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成道路
私有土地因長期供公眾通行使用,形成公用地役關係,土地所有權人對該土地的所有權權能就受到限制。司法院釋字第400號解釋理由書指出,具有公用地役關係的既成道路須具備的要件,第一,須為不特定公眾通行所必要,而非只為通行的便利或省時。第二,在公眾通行之初,土地所有權人沒有阻止通行的情形。第三,須經歷的年代久遠而未曾中斷,不一定限定期間要多久,但應以時日長久,一般人已經記不得確實的開始時間,只能大略知道(例如:始於日據時期、八七水災等)。
私法人
自然人以外,依私法(如民法、公司法)所設立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例如: (一)依設立的基礎為標準,可區分為: 1、財團法人(以獨立財產為主,如私校、基金會)。 2、社團法人(以社員結合為主,如公會、商會)。 (二)依目的事業為標準,可區分為: 1、公益法人(雖以特定公益為目的,但由私人設立而不具有公權力,一般為財團法人性質)。 2、營利法人(以組成員利益為主,如公司)。
大理院
光緒三十三年,定大理院官制,為全國最高終審機關。宣統元年十二月,公布法院編制法,專設司法機關,掌理民、刑事訴訟,定四級三審,以大理院為第三審,此即為最高法院的起源。民國建立後,百廢待舉,就暫時沿用前清法律,其後十餘年,因軍閥擾攘,若干地區形同割據,司法部門也沒有統一的制度。一直到民國十六年,國民革命軍完成統一,政府奠都南京,改大理院為最高法院,並定最高法院為最高審判機關。
民間公證人
司法院依公證法規定遴任,得執行公證、認證業務之人(公證法第24條)。民間公證人雖非正式的公務員,但因其辦理公證、認證文書效果與法院公證人相同,且與法院公證人都同樣受司法院監督、管理,故具有準公務員性質。
機關鑑定
指交由具有專業知識的機關團體來進行鑑定。例如囑託醫院、學校或會計師公會來鑑定。機關鑑定的用意,原本是考量這些機關有厲害的專家與足夠之設備,比較能作出好的鑑定結果,所以現行大多數刑事案件的鑑定都採取機關鑑定的方式。司法院也備有鑑定機關名冊。雖然機關鑑定具有其便捷性,但是因為機關鑑定並無法得知到底是由何人實際進行鑑定,因此在法院有需要傳喚鑑定人到庭時,容易產生困擾。
公司清算
公司解散後,由清算人進行了結剩餘債權債務事宜。公司清算必須向法院聲請備查,清算完畢後,法人格才完全消滅。
公懲
常為「公務員懲戒」之簡稱。公務員之懲戒事項,屬司法權之範圍,現由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理。
糾問主義
指歷史上曾有過的一種刑事上的訴訟制度,乃由法官同時身兼檢察官的角色,即職司審理者同時也是負責蒐集、調查證據及追訴犯罪之人。例如中國民間傳奇的包公或日本民間故事中的遠山金四郎,他們一方面明鏡高懸,高坐於府衙的公堂中審案,另一方面也負責偵查犯罪。在傳說中,他們更常微服出巡,明察暗訪,案中蒐集惡人不法行為的證據,再於法庭上展現以使之伏首認罪。在糾問制的審理制度下,主宰偵查、追訴與審理定罪的大權的人,可以說就是實現並執行正義的化身,這引發社會大眾對於他們正義且公正無偏形象的無限嚮往,產生許多激勵人心的動人故事。但實際上,由於法官(審判者)同時兼為追訴者的角色,可能對於受調查的被告產生先入為主的不利假設,而且把「將惡徒繩之以法」與「公正審理」兩種目的的實現都繫於同一人的公正之上,難免發生角色衝突,難免「球員兼裁判」的弊端,所以現在司法審判體制已經揚棄糾問式的審理模式,而改為:分由檢察官職司偵查與訴追犯罪,法院僅負責審判的審理構造,也就是「控訴制度」。
推定過失責任
依行政罰法第7條第1項規定:「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予處罰。」原則上須由國家(行政機關)針對行為人有故意或過失負舉證責任,然依同法第2項規定:「法人、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其他組織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其代表人、管理人、其他有代表權之人或實際行為之職員、受僱人或從業人員之故意、過失,推定為該等組織之故意、過失。」行政機關只要證明法人(例如公司)所屬的實際行為人(例如職員)有過失,就可以推定該法人有過失,而在法律上使其負推定過失責任,此時,舉證責任就會轉換由該法人負擔,須由其證明無過失,才可免予處罰。
行政管理職權
對機關運作擁有行政上的管理權限。 例如:兼任學校行政職務的教師,因被賦予行政管理職權,與全職行使公權力的公務員都有受特別規範的必要,依司法院釋字第308號解釋,該教師也適用公務員服務法。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8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27 號
民國 107 年 8 月 1 日修正公布之公司法條文於 107 年 11 月 1 日施行。修正前公司法第 245 條第 1 項規定:「繼續 1 年以上,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三以上之股東,得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檢查公司業務帳目及財產情形。」(下稱舊法),新修正公司法第 245 條第 1項則規定:「繼續 6 個月以上,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一以上之股東,得檢附理由、事證及說明其必要性,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於必要範圍內,檢查公司業務帳目、財產情形、特定事項、特定交易文件及紀錄。」(下稱新法)。甲於新修正公司法施行前向法院聲請選派乙公司之檢查人,法院於裁判時已為新修正公司法施行後,則法院應依據舊法或新法為裁判?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7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10 號
依公司法第 27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當選乙公司之董事,再經董事互選為董事長。甲乃依公司法第 27 條第 1 項但書規定,指定自然人 B代表行使職務。則於乙公司為當事人之事件中,裁判書上應列何人為乙之法定代理人?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6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14 號
法院依公司法第 245 條第 1 項規定選派 A 為甲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甲公司 )檢查人,惟甲公司之法定代理人 B 多次拒絕配合提出業務帳目予檢查人,經法院通知 B 提出應檢查之帳目文件予檢查人,並於調查期日到庭,B 未於期限前提出帳目文件且未到庭,經法院依公司法第 245條第 3 項規定裁定裁處 B 罰鍰。嗣法院於前開裁定確定後,再通知 B將受檢帳目文件提供予檢查人並應到庭,惟 B 仍未依限提出受檢帳目文件,亦未到庭,法院得否再依公司法第 245 條第 3 項規定裁處 B 罰鍰?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3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13 號
甲公司之債權人戊主張乙、丙、丁未進行清算,依公司法第 24條、第 322 條第 1 項前段,民法第 42 條規定,聲請法院裁定命乙、丙、丁進行清算程序,應否准許?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1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17 號
聲請人依公司法第 81 條、第 322 條第 1 項、第 245 條第 1 項,第 208 條之 1 第 1 項等規定,向法院聲請選派清算人、檢查人,選任臨時管理人。經法院徵詢各相關公會、利害關係人等,均不舉薦適當之人或表示無人有擔任各該職務之意願,聲請人亦無意願為之,法院可否以無從選派、選任為由,駁回聲請?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1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42 號
司法事務官辦理呈報清算人事件、清算完結事件,清算人違反公司法清算人就任聲報之期限,清算人違反公司法完結清算之期限及違反清算完結送經股東會承認後 15 日內向法院聲報之期限,公司法分別定有裁罰之規定,司法事務官得否依公司法相關規定(公司法第 334 條、第 331 條第4、5 項、第 113 條、第 87 條第 3、4 項、第 83 條第 1、4 項)裁處罰鍰?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0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38 號
租期不定,嗣A公司於 87 年間,因經營不善而清算,依公司法規定,系爭土地分派予國庫股東,並於 88 年 8 月 24 日登記為國有,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下稱國產局)管理,屬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國產局乃依國有財產法第 42 條第 3 項、第 43 條第 3 項、及國有非公用不動產出租管理辦法第 4 條規定、暨行政院 82 年 4 月 23 日台 82 財字第 11153號函「國有出租基地,自 82 年 7 月 1 日起,一律依照土地申報地價年息 5% 計收租金」意旨,於 90 年 1 月 1 日通知B應於 90 年 4 月 30 日前依系爭土地申報地價年息 5% 計算租金,換訂書面租約,逾期則終止租約。B收受通知後,即於期限內向國產局申請願以原訂租金或依系爭土地申報地價年息 2% 計算租金,換訂書面租約,惟為國產局所拒絕,遂未完成訂立書面租約,國產局乃依國有財產法第 42 條第 3 項向乙表示終止租約,問國產局終止租約是否合法?(兩造對於將不定期書面租約換訂為定期書面租約,不爭執)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0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17 號
設甲同時亦為A公司之股東,此時執行法院是否仍須依公司法第 111 條第 4 項規定,通知公司及其他全體股東,依同法條第1 項、第 3 項之方式,指定受讓人?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0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22 號
A公司擬定重整計劃,經關係人會議為可決,並經法院依公司法第 305 條第 1 項規定裁定認可在案。而上開重整計劃中,因有擬定預定處分系爭不動產後,並將該處分所得用以清償包含B在內之各債權人等語,則A公司以前揭假扣押裁定後有情事變更為由,依民事訴訟法第 530 條規定聲請法院撤銷假扣押裁定,有無理由?
廳民二字第 0990002160 號(消費者債務處理專區-消債事件 Q&A 第 7 號)
如債務人為公司之董事或監察人時,是否亦應依公司法第 8 條規定認為係負責人,而應依該公司營業額以定其得否視為消債條例所謂之消費者?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9 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 第 34 號
惟主張股東名簿尚未回復登記於乙,是依公司法第 165 條規定不得對抗該公司,故債務人乙對該公司無債權存在,執行法院應如何處理?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8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19 號
列 A 公司變更登記表所載全體董事為 A 公司法定代理人,嗣於訴訟進行中,A公司其中之一董事甲陳稱其董事登記係偽造(或已辭任董事職務),原告則依公司法第 12 條規定,主張被告 A 公司不得以上開事由對抗原告。試問法院此時是否仍應依職權調查甲所述之事由是否真正,以確定其法定代理權有無欠缺?抑或得以 A 公司變更登記表所載事項為憑,認為縱甲所述為真正,A 公司亦不得以該事由對抗原告,而認其法定代理權並無欠缺?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8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20 號
而依公司法第 208 條之 1(或第 108 條第 4 項準用第 208 條之 1)之規定,聲請法院選任臨時管理人,法院應否准許?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7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19 號
各股東均已依所認出資額完成出資義務後,甲因故向時任 A 公司法定代表人之乙表示無條件拋棄股份,惟 A 公司一直未為甲辦理股東變更登記,亦未曾召集股東討論該事項。嗣 A 公司於 93 年間遭主管機關廢止登記後,因 A公司未如實申報及繳納稅捐,甲及乙、丙、丁、戊均被稅捐機關以渠等為A 公司清算人身分而寄發核定稅額繳款書,甲惟恐日後遭受不利限制,乃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其與 A 公司間之股權關係不存在,試問是否有據?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7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20 號
監察人丁認上開增資案尚有疑義,乃依公司法第 220 條之規定召開股東臨時會(本設題以假設該股東會之召開已符合為公司利益及必要性要件為前提),並提案請求暫緩執行增資案,經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過半數股東之出席,由全體出席股東同意決議暫緩執行該增資案,試問 A公司董事會應否受該決議之拘束?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7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21 號
A 公司股東戊以上開決議有決議方法之違法為由,依公司法第 189 條規定提起撤銷決議之訴,試問是否有理由?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7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25 號
某甲經地方法院 A 法官依公司法第 208 條之 1 之規定裁定選任為臨時管理人確定,嗣以前裁定選任不當另聲請解任其為臨時管理人,經 B法官裁定駁回其解任之聲請,某甲不服向地方法院合議庭抗告,試問 A法官就該解任臨時管理人之抗告案件,應否迴避?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6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31 號
若一人不能,應選任一名,二人不能則選任二名,依序類推」;另公司法於 90 年 11 月 12 日增修第 208 條之 1之條文內容為:「董事會不為或不能行使職權,致公司有受損害之虞時,法院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得選任一人以上之臨時管理人」。該條文係以「臨時管理人」稱之,其權責在「代行董事長及董事會之職權」,因此在非訟事件法修正後,二者規定在適用上是否競合或衝突?法人為公司組織時,其應依據何法規聲請始適當?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5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5 號
但並未對A船有任何處理,且依據香港法律,甲公司法人之權利能力消滅,香港方面無人可對A船主張權利。此時,A船是否成為國有財產?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5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9 號
參與公司業務,排除甲參與編造會計表冊,爰依公司法第 245 條第 1 項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以瞭解乙股份有限公司之業務、帳目及財產情形,應否准許?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4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10 號
A有限公司於公司法 90 年 11 月 12 日修正公布前,已依修正前同法第101 條第 1 項第 7 款規定,將董事及董事長甲姓名記載於章程,嗣A有限公司於公司法 90 年 11 月 12 日修正公布後,依據同法第 108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經三分之二以上股東同意改選乙為新任董事長,但未經全體股東同意變更章程,則改選乙為新任董事長之效力如何?