得上訴之判決,不因告知錯誤而受影響。

  1. 判決,於上訴期間屆滿時確定。但於上訴期間內有合法之上訴者,阻其確定。
  2. 不得上訴之判決,於宣示時確定;不宣示者,於公告主文時確定。

訴訟標的於確定之終局判決中經裁判者,有確定力。

  1. 確定判決,除當事人外,對於訴訟繫屬後為當事人之繼受人者及為當事人或其繼受人占有請求之標的物者,亦有效力。
  2. 對於為他人而為原告或被告者之確定判決,對於該他人亦有效力。

撤銷或變更原處分或決定之判決,對第三人亦有效力。

  1. 撤銷或變更原處分或決定之判決,就其事件有拘束各關係機關之效力。
  2. 原處分或決定經判決撤銷後,機關須重為處分或決定者,應依判決意旨為之。
  3. 前二項判決,如係指摘機關適用法律之見解有違誤時,該機關即應受判決之拘束,不得為相左或歧異之決定或處分。
  4. 前三項之規定,於其他訴訟準用之。

第二百零四條第二項至第四項、第二百零五條、第二百十條及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八條規定,於裁定準用之。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第二百二十七條、第二百二十八條、第二百三十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三條、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百三十七條、第二百四十條、第三百八十五條、第三百八十六條、第三百八十八條、第三百九十六條第一項、第二項及第三百九十九條之規定,於本節準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